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6 10:03:44陳南榮
還我卑南文物,台東人怒吼
【2005/02/26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陳嘉信、林怡婷/連線報導】
置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已20餘年的2萬6000件卑南古文物,至今仍無法回台東,地方人士感到憤怒,昨天成立「台東討壺怒吼聯盟」,將於三月中旬北上抗爭,向台灣大學索討這批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大人類學系系主任謝繼昌昨天表示,文物產權屬於國家,不屬於台大,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已要求歸還,他們當然願意配合。
「在台東出土的卑南文物,竟然不能回歸台東的懷抱」、「一流的最高學府竟是竊占國家資產的幫兇」,台東討壺怒吼聯盟成員昨天齊聚一堂,高喊「還我祖產」,要討回卑南古文物。
聯盟發言人、農運詩人詹澈表示,這批古文物中以陶壺挖掘的陶層最厚、外形漂亮,聯盟因而以「壺」作為遺址代稱;他說,「壺與虎發音相近,討壺就是要討伐老虎,聲討台大最高學術殿堂強占古物的鴨霸作風。」
詹澈說,置於台大的卑南古物情況如何無人知曉,他感覺這批卑南古物的祖靈開始不安,計畫三月二日舉辦遊行,展開全民討壺行動;三月中旬北上抗爭。聯盟還要求,若台大答應歸還這批古文物,教育部須為古物的完整性背書。
卑南古文物是民國六十九年興建南迴鐵路時被發現,後暫置台大人類學系,去年八月一日教育部向台大寄出存證信函,同月三日收到台大的回函,台大同意讓這批文物回到台東,教育部並授權史前館與台大協商。
史前館與台大雙方代表去年九月達成共識,並擬定移轉計畫書,定去年十二月中應有一百五十箱文物返回台東,但台大至今未送回這批古物。
台大主任秘書何憲武表示,學校遵守國家法律也尊重教授研究,古物須有教授研究,考証,才會有價值。當初與史前館協調係分批歸還,但教授有些研究仍在進行,希望能再協調討論折衝方式。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教育部曾在去年8月初寄存證信函給台大催討卑南文物,現在半年過去了,台大仍沒有歸還文物跡象,教育部社教司表示:「教育部隨時可以告台大。」
史前館館長臧振華說,據他了解,因為台大人類系的系務會議「出現異見」不願簽署協議書,迫使此案再度出現變數
不還… 後遺症「在地化無限上綱」
【2005/02/26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
相關單位向台大追索卑南文物多年無功,如今地方人士再也按捺不住準備北上抗議,有人擔心無論怎麼都可能是「死棋」;更讓人憂慮的是,此案已帶來「無限在地化」的鎖國效應。
多年來,教育部一直嚷嚷著要告台大,私底下卻一直希望能和解,原因無他,「文物在人家手裡」。去年,教育部終於寄出存證信函,但仍未表明告訴的期限,為此案保留一定彈性。就法論法,教育部若真要告台大,勝算非常大。但相關人士擔心,就算告贏了,也未必保證卑南文物能順利回台東。
關鍵出在當年開挖卑南文物、曾擔任過史前館籌備處主任的一位資深教授身上。這位台大人類學教授曾經教過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人類學界桃李滿天下,也使得此案更加棘手。多年來,教育部和地方人士曾先後委請考古學、人類學大老宋文薰、李亦園等出面協商,全都無功而返,導致學界「人人擺明不想管」。
一位人類學者分析,對當初開挖這批文物的學者來說,這批文物既有學術價值又帶有獨特的情感,形同自己的「第二生命」。也有人認為,台灣學術界充斥「強烈領域感」,學者不願輕易將自己研究的出土文物和別的研究者分享,是這種普遍的現象作祟,但任誰也沒想到事情會愈鬧愈僵。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案多年來鬧得沸沸揚揚,各地方擔心重蹈卑南案覆轍,在發現新出土文物時,紛紛嚴禁出土文物運出地方,近年來在南科、台中縣市都出現上述現象,這導致人類學界抱怨連連。一學者說,「在地化無限上綱」後,地方愈切愈細,「就連台中縣和台中市也分得壁壘分別」,這讓原本已經夠小的台灣更加「鎖國化」,看不到全面性,研究也備感困難。
卑南案既讓人類學界飽受「汙名化」困擾,也讓催討文物無功的教育部和史前館灰頭土臉,如今地方人士決定北上抗議或許可開創一線轉機,只是堂堂學術聖殿,恐將難逃「不太好看」的場面。
置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已20餘年的2萬6000件卑南古文物,至今仍無法回台東,地方人士感到憤怒,昨天成立「台東討壺怒吼聯盟」,將於三月中旬北上抗爭,向台灣大學索討這批珍貴的文化資產。
台大人類學系系主任謝繼昌昨天表示,文物產權屬於國家,不屬於台大,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已要求歸還,他們當然願意配合。
「在台東出土的卑南文物,竟然不能回歸台東的懷抱」、「一流的最高學府竟是竊占國家資產的幫兇」,台東討壺怒吼聯盟成員昨天齊聚一堂,高喊「還我祖產」,要討回卑南古文物。
聯盟發言人、農運詩人詹澈表示,這批古文物中以陶壺挖掘的陶層最厚、外形漂亮,聯盟因而以「壺」作為遺址代稱;他說,「壺與虎發音相近,討壺就是要討伐老虎,聲討台大最高學術殿堂強占古物的鴨霸作風。」
詹澈說,置於台大的卑南古物情況如何無人知曉,他感覺這批卑南古物的祖靈開始不安,計畫三月二日舉辦遊行,展開全民討壺行動;三月中旬北上抗爭。聯盟還要求,若台大答應歸還這批古文物,教育部須為古物的完整性背書。
卑南古文物是民國六十九年興建南迴鐵路時被發現,後暫置台大人類學系,去年八月一日教育部向台大寄出存證信函,同月三日收到台大的回函,台大同意讓這批文物回到台東,教育部並授權史前館與台大協商。
史前館與台大雙方代表去年九月達成共識,並擬定移轉計畫書,定去年十二月中應有一百五十箱文物返回台東,但台大至今未送回這批古物。
台大主任秘書何憲武表示,學校遵守國家法律也尊重教授研究,古物須有教授研究,考証,才會有價值。當初與史前館協調係分批歸還,但教授有些研究仍在進行,希望能再協調討論折衝方式。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教育部曾在去年8月初寄存證信函給台大催討卑南文物,現在半年過去了,台大仍沒有歸還文物跡象,教育部社教司表示:「教育部隨時可以告台大。」
史前館館長臧振華說,據他了解,因為台大人類系的系務會議「出現異見」不願簽署協議書,迫使此案再度出現變數
不還… 後遺症「在地化無限上綱」
【2005/02/26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
相關單位向台大追索卑南文物多年無功,如今地方人士再也按捺不住準備北上抗議,有人擔心無論怎麼都可能是「死棋」;更讓人憂慮的是,此案已帶來「無限在地化」的鎖國效應。
多年來,教育部一直嚷嚷著要告台大,私底下卻一直希望能和解,原因無他,「文物在人家手裡」。去年,教育部終於寄出存證信函,但仍未表明告訴的期限,為此案保留一定彈性。就法論法,教育部若真要告台大,勝算非常大。但相關人士擔心,就算告贏了,也未必保證卑南文物能順利回台東。
關鍵出在當年開挖卑南文物、曾擔任過史前館籌備處主任的一位資深教授身上。這位台大人類學教授曾經教過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人類學界桃李滿天下,也使得此案更加棘手。多年來,教育部和地方人士曾先後委請考古學、人類學大老宋文薰、李亦園等出面協商,全都無功而返,導致學界「人人擺明不想管」。
一位人類學者分析,對當初開挖這批文物的學者來說,這批文物既有學術價值又帶有獨特的情感,形同自己的「第二生命」。也有人認為,台灣學術界充斥「強烈領域感」,學者不願輕易將自己研究的出土文物和別的研究者分享,是這種普遍的現象作祟,但任誰也沒想到事情會愈鬧愈僵。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案多年來鬧得沸沸揚揚,各地方擔心重蹈卑南案覆轍,在發現新出土文物時,紛紛嚴禁出土文物運出地方,近年來在南科、台中縣市都出現上述現象,這導致人類學界抱怨連連。一學者說,「在地化無限上綱」後,地方愈切愈細,「就連台中縣和台中市也分得壁壘分別」,這讓原本已經夠小的台灣更加「鎖國化」,看不到全面性,研究也備感困難。
卑南案既讓人類學界飽受「汙名化」困擾,也讓催討文物無功的教育部和史前館灰頭土臉,如今地方人士決定北上抗議或許可開創一線轉機,只是堂堂學術聖殿,恐將難逃「不太好看」的場面。
上一篇:斗六番仔溝文化遺址
下一篇:左鎮石板廟 平埔族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