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放下,還要化解
爐熱地,轉為清涼
雅虎奇摩新聞第四屆「年度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大愛新聞在十三項指標中,有八項評比奪得冠軍,包括正確性、公信力、教育功能、社會關懷、國際觀等。此外,在理想媒體排行榜中,大愛新聞也名列第三。
上人感恩大愛台同仁的用心,承擔淨化人心的使命;舉述馬來西亞有一個家庭,因收看大愛台而改變的故事。
在馬來西亞的靠海小鎮,林
女兒受媽媽暴躁脾氣影響,也會跟著發脾氣,她形容當時家裏就好像著火了一樣。林文交決定先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家庭氣氛;他每天投竹筒撲滿發願、對孩子說愛、對太太不斷讓步和時時感恩,且在家安裝大愛台。
後來,只要他外出,太太就在家「偷」看大愛台,想了解慈濟到底有何魅力?受節目潛移默化,她不再賭博,
去年九月林文交結束賣魚生意,轉行當電台技術員,收入少了八成,卻更為心安。太太表示,收看大愛台改變了她的人生,開始懂得知足和感恩。現在林文交參加慈誠培訓,太太則是見習委員,一家和樂溫馨。
「善用媒體力量,能迅速廣泛地傳播清流,淨化人心。」上人欣慰於大愛台日日傳播美善訊息,也感恩慈濟人出錢出力、用生命付出,才能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惜福愛物,實踐佛法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楊甦棣處長與夫人費雯俐拜會上人。一九六三年即到過花蓮的楊處長表示,花東地區保有台灣過去的美麗,此地的寧靜與山水是台灣西部看不到的。
楊處長笑言自己身為外交官,須防止國家之間的衝突;但貢獻遠不如像上人這樣的宗教家及慈善組織志工,能用愛的力量改善社會。
「佛陀的愛,是慈悲一切、愛世間萬物。所以,佛教徒要付出豐富的愛,為社會帶來福祉。」上人說明,佛教不只於形式上的念佛、拜佛,是智慧的宗教,佛法不離生活。
「能將惜福、造福的態度運用在日常生活,就是智慧,就是實踐佛法。」上人指出,佛教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生活的態度。
「例如環保,就是在生活中疼惜所有物資、延長物品使用時間;一旦物品破舊無法使用,還要將它回收再生。用物態度皆出於惜福心。」
前腳走,後腳要放
一位志工的父親,日前因憂鬱病症自殺;意外已過數日,陰影仍在她心中揮之不去。
「一秒鐘的心念過不去,所做出的舉動,乃業力招感。家人既已盡人事,也要聽天命;莫心存罣礙。」上人勸慰,這段時間將父親接來同住並陪他就醫,已盡心盡力並且盡孝,應感心安。
師姊懊悔過去對父親態度不柔和。上人表示:「就如在社區與年長者互動時,志工都會親切喚他們『爸爸』或『阿公』,今後你要發願柔和對待所有人。」
上人並鼓勵她以自身之痛,在社區輔導有相同困境的人。「把父親給予的身體發揮大用,就是盡大孝。」
師姊請示何謂「三界」?上人開示,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非指其他世界,而是形容意識的境界。
「放縱欲念,無法自拔而受煩惱所羈,是在欲界中;被外境的人我是非覆蓋,想入非非,是在色界中;回歸清淨本性,不被煩惱污染,就是無色界。」
上人表示,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莫鑽研名相,愈鑽愈難自拔。「人與人之間能和諧,打開心門、樂觀面對每一刻,就是落實佛陀的教法。」
「前腳走,後腳放。昨日已過,今天就要展開嶄新的生活。」上人以此殷勉。
以和供養,以愛相待
菲律賓志工返回精舍,向上人表達欲開展教育志業的決心。上人致勉彼此心合氣和,用菩提真心在當地穩穩扎根。
「不同於慈善或醫療,辦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發心莫如牡丹盛開般,僅維持數天之美;而是要恆持初心,並且永不凋零。」
曾彼此心存芥蒂的兩位師兄,長跪上人面前懇切懺悔,表明為做慈濟,願放下過去種種誤會。
「誤會,是錯誤的體會。不只要放下,還要化解。」上人表示,人人本性清淨,只因在紅塵中熏染習氣,造成觀念上的差異。「並無所謂對、錯,只是被事相迷惑,造成心靈陰影;去除陰影則清淨。」
以桌上茶壺為例,上人分析:「坐在不同位置,有人正對壺嘴、有人看到的是壺柄,角度不同以致所見互異,卻不影響茶壺本身之美。同理,人人本性清淨,只是習性使然,彼此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不同。」
即使同一父母所生之手足,都不見得同心,更何況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習性各異者。上人教示:「慈濟是人間菩薩道場,人人有志一同、以真誠之愛投入。在團體中共事,正是要接觸不同習性的人,藉以練心並修行覺悟;若心存『我相』、『眾生相』,妒嫉或看人不順眼,障礙的只是自己。」
上人期勉眾人以和供養、以愛相待。「相較天下眾生,個人何其渺小;切莫因執著,導致彼此不和。期待大家捨一切煩惱、起一切善念,以單純開闊的心胸合心協力,把握因緣及時付出。做,就對了!」
上一篇:粽香,人品更香
可以借我轉貼嗎??
這篇好文章,我想宣傳一下,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