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0 17:22:15雋
【美學】:達達基茲《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美:概念史》
希臘人所持之美的概念
1、三種美
①最廣義的美:柏拉圖將美好的性格和美好的法律都看作美,此概念包含著美學,同時也包含著倫理學。
②具有純粹審美意義的美:以激發美感經驗的事物為限。(本章探討的美)
③具有審美意義的美:限於視覺,只適用於通俗的用語之中。
2、我們能否界定概念乙(純粹審美意義的美)?如果能,該如何界定?
偉大理論(大理The Great Theory)的建立
1、美包含在各部分的「比例」之中,此比例包含大小、性質、數目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連。此觀念成為歐洲美學的「大理」,是由畢達歌拉斯而來,乃基於「和弦」的研究,後來又類比至聽覺(和諧)和視覺(勻稱)中。《建築十書》也認為:只要高、寬與長有了適當的比例,則建築必然是美的。P145(按:近來科學研究證明了「黃金比例」之存在,似乎也支持了:美乃「先驗的」之看法。)又,這個理論從畢氏、柏拉圖、亞理斯多得、斯多雅學派直到《建築十書》的西元前一世紀,通通接受了它。
2、直至普羅提諾補充了這個觀念
如果情形真是如此,那麼只有複雜的東西能算的上是美的,然而,光亮、金子和星星這一切都是美的,雖然它們都不是複雜的東西;再說,從比例裡面產生出來的比例之美,比不上從靈魂中產生出來的比例之美,靈魂透過了比例而表現出它自己,並且「證明」了它們。P147(我們透過我們的靈魂方能理解到真正的美)後來的普羅提諾追隨者,冒名的狄奧尼修認為「美包含在比例和光輝中」,直到文藝復興的費啟諾,「光輝」都被加進了原來的比例的概念上。
3、大理(比例)的觀念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盛行,一直到西元十七世紀,其間有些理論被補充、也有若干在本質上與它不同的理論,被提出來放在它的一。直到十八世紀,大概是浪漫主義的影響,這個大理才日漸式微。而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僅美的理論遭遇危機,連美的概念本身也不免陷入危機之中。
一些補充的理論
1、我們透過靈魂才能理解到真正的美。
2、神學主張:上帝乃是每一件美的事物的起因。(按:適當的比例為什麼顯的美?因為上帝保證了它的美,而我們的心靈又近似於上帝,所以得以理解它/祂的美)
3、客觀主義的主張:把美視作美妙事物的一種客觀的特性。柏拉圖:「凡物之為美,其美永遠在其自身,而非因為其他的某物。」(按:神學更進一步主張,這客觀特性乃因上帝的保證)
對於大理的保留
1、在狗的世界裡,最美的東西便是狗。
2、美不只是包含在比例之中,並且也存在於對象與其目的和本性的切合之中。蘇格拉底:有些比例,美在其本身;而此外的比例,則為了某種其他的事物而顯得美。
3、是一種視覺快感
4、佩托拉克:美便是那使我感到莫名奇妙的東西。
5、法國建築家克勞德貝奧:美乃是與聯想相關的事情。兩千年來,若干比例其所以被人視作客觀而絕對的美,引起大家的愛好,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它而已。
大理的危機
1、出現在18世紀,巴洛克和浪漫主義的文藝復興出現之後。
2、美是一種客觀屬性(古典的、理性、上帝、比例)?
還是一種心靈知覺(浪漫的、想像、品味)?
3、美只是一種主觀的印象。休莫也說:「美並非事物本身的性質,它存在於觀賞它的心靈之中,而每一個心靈都知覺到一種不同的美」。
4、充其量,個人只能設想關於美是如何被人體驗之一般性的理論。以往中心的工作,是要去確定:什麼是對象中決定美的屬性;現在則要探求存在於主體心靈中的某些屬性。
危機過後
1、19世紀後半,黑格爾:美乃是絕對的觀念,顯現在其感覺的外表之中。
2、比例由形式取代。
3、現在大家的注意力,不是趨向美;而是趨向於藝術以及美感經驗。
第二度危機
1、18世紀,康德:美的判斷都是「單稱的判斷」。
某物是否為美,分別地取決於判斷者跟每一個對象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從普遍的命題中推論出來的。審美判斷並沒有包含任何這一型的三段推論:性質Q決定某一對象是否為美,對象O具有性質Q,所以對象O是美的。其所以然,則是因為實際上並沒有像「性質Q決定某一對象是否為美」這一型之真實的前提。一切關於美之普遍性的命題,都僅僅只是建立在單獨的命題上之歸納性的概括而已。
2、美並非藝術之最重要的目標;更加重要的目標乃是在於:一件藝術品刺激人們勝過以它的美來取悅他們。
3、索馬賽毛亨的餅乾和啤酒:大家把其他的性質加到美上。
4、在20世紀,「美的概念」已經被另一個狹義的名詞取代:「美感的」
結論
我們經歷各種轉變
1、從廣義之美的概念(德行),演變到純粹審美的概念。
2、從世界之美,演變到藝術之美:世界是美好的,而人類的手藝則可能、或許、理當是美好的。
3、從由理論所了解之美,演變到由本能所領會之美:古典理論贊成藝術品之所以美,乃是基於它們符合成法,並且只能由理性才能了解其美。
4、從美之客觀理解,演變到主觀的領會:17世紀笛卡爾;18世紀末期康德:美具有主觀性,卻可以要求普遍性。
5、從美的盛大,演變到美的沒落:席雷格:「當代藝術的原理不是美,而是性格、趣味與哲學的意蘊」。
美的概念有三個轉捩點
1、普羅提諾:比例不是存在於對象彼此內在之關係中,乃存在於對象與吾人之關係中。對象透過吾人心靈而更顯其美。
2、文藝復興:美的概念和藝術的概念結合。
3、17世紀初:從客觀的美到主觀的美。
4、18世紀鮑姆加頓首次使用美學。
5、最後一個轉捩點是我們正在體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