2004-03-13 00:57:30Fred Weng

【電影觀後感】20.30.40

今晚是20.30.40在高雄的第一天放映日,也許吧,因為早前先買了電影原聲帶,所以才有這樣莫名的動力,一個人,獨自前往華納威秀,一個人,獨自看電影。

這是一部描寫20歲、30歲、40歲三個女人的內心情感的電影,而我是一個男人,一個看電影時會習慣把戒指套在無名指上,假裝自己不是單身的男人,這好像是為男人找一個想要瞭解女人的藉口,但也許我根本想太多,電影院黑漆漆的,誰會注意我是已婚,還是單身,不過今晚,我很努力的想要多瞭解女人一些。

20歲的潔,為了理想勇往前進,為了她的歌星夢,一個人隻身從馬來西亞來到台北,一位有夢想、努力寫歌、給予「潔」夢想的石哥,一位想瞭解母親外遇對象的香港少女,三個人譜寫了「20」的故事,「20」的故事圍繞的主題是潔的夢想及友情,在前段的情節所描寫的,都是潔在自己身處的夢想情境中的興奮與歡笑,那麼愛情呢?連「潔」自己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愛情,輕描淡寫的帶了過去,也許,20歲還是個很青澀、很懵懂的年紀,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與「30」及「40」做個對比,所以才沒有放入很濃烈的愛情,而潔與香港少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少女對潔有一種像是友情,卻又帶點曖昧的同性情愫,但這樣的情愫在中段的情節中,描寫得若有似無,而在結局,在潔的夢想破滅,在機場與她離別前的那個吻,給我的感覺是個問號,至少男人的世界裡沒有這樣的情節,二個女人的友情,可以手牽手、可以摟摟抱抱,女人的友情可以很「親暱」、可以交心,但這絕不是男人們可以想像的,這是因為男人與女人在本質上的不同,還是,這是社會所給予男人與女人的意識區別?

30歲的想想,是一位空姐,在她的身邊有一位年輕未婚的小齊,一位已婚的Brain,一位前男友Jack,30歲是個很敏感的年紀,女人20像個寶,過了30就好像會沒人要,想想的身邊雖然有著三個男人,但是她依然很寂寞,她還在猶疑什麼才是自己的幸福,30歲,要做很多的決定,誰才是自己命中注定那個「對」的人,僅管她很寂寞,但她仍過著她想要的生活,活得很自我。前男友Jack,在我的感覺裡,是想想比較在乎的人,僅管二個人沒有在一起了,仍然彼此互通電話,而在Jack告訴想想他要結婚時,想想內心的失落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年輕的小齊對想想有著一份年少輕狂的濃烈的愛,身邊有一個愛妳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事吧,然而小齊對想想的愛,也就如同當初想想對Brain強烈的愛,愛情,究竟是選擇愛妳的人,還是選擇自己所愛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呢?夾在小齊與Brain之間,想必這就是30歲的想想心中的猶疑吧,愛她的人她不是很愛,她愛的人卻又不該愛,而最後二個人都沒有成為想想的幸福。而想想在小的時候,母親強逼著她學鋼琴,告訴她,這是為了某一天被男人拋棄所做的準備,而讓想想把鋼琴視為自己不幸福的象徵,在許多的家庭裡,父母親似乎也常把這樣個人的偏執或社會意識灌輸給自己的子女,諸如:男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女孩子又該怎樣怎樣。但是當想想有著決定把鋼琴賣掉的那個念頭時,她反而從那架鋼琴所帶給她的緣份中,找尋到自己生命中那個「對」的人與自己的幸福,鋼琴不再是不幸的象徵,而是彈給自己心愛的人的旋律。「30」的感情,起伏很大,有愛與不愛,有瞬間的幸福,也有短暫的寂寞。

40歲的Lily,原本有一個家庭,老公及女兒,然而卻在一次送花時意外的發現丈夫的外遇,而展開自己另一段追求幸福的生活,40歲的女人,愛過了,也懂得如何去愛、積極去愛,就如同情節中「我要你的愛」歌曲,我覺得這首歌搭配得頗為巧妙,無論是這首歌的年代所象徵的意義,或是歌曲歌詞中對於40歲女人勇敢追求的精神描述,Lily愛過一個年輕的網球教練,然而當二個人的年紀、身體或精神狀況都有顯著程度的差別時,這樣的愛讓Lily覺得吃不消;而另一位是在健身時,遇見的小學「隔壁班」同學,二人的年紀接近,生活的感覺也接近,那似乎是讓Lily很心動的男人吧,然而,這個男人卻有女朋友,所以儘管Lily一天總是接到他一二通的電話,但這樣的感覺,讓Lily無法確定那男人對她究竟有沒有感覺,最後,那男人與他的女朋友一起出國,Lily仍舊沒有找到自己所愛的男人,獨自吃著冰淇淋、看韓劇在療傷,原來,40歲只要開開心心做個女人就足夠了,生活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吧,「我要你的愛」是不是真得要有男人才算是愛,到了40歲,也許有著更多的人事物能讓自己過著充滿愛的生活,也許,是對他人付出自己的愛,如同她送給躺著不動的奶奶的生日蛋糕吧。

而在電影配樂上,讓我比較有感觸的沉默的孤獨,這首是在Lily決定離開丈夫時,在電梯中先笑後哭的悲悽感覺,我在看到這一幕情節,聽見這樣的音樂時,口中吐出了偌大且沉重的嘆氣;而原本所期待的Cara mia,竟是用在頗為諷刺的情節上,那段情節是Lily為她所認識的那個小學同學親自送花到餐廳給那男人的女朋友,她幫對方安排了一切,訂位、送花,但坐在座位上的女人卻不是她,播著Cara mia 這首唱給心愛的人的情歌,與她的處境真有著極強烈的不調和與諷刺感;在電視上有關於20.30.40電影配樂的幕後花絮裡,黃韻玲是這麼解釋的,她覺得在一個悲悽的心境中,一首浪漫的義大利情歌,比悲哀的歌曲,更能凸顯出悲悽的感覺,是一種極大的反差的表現方式,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Cara mia在那段情節的諷刺與不調和(或說是反差),像是你心裡對某個人藏著很深的愛意,卻沒有機會開口,然後默默離去的那種心情,讓人在看這樣的情節,聽Cara mia時,真有著很強烈的情緒與感受,這在我看過的電影裡,算是很少見的配樂方式,真令人不得不佩服黃韻玲的想法,很棒。另外,黃韻玲說,她以吉他的隨性與叛逆來表現「20」、以鋼琴來表現「30」(恰巧鋼琴在30的情節裡有著重要的角色)、以弦樂的俏皮、熱情與悲愁來表現「40」的複雜心情,提供給聽原聲碟的朋友們做個參考。

另外,與「20.30.40」相關的,還有一本「20.30.40 something」的書,算是電影散場後,對於瞭解女人這項功課的延伸課題,不過,我還在閱讀中,畢竟,我是男人,不是女人,女人在我的心中還是一團迷濛的霧。

那麼男人呢?什麼是男人的20.30.40?會與女人一樣,在20歲追求理想,在30歲追求幸福,在40歲追求自我嗎?20歲的我,也許有過很多夢想吧,很努力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學自己想學習的事,而現在的我呢?真糟糕,我看完電影才發現自己提早到了30歲的人生,腦中還充滿著20歲時的理想,還想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有一種寂寞的感覺,想要一份幸福的感覺,也許在自己覺得很虛弱或是很無助的時候,我的的確確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也如同30歲的想想所說的:找一個愛自己的人很容易,但是找一個「對」的人卻不簡單,即使「對」的人出現了,我又怎麼知道他就是那個「對」的人呢?難道,我也得去祈求自己能像電影情節所演的一般,突然間遇見了一個「對」的人嗎?我並不希望自己隨便找個女人就結婚成家,我也不是個花心的男人,沒辦法見一個愛一個,但同時,我也滿害怕自己愛的那個人並不愛我,也許她愛的是另一個人。我的心中也充斥著30歲年紀對於「選擇」上的猶疑不定,也許男人與女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男人習慣偽裝自我罷了,不過,至少我不會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認真愛過,就步入了40歲尋求自我的年紀,現在的我應該認真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備註:「20.30.40」三個女人的情節以『30-20-40-20-30-40-30-20-40-20-30-40-30-40-30-40-20-40-30-40-30-40-20-40-30-20-30-40』的次序呈現劇情,很少這麼認真把電影情節記在腦海裡了,明天我要試圖把這次序擦拭掉,免得精神錯亂。

(本文修正於2004/3/13 下午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