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1 11:39:21尚未設定

黃錦樹---『魚骸』、『舊家的火』

  動盪的年代,徬徨的人們,面對未來,無所適從。獨自一人從大馬來到台灣求學,離鄉背井的他,又培養出他什麼樣獨到的眼光?異鄉的台灣給了他什麼?異鄉台灣的教育又給了他什麼樣的視野?
  「黃錦樹」--馬華文壇的異教徒,狂放不羈、咄咄逼人似乎是黃錦樹給人的印象之一。黃錦樹用他的文字,尖銳地寫出種種,不論是他文字寫作還是思考方面,很多地方,都是耐人尋味的。黃錦樹不只在創作方面獨樹一格,他在文學評論方面也是頗有專精。一邊寫小說,另一邊則是批評小說,雙管齊下,堪稱奇才。不過也是因為他敢言和批評的性格,撻伐之聲從無停過,可說是褒貶參半;他甚至兇狠狠的指出馬華文學的缺點,太過於自我陶醉、封閉!這豈是「敢言」二字足以形容。
  黃錦樹的文字洗鍊,給我的感覺相當老成(他應該不算老才是);在小說中也時常使用「後設小說」的手法,也在文章裡面加了許多鄉土語言的元素,使用了許多「諧音」的手法,在閱讀上也能更貼近作者。

※ ※ ※ ※ ※ ※ ※ ※ ※ ※ ※ ※ ※ ※ ※ ※ ※

○●○比○較○與○分○析

  「魚骸」此篇小說,以「骨骸」、「龜甲」作為文章之象徵,亦為一種意念的傳達和鏈結。政治迫害、社會不安設定為當時的背景,而角色方面,大哥這個意象用龜甲、骨骸作為象徵,而龜甲也與中國、烏托邦、祖國(?)做一種連結,一種精神寄託。對於同樣身處在異鄉的黃錦樹,是否也對故鄉二字有更深刻的解析?誠如小說中的那位自閉的學者,撫摸「魚骸」,來回憶、觸碰他的大哥,藉此去觸碰整個祖國,藉由這個動作、這個方式,讓自己更貼近心中的歸屬。甚至於兩次遺精於龜甲、骨骸之上,這種懷鄉的衝動猶如原始衝動一般,是發自內心、最無雕飾的本能。

※ ※ ※ ※ ※ ※ ※ ※ ※ ※ ※ ※ ※ ※ ※ ※ ※

  「舊家的火」此篇小說,以家鄉的一個「芭」作為歸屬的象徵。對於父親的意象、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時代的變遷、母親對父親的思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鏈結。花花草草、一草一木,甚至是曾經豢養過的寵物,都和這塊故土有著特定的關連性,有著相同的脈動。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也是耐人尋味的。
  在文章裡面,不時穿插著一句句傳。「從沒這麼冷清過」、「母親突然沒有了聲音」;一句句串聯起來,交織成意味深遠的文章,感染力之強。

※ ※ ※ ※ ※ ※ ※ ※ ※ ※ ※ ※ ※ ※ ※ ※ ※

■總觀兩篇小說,都有共通點以及相似的手法:

都以一個地點或者是人物做為嚮往或是慰藉:
  魚骸這篇小說裡面,以大哥還有中國做為象徵,那股衝動,在他體內竄動,原始的熱情由內而外散發出來;性慾是人最原始的衝動,一種為了滿足身體的滿足所做出最不經思考的事情。好比低等動物一般,而在小說中,懷念的情緒竟然將其轉化成類似於性慾那般的原始衝動;性幻想,與大哥交媾、與靈魂交合,鬼魅化的情節。而相當巧妙的地方:黃錦樹巧妙的運用甲骨文來做為一個引子。


龜甲     骨骸
(魚骸)   (對大哥的思念)



甲骨文
(對中國的嚮往)

  「古者庖犧牲氏之王天下者,仰則觀向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而神龜負文,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依天地之法象,以董易之卦。依類象形,初造書契。」
  自古以來,文字的出現開展出人類之文明文化,人最偉大的地方之一,就是創造了文字!文字記載著我們、感動我們、撼動我們,除了口語溝通以外,另一種橋樑模式。甲骨文的出土,雖然不是最原始的文字,但是他的出現可以代表中國邁向文明時代。而文字從那時候不斷演變、進化、簡化;漫漫五千年伴著人們成長、變遷,也由於這樣的封閉性,造就出如此獨樹一格的文字、文化,不容侵犯。這也是黃錦樹用「龜甲」做為一個媒介,不論是對中國的嚮往,亦或是對大馬動盪不安的政治背景,來找尋一種歸屬感。這種懷念的感覺也與大哥的骨骸相互連結,龜甲骨骸都是象徵。
  在他成長的背景,政治動盪,又一人來台灣留學,懷鄉之情不免沉重。而黃錦樹又處在兩岸三地的奇異點,台灣的求學、對大馬文壇之批評、批評者說他恃才傲物。種種的因素加在一起,有人稱黃錦樹為「壞孩子」、「野孩子」,不無道理!
「龜雖產於南洋,龜版卻治於中原。殺龜得版,哪還能還原?」
  小說中那位自閉學者說的這句話,意涵深遠;也道盡客居他鄉的感慨!

※ ※ ※ ※ ※ ※ ※ ※ ※ ※ ※ ※ ※ ※ ※ ※ ※

  舊家的火這篇小說,以一個「芭」還有「父親」做為和過往生活之鏈結。故事雖短但傳達的意念竟然可以如此深刻,母親是一個純樸的女性,對故土的懷念、對死去丈夫的懷念,一字一句在在刻劃出他對那土地的熱愛;一草一木、每一隻寵物都是他所放不下心的。在小說中也刻劃出城市興起,和鄉下地方的衝突,新一代的觀念與上一代的衝突。城市的興起,代表著科技、文明;就某種層面而言,可以算是一種進步。年輕的族群接受新知迅速,與時代潮流接軌,但是對於過往的認同感卻逐漸淡忘;好比小說中母親的眾兒孫都勸她不要回到芭裡住,一方面是基於安全考量,另一方面也是他們不想再回到他們眼裡所謂的「落後」之地。都市文明與鄉村的衝突,失落的往往只有一方!
  父親的死對於母親的衝擊很大,儘管癌症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但回到故土也使母親能藉著這整個環境,來悼念逝去的父親。小說中很有趣的一點,在芭裡面不時的會出現「繚繞的印度煙」、「化成了一團印度煙」,父親生前的確是因抽菸導致癌症病逝。真的事鬼魅作祟嗎?我覺得把他解釋成那股已逝去的精神,長存在那會比較好些。
  小說的最後「濃郁的,一股刺鼻的腐臭,突然從所有的縫隙滲出,幾縷螢光如哀思。」更是反映出先賢們對土地的懷舊與熱愛。

※ ※ ※ ※ ※ ※ ※ ※ ※ ※ ※ ※ ※ ※ ※ ※ ※

○●○反○映○至○現○代○社○會

  都市文明發展至今,可謂登峰造極。新潮流所帶來的變遷十分迅速,快速到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抓的住。黃錦樹他以一個華裔馬來僑生的身份來到台灣求學,懷念家鄉也是理所當然之事,而在這兩篇小說裡面也大略可看出些端倪。他使用人物或者地點,以象徵的手法來表達出懷鄉,當然也尖酸的呈現出這個社會令人詬病之處。
  令我感到有趣的一點,黃錦樹的小說似乎都很「複雜」,這種複雜不是只文字閱讀上的困難或是艱澀,而是他背後所帶給我想像的空間十分複雜。黃錦樹他曾經說過,他不喜歡太單純的小說,也因為這樣,他在小說裡面加了相當多不同的元素,後設、諧音、影射的手法玩的不亦樂乎。
  對黃錦樹而言,尷尬的定位使他在寫作方面也融入許多政治的看法,也由於離鄉背井的特殊身分,對於舊土的懷念也時放在小說裡頭。刻意的將現在和過去相差異的部份強化,針針見血;進而反射出現代人們對於過往認同感喪失,在舊家的火一文當中,城市鄉村的對立、故土的懷舊,在在地顯示出一個遊子漂泊在異地的感慨。
  這種意念在魚骸一文當中也是環環相扣。對於中國的嚮往,來到台灣,從一個馬來島到了台灣島,兩個地方都屬於那種政治不穩定區,也可以算是政治的邊緣地帶,那種歸屬之感無所寄託,而那股心情幻化成骨骸、龜甲,甚至是裡面的角色大哥,藉由激進的原始本能來證明自己存在著,尋找著歸屬感。總和以上所述,我想,這或許是他將收錄舊家的火的這本小說命名為『刻背/由島至島』的想法吧。
  回頭看現今社會對過往的不認同感,安於現狀的台灣,對於過往或者是上一代之事,都覺得事不關己。也因為這樣,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情減少了許多。我們居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而不知愛惜,故土對於一個遊子多麼重要,是親情的呼喊、是情感的連結;時代的變遷失落的往往只是某一方而已!
  另一個角度來看,黃錦樹在小說中也充滿了對政治的激情,對馬共的不滿,揚巫抑華的高壓統治,迫使才高中的他就要來到台灣求學,當然一方面是為了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再來就某方面而言,對華語文化的憧憬應該也佔一點點的因素。然而離鄉背井,假如對於自我的歸屬感到徬徨,是否應該找個方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進而他寫下了許多具有懷鄉味道的小說,在這兩篇也不難看出,舊家的火就不用多述,內容場景也都是在一大片膠林裡,印度煙也不時環繞,一片綠油油且充滿熱氣的場景乍然浮現。而魚骸一文,自閉學者的回憶方面也緊緊繞著膠林、故鄉的景致。
  而處在這種尷尬的位置,寫出的文字當然猛烈,但又略帶點憂鬱。而身處在異國的黃錦樹看到不同文化,接觸更多元的社會。再回頭看大馬的局勢、還有文學傳統,他的想法全都化作文字記錄下來,不過想當然爾,必定是場腥風血雨,撻伐聲此起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