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鷥飛入山》名家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序)
方梓 作家
身邊的人,尋常的事,卻因筆觸溫暖剔透,織就篇篇瑩潤巧俐的文章。
羊憶玫 中華日報副刊主編
淑華非搶眼、魅力型的作者,但是她的文章耐看、好看。多取材自生活點滴、悲喜人生的書寫,並不僅是經歷後的心情記述,而是沈澱、內省後真誠的娓娓道來。文字潔淨,鮮少激情澎湃,然如行板的篇章中,亦可見慧黠巧趣之句或振振據理之詞,為文章增添亮點與力度──嫻靜女子還是有其個性;欣賞其文自是醇厚有味,餘韻猶存。
淑華說:「寫作為自己推開一扇心窗,看見一片花團錦簇」。勤於筆耕多年之後,她終是磨練出文采,綻現了自己的模樣。
李志薔 作家/電影導演
即使是個新人,廖淑華擁有散文作家最大的優勢,即生命的閱歷。
不論生活經歷多少磨難,猶對生命懷抱敬意和感謝,以致於在她筆下,終能化成悠遠的文字和綿長的思念,為這冰冷茫然的世界燃亮一絲火光。
在這喧鬧的時代裡,我們欠缺的也許不是憤怒和吶喊;而是這樣虔誠、溫柔的聲音。
汪詠黛 專欄作家、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
婉約細膩的筆觸,照見堅毅清明的內在,燈下展讀淑華的一篇篇散文,讓人時而唏噓揪心,時而溫暖恬然,人生的跌宕起伏、飛揚躍昇一旦化作文字,果然亦真,亦善,亦美。欣喜見到這位雲林女子十年一劍的努力有成,一切,都不是偶然。
林育靖 《天使的微光》《天使在值班》作者
八年前在阿
並且那滋味,歷久彌新,正如〈餅香糖色〉描述兒時自家餅舖熱鬧興盛情景,餅香糖甜人情濃,直至餅舖歇業的三十年後,字句間仍傳來撲鼻香氣。
阿盛 作家
近幾年來出現的散文作家之中,廖淑華是相當引我注目的一位。
她的作品內涵深刻寬闊,筆調亦莊重亦輕柔,道情而情不至溢流,敘事而事如在眼前;整體觀之,婉約與剛健並存。這種特色,半由天性半因鍛鍊,顯然有強烈的自覺。優秀的寫作者都會有的自覺。
第一本散文集,嚴選數十篇,廖淑華已經展現了甚優甚厚的才華與潛力,她確實值得更加被期待。
林黛嫚 作家
我和淑華不太熟。她不是我教書時教過的學生,卻稱呼我「老師」,就知道我們有多不熟。
我所認識的淑華,不過是在部落格中她自己寫的「一個喜歡塗塗寫寫喜歡植物動物的女子」。
所以我不會知道她是餅家女兒,可是她的筆下淋糖漿搖竹籮的製餅過程細緻精到;我也不知道她單身或已婚,家庭婚姻美滿與否,可是她寫的女人心事深入肌理。我看到的走過繁華的淑華,是在她的文字裡。
在這個人們抄襲彼此故事的年代,淑華的作品卻讓我有閱讀的驚喜。管他這是散文集還是小說集,喜歡就好。
陳玄 詩人
初識淑華是在「將就居」。
眾所周知,一旦成為阿盛老師的入門弟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像「文字魚」般溯行瓦窯溝而上,回到滋養文學生命的原初。他們或聽講或聚談,只要與文學有關的,老師都喜歡。
再識淑華,是她這幾年來,盡管筆下成績可觀,她依舊視每篇作品為「習作」,也常常「就教」於我,忝為學長,因此有幸先睹為快。
初習寫作者,一般會力求辭藻華美而忽視文章內涵;但,我拜讀淑華第一篇習作時,發現她早已跳脫「文字障」,意到筆到,悃愊無華的風格中,特有一番耐嚼的滋味。這是她的第一本散文結集,我希望這種風格能夠持續,也是讀者的福氣。
劉克襄 作家
每個年代似乎都有溫婉質樸的寫作者,以抒情之筆靜氣地娓娓而談。淑華的散文也呈現這麼等次的風釆。一如小河之蜿蜒流転,飽含綿厚的穩定力量,更一路帶出自已的生活風景。簡單幾樣小風小物,卻見秀麗滿堂。有此紮實寫作功夫者,已不多見了。
鄭麗卿 《只要離開,就好》作者
作者細緻從容地從豐祥鐵工廠寫到鷺鷥飛入山,以簡單的字句,彷彿不費力氣地描寫對故鄉他里霧的回眸,閣樓裡少女青春霓裳曲,女人與夜的婉轉纏綿,親情的牽掛,看似尋常,其實深情。淑華心細如髮,擅寫女性幽微曲折的心思,由是她捕捉到許多情思的流動與變化,於是人物有了臉孔,情感有了深度,我們也讀到了女性的一點執著,一份倔強,和纏繞的愛憎。
薛好薰 《海田父女》作者
認識多年,總覺得淑華像一位從古典小說中走出來的女子,溫婉而堅毅。這感覺包括她的談吐和文章,種種潛藏的細膩深情,如果粗略一點,便錯過了。這也許和她來自雲林的小鎮有關,根源於土地的質樸與深厚,形塑了個性的基底,即便不到二十歲便北上升學就業,走過都市撩人心目的繁華,並未將原本的質性覆蓋或抹去,反而幾經人事的悲歡淘洗,越顯得靜定。之後,城鎮和都市、女人和男人、昏黃和鮮麗……化為筆下一篇篇文章,終於集結成書。《鷺鷥飛入山》彷彿一個雕刻精緻的檜木音樂盒,透出時間的溫潤與馨香,只要打開蓋子,便流洩出玲瓏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