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1 23:30:14陳南榮
台灣早期碗盤展出的文稿
民國100臺灣古早碗盤展回顧
展出的話:
一、收藏臺灣古早碗盤的動機:
因為小時候我家在林內火車站前開餐廳,名字叫做『福州小吃部』,以福州菜聞名林內、斗六地區,從民國四十五年到民國七十年,共有二十五年的歷史,所以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收集臺灣早期碗盤。
二、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共有120件,大多數是純手工繪製,其來源:
1、臺灣早期先民從大陸帶來或在臺灣製造的清代素燒澀圈碗盤、青花碗盤、彩繪碗盤等。
2、日治時代的青花碗盤、彩繪碗盤,大多數是當時日本進口或日本陶瓷藝匠師在臺灣製造的碗盤。
3、臺灣光復初期至後期的臺灣古早碗盤,大多數是留在臺灣的陶瓷藝匠師的製品,以臺灣北部『胭脂紅』為當時最大特色。
※「胭脂紅」是台灣著名的瓷器碗盤製造地臺灣北部和鶯歌,早期常使用的釉色,以淺顯透明的粉紅色調,在土坯上繪製層次感,因其呈現的粉紅色調,色彩猶如仕女塗抹朱唇的胭脂,因而被稱為「胭脂紅」。
三、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年代
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年代由清代至1970〈民國五十九年〉。由於1970年以後,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百姓的生活水準提高 ,臺灣碗盤也開始量產大量以機械化科技製造,使臺灣瓷器以特殊的轉印技術製成,表現台灣特有的圖騰及繽紛色彩,至今已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水準。
四、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特徵:
俗語說:『吃飯黃帝大』,所以臺灣人一大早見面都會說:『吃飽未?』。由於台灣早期物質普遍匱乏、百姓生活清苦,全家能夠吃飽就不簡單,所以連帶吃飯用的碗盤都顯得很樸實,此次所展出的台灣古早碗盤,深具台灣特色,充分反映當時的生活樣貌,貧富差距很大,富裕人家使用細緻的彩繪碗盤,小老百姓則使用粗糙的碗盤。
臺灣古早碗盤彩繪圖騰一律純手工繪製,由臺灣早期所使用的碗盤造型、圖案的背後,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代表著臺灣器瓷製造的轉變與歷史,其間經歷明、清、日治、臺灣光復後等時期,尤其臺灣光復後的幾年,由於日本、大陸的貿易往來中斷,一向依賴日本、大陸進口的民生碗盤,面臨嚴重短缺,當時南投、鶯歌、北投、魚池等地,引用臺灣本土的師傅的技術,為臺灣碗盤業開啟一片富有臺灣特色的遠景,由1940至1970年代碗盤的圖騰就可看出端倪。
每個碗盤造型、圖案,都十分具有藝術美感,圖案琳琅滿目,可謂一盤一景一碗一景,可用『俗佮有力』來形容。可見當時農業社會時代,碗盤除了以食具使用之外,也不忘藝術欣賞和先民的勤儉美德,由碗盤彩繪圖騰的內涵生動活潑,更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
臺灣古早碗盤繪畫和裝飾紋樣,除了花卉、山水風景之外,魚鳥飛禽、祥紋瑞獸等表現於碗盤之上,這些圖樣充份表現臺灣早期農業社會中,百姓對生活的訴求和期待,是以祥和富貴、百年好合、年年有餘為主要目標,例如碗面上以青、綠、褐、紅等色料,描畫一幅海濱的山水,加上海邊的岸上畫有一間草屋,屋子後面種了許多椰子樹,岸邊長了一些小草,再以平行線畫出藍色的海水,海上一片孤舟航向遠方,遠處兩隻海鷗一字排開,線條簡略而粗獷,顯然是個熟練畫工所為。這種描寫海洋生活的圖案,令人想起以前台灣食衣住行和海有密切的關係,敘說一些台灣海島居民「快樂的出航」的想像空間。
當時繪製的圖案造形,雖然沒有現在的精緻,但卻忠實地反映台灣人熱忱好客的傳統,例如碗盤上畫有「蝦」,與台語「謝」同音,表達對客人的謝意。「雞」則是勸世要守時,勤勉持家才能「起家」。『福』字碗盤勸人凡事要知福惜福。碗盤圖樣中「魚」象徵年年有餘,『雙喜』象徵百年好合,喜氣洋洋的氣氛。
此次展出的收藏品是最佳研究臺灣瓷器的教材,可以認識豐富多樣的臺灣古早瓷器之美,見識台灣的瓷器的魅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展覽日期:
展覽地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藝術中心
展出單位: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陳南榮老師
主辦單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藝術中心
展出的話:
一、收藏臺灣古早碗盤的動機:
因為小時候我家在林內火車站前開餐廳,名字叫做『福州小吃部』,以福州菜聞名林內、斗六地區,從民國四十五年到民國七十年,共有二十五年的歷史,所以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收集臺灣早期碗盤。
二、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共有120件,大多數是純手工繪製,其來源:
1、臺灣早期先民從大陸帶來或在臺灣製造的清代素燒澀圈碗盤、青花碗盤、彩繪碗盤等。
2、日治時代的青花碗盤、彩繪碗盤,大多數是當時日本進口或日本陶瓷藝匠師在臺灣製造的碗盤。
3、臺灣光復初期至後期的臺灣古早碗盤,大多數是留在臺灣的陶瓷藝匠師的製品,以臺灣北部『胭脂紅』為當時最大特色。
※「胭脂紅」是台灣著名的瓷器碗盤製造地臺灣北部和鶯歌,早期常使用的釉色,以淺顯透明的粉紅色調,在土坯上繪製層次感,因其呈現的粉紅色調,色彩猶如仕女塗抹朱唇的胭脂,因而被稱為「胭脂紅」。
三、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年代
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年代由清代至1970〈民國五十九年〉。由於1970年以後,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百姓的生活水準提高 ,臺灣碗盤也開始量產大量以機械化科技製造,使臺灣瓷器以特殊的轉印技術製成,表現台灣特有的圖騰及繽紛色彩,至今已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水準。
四、此次展出的臺灣古早碗盤的特徵:
俗語說:『吃飯黃帝大』,所以臺灣人一大早見面都會說:『吃飽未?』。由於台灣早期物質普遍匱乏、百姓生活清苦,全家能夠吃飽就不簡單,所以連帶吃飯用的碗盤都顯得很樸實,此次所展出的台灣古早碗盤,深具台灣特色,充分反映當時的生活樣貌,貧富差距很大,富裕人家使用細緻的彩繪碗盤,小老百姓則使用粗糙的碗盤。
臺灣古早碗盤彩繪圖騰一律純手工繪製,由臺灣早期所使用的碗盤造型、圖案的背後,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代表著臺灣器瓷製造的轉變與歷史,其間經歷明、清、日治、臺灣光復後等時期,尤其臺灣光復後的幾年,由於日本、大陸的貿易往來中斷,一向依賴日本、大陸進口的民生碗盤,面臨嚴重短缺,當時南投、鶯歌、北投、魚池等地,引用臺灣本土的師傅的技術,為臺灣碗盤業開啟一片富有臺灣特色的遠景,由1940至1970年代碗盤的圖騰就可看出端倪。
每個碗盤造型、圖案,都十分具有藝術美感,圖案琳琅滿目,可謂一盤一景一碗一景,可用『俗佮有力』來形容。可見當時農業社會時代,碗盤除了以食具使用之外,也不忘藝術欣賞和先民的勤儉美德,由碗盤彩繪圖騰的內涵生動活潑,更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
臺灣古早碗盤繪畫和裝飾紋樣,除了花卉、山水風景之外,魚鳥飛禽、祥紋瑞獸等表現於碗盤之上,這些圖樣充份表現臺灣早期農業社會中,百姓對生活的訴求和期待,是以祥和富貴、百年好合、年年有餘為主要目標,例如碗面上以青、綠、褐、紅等色料,描畫一幅海濱的山水,加上海邊的岸上畫有一間草屋,屋子後面種了許多椰子樹,岸邊長了一些小草,再以平行線畫出藍色的海水,海上一片孤舟航向遠方,遠處兩隻海鷗一字排開,線條簡略而粗獷,顯然是個熟練畫工所為。這種描寫海洋生活的圖案,令人想起以前台灣食衣住行和海有密切的關係,敘說一些台灣海島居民「快樂的出航」的想像空間。
當時繪製的圖案造形,雖然沒有現在的精緻,但卻忠實地反映台灣人熱忱好客的傳統,例如碗盤上畫有「蝦」,與台語「謝」同音,表達對客人的謝意。「雞」則是勸世要守時,勤勉持家才能「起家」。『福』字碗盤勸人凡事要知福惜福。碗盤圖樣中「魚」象徵年年有餘,『雙喜』象徵百年好合,喜氣洋洋的氣氛。
此次展出的收藏品是最佳研究臺灣瓷器的教材,可以認識豐富多樣的臺灣古早瓷器之美,見識台灣的瓷器的魅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展覽日期:
展覽地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藝術中心
展出單位: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陳南榮老師
主辦單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