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7 23:55:30豬頭三

上海行#3 - 鼎泰豐與小紹興

該吃的吃了、該客氣的也客氣了,要幹活了。

隔天一早,我們先聚在一起花半天時間把活動大方向擬出來,然後由 Joyce 分派我和阿麗各帶一組人,針對這個大主題下去各自策劃出可執行的案子。競賽限定於次日下午交出企劃內容,並派請一位同事上台報告,結果先由 Joyce、當地二位大主管等三人評判,然後提呈老闆決議,優勝者有獎勵,且優先執行所提的案子。

「啊,豬頭三怎麼辦?」我帶的北京、廣州組哀叫了一聲。
「阿麗,妳要多幫幫我們呀!」她帶的上海組也沒自信到哪裡去。

「放心,沒問題,小事情啦,很簡單的。」我說。

如果你長期收看本台就會知道,所有信誓旦旦的保證,只有第一句是真的,之後的可信度將隨重複次數等比降低。

下午會後,我、阿麗、Joyce 還得忙著上網收信,看台灣同事傳來的 e-mail,該回報近況的、該回覆意見的、該修改稿件的,仍舊得照常進行。郵件說不清楚的,就上 msn;msn 說不清楚的,就打越洋電話。平常走幾步路就能搞定的事,現在麻煩多了,加上線路不太穩定,我和阿麗的電腦有時連得上線有時又連不上,非常浪費時間。

「ㄟˋ,差不多了吧?」上海老總問。
「ㄏㄚˊ?」看了看錶,怎麼感覺才吃了午飯又要吃晚飯了。
「有沒有想吃什麼?」
「沒有,都好。」我們說。
「有沒有去過古北區?」
「沒有。」「那是什麼地方?」
「古北就是......差不多台北的天母那個意思啦。」
「喔??」
「我們去鼎泰豐好不好?」
「鼎泰豐?台北那個鼎泰豐?」
「對啊。好不好?」
「當然好!」

早聽說鼎泰豐在上海開了分店,先前卻沒機會見識,這回有人作東,自是不可錯過。於是我們和老總一起搭車到「上海的天母」吃「來自台灣的上海點心」。

「那裡,那家 xxx 看到沒,台灣人開的。」
「那裡,那家 yyy 看到沒,台灣人開的。」
「那裡,那家 zzz 看到沒,台灣人開的。」

進了古北區,老總在車上東指西指為我們介紹,一拖拉庫全是台灣開過來的店。

「我們住的酒店公寓對面就有一家錢櫃哩。」我說。
「台灣人做生意還是有一套。」也是 "台幹" 的上海老總說。

「秀蘭小館?」下了車,還沒得見鼎泰豐,倒先看到秀蘭小館的招牌。
「是啊,這也是台北開過來的。」老總說,「聽說秀蘭媽媽本人在這裡喔。」
「這裡也是貴死人的價錢嗎?」
「還是啊,哈。」

我沒去過秀蘭小館,卻在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讀過,也聽老闆、大主管們提起幾次,據說是功夫很講究,價格也絲毫不妥協,讓老闆們一想起就脫口而出「不便宜」的那種精緻小店。

轉入街角,不遠處就看到鼎泰豐了,和台北一樣的是中產階級的雅食氣氛,裡面幾乎滿座,只差門口沒有排長龍。

我們人不多,隨意點了些湯包、蒸餃、湯點、甜點。

「還習慣吧?」老總問。
「都很好。」
「有時間多教教我們這邊的夥伴。」
「沒有啦,大家一起工作、激盪激盪而已。」我們說。

聊的還是工作,不過也許吃的是熟悉的鼎泰豐,四周顧客幾乎是台灣人,服務方式與態度也和台北沒什麼兩樣,感覺這個小小應酬沒什麼負擔。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起初我以為只點了一些點心而已,沒想一道一道上來,竟佔滿一個桌子。記得從前從前去鼎泰豐的時候,光看到菜單上的價錢就讓我血壓升高到有點頭暈,和 May 兩個人只點二籠湯包、一碗湯、一碟小菜就不敢造次了,哪想像得到有吃一滿桌的機會,而且大家吃得不多,還頻頻叫我這個「年輕人」多吃點。

沒想到,我也會有吃不下鼎泰豐的一天。

後來,我們還去新天地的 pub,又喝了杯馬丁尼,與先前吃的湯包蒸餃在肚子裡中西交流,飽到渾然忘我就算了,還忘記北京同事跟我約晚上要討論案子的事。

「明天再見招拆招吧。」我想。



帶著前一晚的腦滿腸肥,第二天早上進辦公室時,我對點子在哪裡完全沒想法就要開始比賽了。

「豬頭三,靠你了。」同組同事說。
「呃......」如果來杯 500 cc 的 Double Espresso,可能會清醒的快一點。

「好吧,我們一個一個來。」我說,「先從大標下手,然後再拉出各單元結構、下小標,最後決定畫面調性,好不好?」

「好。」她們說。

有共識就好辦事,我隨即拿起白板筆,和大家一起發想。碰到困難的就換切入點、覺得不錯的就多花點時間延伸、遇上爭執的就先保留,等到最後再決議。唯一讓我沒把握的,只有兩岸用語的差異性,在這點上,我通常先丟例子出來,再問她們聽不聽得懂、在大陸這樣說有沒有政治問題或法律問題、本地消費者是不是在意之類,必要時換用英文單字詢問,確定沒有誤會。做出東西不難,要做出讓當地人買帳的東西就得弄清楚很多細節了。

「你們大標出來沒?」Joyce 來回巡邏兩邊,到我們這組時問。
「還沒。」我說。
「只剩三個小時囉,連大標都還沒出來?」
「ㄟ......快了快了。」
「阿麗他們那邊已經在做 PowerPoint 了,要快喔。」

「怎麼辦,豬頭三?」同事們說。
「一定沒問題,安啦。」

雖然落後對手,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我們這組很有信心,一點也不擔心這些。後來,我們挑出了兩組標題,接著發展下面的結構和小標,大概一個多小時就追上了該有的進度。

「製作形式和畫面你們想,我來做 PowerPoint,這樣比較快。好不好?」
「好。」

到大陸來之前,無論媒體報導或主管都說,當地的夥伴素質有點不齊、工作觀念有些奇怪,可我卻覺得沒那麼不好,兩三天共事下來,發現還蠻好相處,sense 也不壞,所以主導到一個程度以後,就放心地讓她們自行發展,自己來處理行政上的作業。

「還有十分鐘,你們這邊好了嗎?」Joyce 過來問。
「好了。」
「那等下我們看老總和 Roy 的時間,可以的話就報告囉?」
「好。」

十分鐘後,評審開始。

「哪一組先來?」老總問。
「我們先好了。」上海組說。

比起前面發想、策劃,提報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兩組報完,前後加起來差不多半小時而已,可大陸同事的認真,連帶讓我本來置身事外的心情,也跟著有點緊張起來。

「大家辛苦了,現在請你們出去喝杯水休息一下,我們開個小會,等下公佈結果。」Joyce 說。

「哇靠,來真的!」我沒想到有這招。

又是半小時過去,我們再回到會議室。

「兩組的都做得不錯,非常認真,我個人感到非常高興。不過既然是比賽,難免有贏有輸,等下我們會輪流講評,然後公佈結果。」上海老總開了個頭。

「和老總說得一樣,我覺得兩組都......」
「比起來,上海這邊......」
「依我們這次的活動主軸來看......」

三位評審 blablabla 說了一堆,結果是:「我們覺得北京廣州組的創意和完整度都比較好,恭喜你們。」

「Yeah~~~~~~~」為了不刺激另一組,我只能在心裡歡呼,同時我也看見同組夥伴們的微笑;另一方面,上海組的同事風度很好,謙虛地表示自己要多加油。

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一天工作,實在不錯。

「阿麗、豬頭三,bye bye!」下班了,上海和北京的同事說。「你們今天上哪兒吃啊?」
「還沒想到。」
「不和老闆吃嗎?」
「今天沒有。」

「妳們要去哪裡?」我問。
「附近隨便吃吃吧。」
「我們可不可以跟?」
「當然可以啦。」

走出公司,我們幾個人一直沒個想法。

「這附近哪裡好吃?」
「都差不多......」Annie 說,「要不然去小紹興吧,離這裡很近。」
「好哇,名店耶。」我附議。

每天早上從飯店走到公司都會經過小紹興,牆上一堆證明獎牌的,似乎以白斬雞最有名。我們到的時候,樓下已經坐滿,只好往樓上去──說「只好」的意思是,多樓層的餐廳通常是分級的,樓下的菜色少、沒什麼服務(一般是自己去拿)但價錢便宜,樓上則菜色多些、服務好些、價錢貴些。

通則總是通則,時常有例外的,比方說幫我們點菜的服務生,對台灣人就不知道在驕傲什麼,當著我們的面由普通話改說上海話,要不是有上海同事在,就被當白痴欺負了。

「不好意思,有些上海人就這樣。」Annie 說。
「在台灣,這種態度會被掀桌子的。」我說。
「所以大陸有句話說,對上海人最大的稱讚,就是說他不像上海人。」另一位上海同事 Jenny 補了個笑話。

在台灣我們肯定不明白笑點所在,可來到上海,一聽就知道那諷刺味兒,絕不下桌上的白醋。

好,先不管服務,吃雞要緊。

「咦?」

吃下第一口,好像不大對,蘸了醬料也沒有加分太多。味道是還可以,但沒有令人驚喜的水準,特別是跟牆上一大堆證明獎牌和樓下滿座人潮的印象一對照,落差又更大了。

如果像歌唱比賽評審那樣,我只能給 70 分。

「可以嗎?」上海同事問。
「還不錯、還不錯。」我客套地回答。
「這家味道還算過得去,其實更好吃的是......」

很高興大家口味差不多,否則人家說多好吃多好吃,我只認為中上,就有點傷人了。

菜雖然普通、服務也不怎麼樣,我們的話題倒沒受到影響,加上沒有老闆在場,聊起來格外輕鬆,幾乎都在談到哪裡有好玩好吃的,席間笑聲不斷,大家都很開心。

「這頓我請吧。」北京同事說。
「那怎麼可以,我們出吧。」Joyce 說。
「大家平均分攤吧。」上海同事說。
「真的沒關係,今天我請。」北京同事堅持。

我想或許是傍晚的評審結果由我們這組獲勝,北京同事想找個機會請大家罷了,就沒再爭下去。

兩個夜晚、兩頓晚餐,給老總請客固然好酒好菜,可我更喜歡和同事的 "交陪",那感覺真實多了。再者我也相信,只要人處得好,事情就會自然往好的方向進展,以吃飯來說,振鼎雞就是個好例子。



【GUIDE TO EAT】
1. 無論菜色如何、服務如何,既點之則吃之,反正下一餐又是一條好漢。
2. 年輕朋友們,進了大餐廳就放手點吧,橫豎都是貴,不如死......呃......吃個痛快。
3. 到外地如果遇到機車的服務生,為避免對方吐口水到你菜裡,回敬台語三字經時請保持微笑。(演技練習請參考 CD Pro-2)




※ 「如果不走進去,永遠不會看見真實。」對於陌生的人事物,我是這樣想的,和大陸同事工作也是。照片是這次出差時,在某個弄堂口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