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則新聞思想起
日前在中國時報瞅到一則新聞,兩位政治人物談到他們對大學甄試試題難易及面試提問問題是否合理、恰當的看法。
訪稿中說到,一位從南部北上參加某大學森林系口試的學生,因不熟悉系所所在,遂請教警衛;警衛基於好意指點給該生從後門直達森林系所的捷徑。
未料,口試時教授提問:「你從校門口走到系所一路上看到的有什麼樹?」
該生答不出來。因為他並沒有走教授說的途徑。
教授又問,「你從南部來,在高速公路沿途有看到什麼樹?」
該生還是答不出來。因為一路上他都蒙頭大睡。
該則新聞到這裡,我並不瞭解舉例的政治人物要說的是,教授提問得不當?還是警衛不該教人「走後門」?是突然的心中、腦裡諸多想法升起:
如果我是該生,我會如何回答教授的提問?
依我個性,我想我會老實說沒從校門口走來,但走後門到系所的路上,我看到了有什麼什麼…樹;第二個問題我應該也會老實招認沒注意高速公路兩旁的植栽,但我可以說我南部的家附近、學校附近有哪些哪些樹種;至少,以此舉證選擇就讀這個系的我,是有思考過、有備而來的。
我認為教授的問題無非是據以判斷該生是否合適就讀該系吧?
試想,對周遭林相視若無睹、亳無感覺的人,在將來的四年或甚至以後的路合適與林木繫上牽連嗎?
再說,以現今資訊發達、多元的社會,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孩子被要求思索、正視、判別自己的旨趣,不算嚴苛吧?
為何這位學生答不出來?
1. 他認為沒有被公平對待。他被問了一個沒有過的經驗。
2. 他被「陷害」了,警衛不該教他走捷徑。都是別人的錯。
3. 搭長途車很累,大家都嘛在睡覺。教授的提問很瞎。
幾項巧合連串起來,或許正好「救」了這個孩子,因為他可能對林木是完全沒興趣的,只因想進入這個頂尖學府?當然也不排除「讀了就會有興趣」,但,那已經是需要時間驗證的未知之事了。
教授出題想問啥都可以
學生交白卷回答不出
未免太遜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心轉
心不轉思想轉
腦筋轉個彎
條條大路通羅馬
現在公私立大學系所多多
學生[少子化]
何必煩惱沒好學校讀
想想自己的年代,或許是生長在鄉野吧,倒是快樂得很
課業壓力雖大,然而就一試定江山嘛,乾脆!
鄉下人的看法有道理在
我只是覺得奇怪,現在小還不都腦筋急轉彎嗎?
怎該轉時不轉呢
昔日
山不轉,路轉
今日
北二高不轉,師格山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