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11:40:42ford

求福不如造福


施平行,慈濟蒼生


《法華經》〈譬喻品〉有「火宅喻」,講述一位富有尊貴的長者,看到兒子們在失火的房屋裏嬉戲,渾然不覺,十分擔憂。長者用智慧善巧,以羊車、鹿車及牛車上裝滿玩具為由,誘引孩子們跑出火宅;當他們脫離險境後,長者賜予孩子各自一輛裝飾七寶、寬廣的大白牛車。

娑婆世間眾苦煎迫,如熊熊燃燒的火宅;愚癡眾生沈溺於人生遊戲中,不知處境危急。慈悲的佛陀依眾生不同根器,以方便法引導離開苦迫——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大白牛車則喻佛乘。

適逢牛年,上人勉眾學習牛的耐力、忍辱力,穩健踏實耕福田;也祝福人人能搭乘最寬廣、莊嚴的大白牛車,邁向佛道。

在家家戶戶團圓歡度年節之時,寒凍無助、無家可歸的人更覺悲悽。大年初二至初五的志工早會,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在年節期間仍持續關懷孤老、急難救助、做環保等,精進無休付出。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向有「遊子城」之稱,逢年過節遊子陸續返鄉,幾乎變空城;當地華人超過四成,慈濟人自二○○三年開始,在華人最重視的農曆年舉辦街友發放。

今年從小年夜晚上九點到除夕凌晨兩點,志工們準備熱騰騰的炒飯、水果及紅包走入大街小巷探訪街友。為表尊重,志工先噓寒問暖獲得對方同意,才趨前彎腰恭敬致贈物資;許多街友因此露出笑容。

「慈濟人以無緣大慈之心關懷孤寂者,使之有依靠而產生幸福感,是『慈』;針對眾生所缺,『濟』以所需,使之有滿足感。此即慈濟蒼生。」

上人表示,無怨無悔付出,是慈悲;不損其自尊而給予,是智慧的展現。「運行慈悲,必定要用智慧,才能廣闊普遍。」

除夕當天,馬六甲慈濟人陪伴六十四歲的阿嫦阿嬤圍爐。阿嬤自小被遺棄,又得不到養母疼愛,身世坎坷,膝下無子女,晚年又罹患癌症。慈濟人去年十二月接獲提報後開始關懷,協助阿嬤整理居家環境、為她過生日;圍爐這天,阿嬤難得吃到火鍋,又有這麼多慈濟人陪伴,露出滿足的笑容。

感於阿嬤在晚年有志工如家人般陪伴,上人表示欣慰;勉眾悲智雙運扶助天下苦難人度過人生難關。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除了給予有形物資,能以耐心、愛心、善法牽引,陪伴苦難人走過困境自立,並啟發其心靈方向,認知生命價值、勇於面對困難,自助也能助人,活出亮麗人生;此為法施、無畏施。」

上人表示真正做到「三施」平行,堪為大布施;人人開闊慈心,付出無私大愛,智慧就能不斷增長。

媒體報導,除夕夜許多人守在寺廟門口,等候大年初一廟門一開,爭先恐後蜂擁而入,搶插「頭香」而彼此推擠……

上人感嘆:「平常不造福,如何能得福?若將搶頭香時的勤快奮勉用於日日付出造福,不需外求,就能真正得福。」

牽手合心,協力付出

廣東、福建慈濟人返回精舍過年,上人致勉種子播下了,就要用心耕耘,讓畝畝福田豐收;否則閒置荒廢,將雜草叢生。

即使發心行菩薩道,若凡夫習氣未盡除,還是會起無明。慈濟人甘願翻山越嶺,伸出雙手膚慰毫不相識的苦難人,上人提醒對於身邊同行菩薩道的法親,更要心存感恩。

「對外有愛,更不能缺乏內和。若沒有法親陪伴,一個人遠途跋涉,實是孤單而危險。人多力量大,能讓愛遍及更大範圍;所以對於同行法親,要相互疼惜,以開闊的心胸善解、包容,如此就不會有磨擦嫌隙。」

除了要善解、相互包容,上人叮囑更重要的是彼此感恩、尊重、愛;不說是非、不瞋怒、不排斥人。

「人常會在與熟識者互動時『熟不拘禮』——認為都是自己人,所以說話不經修飾。卻因此刺傷人,這就是『禮』不足的缺失。『禮』也是人文,若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能守禮,人間就會很和、很美。」

慈濟之美,美在浩蕩隊伍合齊。上人開示:「三個『力』字相加,就是『協』——要與人力量相合。若人人都能盡己之力,不只牽手且能同方向、同出力,就能共同大步前進。」

把握機會多聽法,讓法水常存於心,道心才能堅定、方向才能正確。上人慈示要從自己心田耕起,才有辦法耕耘人間福田。「先自我建設心靈環境,『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才能啟發人人共同的善念,同行在菩薩道上。」

踏實無求,品格典範

印尼慈濟人新春團拜,上人教勉慈濟四十多年來,每一寸道路都是用愛鋪成,這分愛,是「誠正信實的無私大愛」;把握誠正信實原則,真正做到付出無所求,就在這條路上學到了真功夫。

「若是有條件的付出——捐獻是為求福、求平安;做好事是為求財、求壽,甚至祈求賭博贏錢……如此心態實不可取。有所求者,終將感受到求不得之苦;歡喜甘願付出而不求回報,心無罣礙,就能輕安自在。」

上人強調志為靜思弟子,必要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純淨無染心靈境界;絕不能有「貪功德」的心態。

何謂功德?「能克服、克制自心欲念就是『功』;將內心的修持展現於形態,使人人起恭敬心,就是『德』。」上人進一步說明,「德」有相、「功」無相;內修誠正信實、無私無求,這分虔誠表達於行為,就是德行,讓人見之油然歡喜、起恭敬心。

「徒有錢財,不足以使人尊敬。心量寬大、付出無所求、腳踏實地做事,這一分品格典範才能走入人人心坎裏。」

人生財富再多,到最後也無法帶走;唯有功德財能跟隨生生世世。上人殷勉:「以愛付出,發揮最誠懇的心去做救人的工作,就能運用世間財累積功德財。」

合眾人之力,建蓋靜思堂並非難事;然而讓靜思堂真正成為清淨道場,是上人最深切的期盼。

「凡事都要有因緣,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人心能和合,鋪出的路就易於行走。若各自行事,力量就會分散,如何談及未來?」

無論面對哪一位弟子,投入得多、投入得少,上人同樣真誠分享真實法;唯望弟子用心接受,進而傳承。

「我的手伸出去,你們也要伸手牽住,才能走到師父要引導的道路。聞法能真正吸收、運用,法理才能永存於心。」

上人期許弟子們做到無我、等觀,同心協力朝正確目標前進,為未來累積粒粒福緣善種,讓印尼社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