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00:31:19ford

自修有福人生


耐苦耐磨


人生因緣不同,際遇有別;有人一生幸福,不曾吃過苦,有人卻在生活中受盡苦難。

「受盡苦難的人,往往比較耐磨,容易感到滿足。反之,沒有吃過苦的人,因不知福而常嫌不足,這樣的人生才是真苦。」早會時,上人講述雲林北港環保志工袁媽媽的故事。

袁媽媽自小在繼母的虐打中度過;婚後生活依然貧窮,每天只吃兩餐,但夫妻倆齊力為生活打拚,在高雄鳳山菜市場擺攤。

十六年前丈夫往生後,袁媽媽移居北港和兒媳同住;長女鼓勵她投入慈濟環保志工行列,從此讓袁媽媽一掃喪偶的孤單無依感,找到生活目標。

由於長年勞碌,袁媽媽三十歲即飽受關節炎之苦,雙腳布滿多次手術留下的疤痕。「每走一步,疼痛如影隨形,也無法久站,坐在矮凳還得用手挪移位置;但她資源回收分類速度比誰都快。」上人讚歎袁媽媽樂觀面對生活的折磨、多處的病痛。

雖然家境不富裕,袁媽媽自製竹筒,日日存下零錢,終於在二○○○年圓滿榮董。

「雖然她教育程度不高,卻勤於聞法並落實在生活中。實為精進的人生!」上人肯定袁媽媽身在苦中但心靈富足,真正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福,不是外求得來,而是從做中修來的。」上人表示,把握分秒無所求付出大愛,就是最有福的人生;人人向這樣精進的人生看齊,大地就不受污染,人與人之間也不會有衝突。

自愛上進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勾勒出的大同世界;上人於九日早會時勉眾,「大同世界」不是口號,只要人心存善、心思正向,即能共創大同、安和樂利的社會。

「這有賴教育培養人才,而且要以大愛教育。」上人表示教育包含三個方向,首先是家庭教育——從懵懂的幼年開始,家庭裏長輩的生活、言語、行為、思想等,皆是後輩學習的對象,可說是孩子的「模」;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現在的社會生態,易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社會教育不彰;上人期望學校能教育孩子扎實建立生活品德。「幼教與小學就像蓋房子打地基,基礎要穩、方向要正確;中學就是架構鋼筋,結構穩固才能往上增蓋。」

台東高商二年級學生吳詩怡,五年前媽媽往生後,爸爸打零工獨力撫養三名子女;詩怡姊代母職照顧弟妹的生活。國中導師徐仁武鼓勵詩怡讀書,從國一開始義務為詩怡課後輔導數學至今。

詩怡品學兼優,兩年前國中基測是全台東縣榜首,本有機會就讀北一女,但看到爸爸為了籌措學費而辛勤工作,毅然選擇就近讀台東高商,領取獎學金以減輕父親負擔。那年六月開始,慈濟人定期關懷詩怡一家,同時提供生活補助及助學金。

「窮困的家庭中,只要孩子自愛,生活再如何困難,還是有希望。」上人讚歎詩怡是自愛、上進的典範。「一般家庭中,父母將孩子捧在手心呵護,照顧得無微不至,不讓孩子動手家務;這是寵,不是愛。詩怡如此安住本分,十分難得。」

上人強調不論是家庭、社會或學校教育,都要有愛,而且是無私大愛。

慈濟將興建學校稱為「希望工程」,乃因學校教育蘊含未來的希望。「不僅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希望,也是世界大同的希望。所以,教育必定要為孩子導正方向。」上人指出,徐仁武老師以父母心愛學生,正是大愛無私的教育。

在家庭倫理式微的今日,上人期勉人人用心營造出大愛的環境,負起教育之責。「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都能發揮正向功能,文明的社會就在眼前;若人人方向正確、有共同的善念,大同世界亦不遠矣!」

互愛尊重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期許大家不只對外幫助,也必須多用心於慈誠、委員的對內關懷;建立起愛的平台,即能得人敬重、坦誠以待。

「海內外一旦發生災難,各地慈濟人都能就近援助,以一分懇切的愛為不相識者付出。同仁對於慈濟人,務必抱持感恩、尊重、愛,深入關懷,適時相援。」

《論語》有言「導之以德」,上人表示,欲導正他人,要有情有法。「先說『情』——與人建立起感情,彼此結好緣;接著再說『法』——引導他把握正確的方法。從關懷出發,才能調整人人步履合齊。」

上人指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平行並進,沒有高低階層;然海外有「執行長」的設立,負起領眾、推動事務、培育人才的責任。

「施權同時要負責,有德才能服人。莫起貢高之心,人人須相互尊重、彼此互愛。」上人強調為了法的傳續及志業發展,一定要建立制度、培養人才;期望人人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團體負責,愛惜慈濟,也疼惜自己的慧命。

「要捨除自我,為整體著想,廣結好緣,成長慧命。彼此包容解心結,才能使事務向前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