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5 14:21:27他里霧

【人物採訪】大漢溪畔的「憨」子弟-訪林宗傑

 

午後斜雨中,信步自江子翠捷運站往長江路方向,尋訪現今台灣傳统音樂中,具指標性地位的北管樂曲團體──板橋「潮和社」的林宗傑先生。

 

在地植根成長的heavy metal

 

與溪頭公園毗連的潮和社,面對園內林蔭步道,大門前有停車場,一側為大漢溪堤防,一側數棵高壯老榕,枝椏寄植多株蘭花;大廳正中西秦王爺(戲曲界的保護神,咸信即為雅好戲曲的唐玄宗李隆基),身著淺黄色唐衫的林宗傑先生,親切迎客,煮水泡茶,室內炷香輕繞,莊嚴中有著一份清幽寧謐。

寧靜?先生卻哂然笑說,團練時聲勢可就嚇人了;他幽默的說還好鄰居包容,甚至已經習慣了,覺得這「噪音」還不錯聽哩,而社團也會盡量約制在晚上十點以前結束練習。

的確,北管樂器包括各式打擊類的鼓、板、鑼、紱,各式絃類樂器的二胡、三弦、月琴,以及吹類的嗩吶、叭子等等,全員到齊演練起來絕對是震撼力十足的heavy metal!不過先生對於在都會區能有如此寬敞的場地供做團練,十分感恩與慶幸,他相信大台北區其他傳统樂曲社團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潮和社社員大約150人,其中藝員約60人,任何一種樂器都可以學習,自1930年由江子翠地方士紳林稼田先生成立以來,前後曾延請北管界經驗豐富的名藝師指導教授樂器及前場的身段和唱腔,目前則由社團的老藝員負責指導新藝員。

  

出錢出力出人的「憨」子弟,休閒娛樂也是子弟戲

 

林宗傑先生是潮和社第五代子弟,1953年生,世居江子翠的他自小耳濡目染北管戲曲環境,約於1987年進入潮和社,跟著父兄學習前場及後場。他為我們介紹牆上一排劇照,其中一張即是他1995年粉墨登場上棚演出〈黄鶴樓〉扮演小生,武將扮相英挺,氣宇軒昂。林宗傑先生原服務於《中國時報》,他說三十天年休假裡有二十五天是拿來忙社團的事,前幾年退休後,用在潮和社的時間更多了。問到平時做何休閒娛樂?他笑著環視四周:「除了幫忙帶孫子,就是這些呀!」

江子翠是典型的農村型態,在娛樂休閒活動困乏的年代,由於北管戲曲搬演的皆是民間熟悉的忠孝節義的故事,大家在白天的農事忙碌後,晚上就聚集在廟前廣場看戲,不僅是娛樂,亦可視如藝文活動。北管源自福建漳州,其中深入民間活動最興旺的就屬子弟戲了,早年農村社會,村中廟宇常是居民的精神中心,對迎神賽會更是熱衷參與;台灣光復後,在日領時期「禁漢聲」的約束鬆綁,全島的子弟班活躍,盛極一時。江子翠有三個傳统的北管社團,包括業餘的子弟團──潮和社。

 

「其實士農工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職,尤其是潮和社是百分之百業餘團體,成立以來每一代子弟,大家不僅出力義務演出,還得『掏口袋』出錢;昔日召集人手都是到田間吆喝,現在大多是上班族,廟宇神明生日要出陣,大家就得事先排休假或請假,」先生說:「子弟戲是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所以大家都甘願做『憨子弟』啦!」

 

長江路闢建帶來繁榮,在路中央擺桌娶某

 

說到自己生活六十年的這塊土地,林宗傑有深厚的感情。以往稱板橋舊火車站一帶為「街仔」,江子翠算是板橋的邊陲地帶,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會合處,閩南語「江仔嘴」意即是兩江匯聚如同尖嘴一般,後來取其諧音為「江子翠」。板橋外縣市移入人口比例很高,是大多數中南部人北上討生活的第一個落腳處;林宗傑先生自稱是江子翠的「原住民」,他開玩笑說:「像我這樣土生土長在江子翠的人口,只要重劃區的一棟大樓就够全部人住了。」

長江路的闢建繁榮了江子翠地區,林宗傑說:「彼時馬路還封閉尚未通車,我娶某宴客就在路中央擺桌哩!」而林大嫂-王惠瑛女士後來亦加入潮和社為藝員,多次粉墨登場,2009年於80年社慶時夫妻倆同台分扮老生及小生,有精彩演出。

多年來潮和社除了參與板橋地區各大廟宇迎鬧熱,也應交陪的社團邀請至各地廟會助陣。據林宗傑描述極盛時期,如遇大雨,台下看戲的人潮足可把戲棚快速拆、搭,搬至雨勢較緩的角落繼續演出!進入工商時代,社會人文變遷加上電影聲光效果吸引、電視無遠弗屆深入每一個家庭,傳统戲曲逐漸式微,現代人大多是從電視轉播的宗教遶境活動,觀賞到傳統絢麗熱閙的陣頭隊伍了。

 

憨子弟的新角色與使命,傳承北管戲曲的文化工作者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江子翠以前有火車站,」林宗傑回憶起小時候曾隨著大人搭柴油火車到新竹。「板橋的變化太大了,尤其是捷運通車之後,多條道路拓寬,重劃區四處都有新建設,像新板特區那一帶只要一陣子沒去就都快認不得了。」林宗傑先生爽朗的笑說,「就像我們子弟戲這類傳统戲曲,現在如果沒有重視,很擔心將來無法好好傳承下去。」在採訪過程中,這種將傳承北管樂戲曲擔上肩的使命感,自然地、常常地流露在林宗傑先生與在場的幹部林勝勇先生的言詞裡,他們視潮和社為文化工作者,而不自限僅是業餘的表演團體組織。

也因為這份認知,潮和社對學術界、學校社團、板橋音樂文化節的邀請演出,來者不拒;更在2002年應外交部邀請代表台灣至義大利演出,對於截然不同於五線譜的工尺譜及東方獨特管弦樂器,令外籍人士大開眼界,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尤其在2008年,由於當時的社團負責人林宗仁先生應邀在電影《海角七號》中飾演「茂伯」一角,造成轟動,連帶的打開潮和社的知名度,並在短期內不斷受邀演出,隨著電影效應漸冷,潮和社的演出始回歸往常。然而林宗傑先生對於推動板橋的各項藝文活動參與感高,甚至區公所辦理「板橋一日遊」到潮和社觀賞表演,區區課程鐘點費,藝員們亦賣力演出。

 

成立江子翠國小北管社團,灑播傳統樂曲種籽於下一代

 

成員百分之九十畢業於江子翠國小的潮和社藝員,2011年受聘至該校成立北管社團,教授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北管,期盼將北管傳统樂曲的種籽灑播於下一代;在該年的音樂文化節,以母雞帶小雞的姿態同台演出,雖然學生們負責的僅是初階的打擊樂器,然而學生家長的熱心參與甚至全家老小出席,高興地欣賞台上子弟的演出,讓指導的潮和社藝員們窩心極了。

林宗傑先生說,他回想到一直以來,演出時台上台下融合一片的温馨,那個後場打小鼓的、拉三弦的、吹大吹的,那個前場扮薛平貴的、王寶釧的,不是兄弟、就是宗親、不是鄰居,就是一起長大的玩伴,都是彼此認識的誰誰誰!潮和社藝員亦加入不少青年新血,其中畢業於北藝大傳統音樂系的黃怡瑄,不但學習樂曲,還整理潮和社史料,獲文化局出版補助,匯編成冊,為這個八十年民間社團留下珍貴記錄。

我說先生,談點輕鬆的吧,廟宇周遭應該有不少好吃的在地美食吧?

「出陣又忙又累,沒多注意這個耶!」先生似乎覺得有點「對不起」我。

「啊──媽祖廟前的炸粿和魷魚羹不錯吃啦!」他又爽朗地笑了。

 

【2012.11  新北市文化局文化叢書之《古蘊新象在板橋》】

 

〔林宗傑〕

林宗傑生於1953年,世居板橋江子翠,約35歲進入潮和社,一同與父親、叔叔、大哥、二哥和四哥學習北管的前場與後場。於1990年第一次粉墨登場北管子弟戲〈天官賜福〉後,與妻子王惠瑛陸續同台演出〈黃鶴樓〉、〈金水橋〉、〈鬧西河〉、〈新雷神洞〉、〈思將〉、〈麒麟國〉扮演老生及小生。近期於職場退休後,主要於潮和社負責對外事務的聯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