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1 15:25:14陳南榮

滄海桑田草嶺1000萬年前在海底

草嶺1000萬年前在海底【記者梁震坤/古坑報導】

雲林縣文史工作者陳南榮(左)帶領考古學者,在草嶺山區探索貝類化石,所採集的化石,目前存放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陶錫珍副教授的古生物陳列館。

921大地震讓崩塌的草嶺山區露出貝類化石,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胡忠恒、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陶錫珍夫婦將採集的化石,經五年的研究,證實草嶺、樟湖地區,在1000萬年前是親潮及黑潮交會的海底。

胡忠恒、陶錫珍及助理薛文吉、王良杰、雲林縣文史工作者陳南榮,在921地震後,即到草嶺、樟湖了解大地變動的情形,並採集一批貝類化石,希望經科學的研究後,了解當地的地質及原始狀況。

胡忠恒、陶錫珍完成的草嶺、樟湖地區貝類化石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叢刊,佐證的貝類化石則存放於陶錫珍古生物陳列室,部分備用化石材料,由陳南榮保存,將來古坑鄉公所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時,這些化石都會公開陳列。

胡忠恒、陶錫珍研究指出,他們蒐集的貝類化石共143種,包括腹足類、雙殼類,大部分採自草嶺斷魂谷、小部分採自樟湖坑河谷,屬於「中新世」的桂竹林層,即1000萬年前的草嶺、樟湖地帶是親潮、黑潮交會處,當時是在海底,後來因地層變動才浮出水面成為陸地、高山。

胡忠恒說,中國大陸的陸生生物化石豐富,台灣海生生物化石也豐富,所以,海峽兩岸古生物學研究可以互補長短。

古坑鄉長謝淑亞表示,鄉公所曾爭取921地震相關補助經費,也編列數十萬元要請胡忠恒、陶錫珍夫婦作化石研究,對方同意研究,但婉拒經費,是難能可貴的學者。

謝淑亞說,為什麼「滄海變桑田」,可由貝殼向大眾說明;古坑鄉有豐富、珍貴的化石,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沒問題,但後續的維護管理、傳承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她會先把胡教授的研究論文印成書籍,放在鄉圖書館,再逐步設立陳列館,陳列貝類化石,等候時機成熟再蓋博物館。

【2005/01/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