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8 18:20:00小六不說話

泅泳 靈魂 新聞台

實驗美學

如果我們明白將會創造什麼,卻因為任由自己丟棄那珍貴的楔子而焦慮,自然在現實與虛擬的交界處產生尋找出口的動作也就能被原諒。
二○○○年四月十一日,網路第一份原生報「明日報」誕生後兩個月,個人新聞台正式上線。
當時只是路人的我錯過了開台贈獎活動,所以究竟誰拿著頭獎那兩張機票來回香港,歌手陳綺貞當活動代言人之於新聞台本身是否鍊結任何意義,我還來不及瞭解,便一頭栽入這美麗實驗的觀察樂趣裡。
如果每個新聞台都是一幢由台長靈魂凝凍而成的建築,那麼從而組成一座城市滿載著歡喜憤怒哀傷快樂引人著迷也就不足為奇。
大量知識份子害羞地大開大闔,闖進這座彷彿漂浮在天空的城邦,以各自希冀的姿勢找到遮蔽的房子,進出棲身之所的瞬間切換讀者和作者的身份,仿效建築本質,由零開始,慢慢累積建構,添加裝潢擺飾,進而衍生一種具現的形體與輪廓。為數不少的新聞台台長拿淚水當磚頭,記憶作鋼骨,攝影插畫宛若一張張壁紙,在不穩定地基上起造異樣思緒的棲身之所,沒有窗戶,僅存一扇留言版供訪客敲門探訪,同時也作為台長高脹的什麼的出口。
因此看不見的城市錯落著看不見的房子,也許走到哪裡或哪裡就會找到答案就會迷路似的,某種缺乏,在這新鮮的網路活動中獲得了滿足。
二○○○年八月二十日選出了令人驚豔與遺憾的精選一百台。我為了紀念早逝的高中好友梁光宸,延續燦爛美學,於二○○○年十月十七日,開了新聞台「燦爛流光」。然而那時新聞台總數早已衝破八千,八千人在生活中突然多了一個「台長」的身份,雖然搭計程車不會被認出來,上超市也沒有打折,更甭提會多了什麼特權方便弄來幾億家產,但光是倚在網頁的牆垣旁抽抽煙,與遊客閒聊,也會錯覺自己的生命換到了另一個位置。


你是幾年級

二○○○年十二月一日,個人新聞台2.0版正式上線,同日鬥陣新聞網正式成立,初期有六個鬥陣網加入,包括「五年級訓導處」、「創造幸福」、「皮兒電子報」、「 ROCKPOND.comE」、「現代西遊記」,以及「台北上班族」。
新聞台的存在並非網路社群現象的其中一種詮釋,快速增加的台數與文章已經悄悄引領社群本身,鬥陣網的成立雖然帶有實驗色彩,卻意外成為如「五年級」等流行名詞的濫觴。形成的創作部落,不同於一般文學網站,這裡只是一種簡單的群聚,族人關心彼此,夾雜理想性格但不一定賣弄共通邏輯,最重要的是彼此的約束與鼓勵蔓延出一種益於創作的可觀持續力,這也是鬥陣網的首領每天都會收到大量台長請求加入信件的主因之一。
害怕被收編的世代卻渴望某種靠攏,我對自己和整個新聞台都感到驚訝萬分。


頹圮的美好

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明日報結束營業,個人新聞台曲終人不散,當時約有一萬五千個新聞台,部分台長竭力奔走,於二十三日與明日報母公司普司特網路公司初步達成延長上線至三月三十一日的共識。
「在某處任意停止」即是結束就好了,肩膀便不至於感覺到累贅的恐懼,抖一抖就可以繼續晃盪下去。
辛苦找到房子,剛剛裝潢好自己想要的模樣,然後因地震不得不離家遠行,這樣的結局不夠精彩。
明日報打烊之後,新聞台進入另一個階段,台長一邊在不安與緊張中摸索創作的本質,一邊面對不穩定的站台品質,愛的鼓勵歸零是最輕微的病灶,留言消失尚能接受,嘔心瀝血的大作完成之後無法上傳,恐怕就更教人切齒。
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普司特網路公司宣布,個人新聞台將永續經營,並與PCHOME online簽訂維護合約,直到覓得接手的業主為止。


謐靜與光影

二○○一年十一月底,PCHOME online正式接管,個人新聞台登上首頁連結,後來在首頁底下每隔幾天會有推薦文章,我清楚記得朋友打電話傳簡訊告訴我,你的文章又上首頁啦,那種與社會接軌的心情。
隨之而來的是讀者的催促。
開始懷疑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其實我並不能隨心所欲地思考,或者說,創作的自由覓得一種類似盡頭的方向,我竟然無法控制腦袋中一再閃過的東西。將我從縹緲無邊際抽回來的是那些因新聞台而結識,年紀較我大上一兩輪的朋友,其中有些人甚至是報章雜誌中常露臉的菁英份子,我以他們口中略嫌「超齡」的文字混進這個圈子,無法侷限在網友這個狹隘的定義中,於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在雲門喝咖啡,陽光出來了流連光點盼小電影,旖麗的夜色泡在紅樓嗑瓜子看戲,不同的背景,迥異的職業,遠離了彼此吹捧的陋習,在年齡與網址差異的縫隙,有一種愉悅與紮實的什麼跟什麼填得滿滿的,滿滿的。
「她也是台長。」有時參加充滿陌生人的聚會,會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歸屬而產生認同與親切感,互留聯絡資料時除了手機E-Mail,還多了新聞台網址,簡單的創作平台竟然大方走進日常生活的脈絡,也難怪社會學心理學傳播系所研究生拼命設計問卷,企圖以新聞台換一張碩士文憑。
當然上面那一句話是開玩笑的,雖然這是眾多房子比鄰建構出來的城市,卻與提供團體經驗的遊樂園不同,新聞台的私秘性詭譎,常常同時存在著「渴望被聆聽」與「隱匿躲藏的安全感」兩種情緒。光是這樣的矛與盾,就值得興起無數戰役在學術戰場上探究驗證。
曾經有陌生網友寫信告訴我,你的新聞台好像美術館,這一檔展出嬉笑怒罵的畫作,我們即使深切共鳴也依舊不得在美術館裡胡鬧喧囂。
為此我竟有好幾天無法成眠,於是我踱出美術館,在這座城市的大路小徑間遊移,街角陸續出現了雜貨店、小吃攤、土地公廟、圖書館與紀念堂。精彩好站,總是在無意間發掘,有時因為一篇偶然的文章,讀上了癮而像嗑藥一樣興奮莫名。
我仍找不到答案。
漸漸的,有形外觀轉化無形的氛圍,一幕又一幕愈來愈難以解釋的景象,有些只是一道牆,原始洞窟,無人島上的椰子,私人頻道,奔馳的馬車,甚至我發現有台長扮起上帝拯救眾生。無數愛情故事的基調守候著孤獨的站台,在此不多敘述,免得這篇文章需要連載。
二○○二年四月十一日,個人新聞台兩歲了,雖然這中間得過小感冒,台長們注入的疫苗與母體堅持的呵護卻令新聞台撐了下來且更加茁壯,新聞台總數突破四萬,新聞總則數則十倍於這個數字,每日瀏覽人次逼近六十萬,平均三天增加一千個新台,每天新增新聞則數超過兩千,顯見愈來愈多人投入,寂寞與熱情兩個極端。
網路文學獎的舉辦打破慣例,初選讓台長相互投票,雖然不用忍受傳統文學獎評審的艱澀專有名詞,部分網友對人脈成為評選標準也大加撻伐,這場網路大拜拜卻著實熱鬧了一番。結果出爐,贏在影響力的台長之外,某些被閱讀分類遺忘的聲音得以被聆聽,如傷慟文學的提出,盲從趨附的閱讀市場總算又向外擴張了幾條蹊徑。
二○○三年三月五日,我正準備過生日的前三天,新聞台總數破十萬大關,新聞總則數近一百四十萬,每日瀏覽人次過八十萬。這已經是一座繁忙的城市,川流的人群依偎在螢幕前,注視著他們彼此。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個人新聞台再度改版,更名為PCHOME個人新聞台。明日黃花的美好,以及從以前至今,當新聞台的機器每每出槌導致上傳不順利的時候,常常有人會有不如歸去之嘆,都已成回憶的板塊!
新版程式在二○○三年尾上線,提供更方便進步的功能,我卻懷念起舊版程式悄悄映涉我們那種追求完美個性的趣味。
數度按下「送出上線」按鈕後,仍會因為重讀自己作品發現照片太大欠缺美感,或幾個錯字或弔詭的段落,不厭其煩地登入清除舊文,再重新編輯,再按下「送出上線」,換來一個滿意的夜晚。
我甚至有了新聞上線隔天,每隔幾分鐘就瀏覽自己網頁的壞習慣,那增加的訪客數目與留言總是讓人樂壞了,忍不住自己多給自己幾次愛的鼓勵,小小滿足拼湊出人生的美好,不需要討論網路忠誠度,這是信仰。


烏托邦與異言堂

人在還不成熟的時候很難獲得原諒。
大大小小的話題都可能在這裡成為燎原的火信,文謅謅地組成紅衛兵風格的幫派,挾著殺氣騰騰的筆鋒,四處劫掠。繼留言板每則留言字數限制在1000字以內被某些新聞台台主串聯抗議之後,【PCHOME新聞台】又做出了留言板的留言數不能超出一千則的新規範(後來取消)!想當然爾,原本那些有抗議紀錄的新聞台台主又再次串聯的作出新訴求的抗議。
我必須承認我只是旁觀,因為更多理性的建言與批判已經如潮水般湧到我們身後,咀嚼與消化之後,網站有無留戀的價值不令人擔心,施與受的價值觀是否長存,才是令人應該感到憂慮的。
免費的機制就像親情一樣甜蜜美好,不容易吶,新聞台快要四歲了,這個年紀的小孩子,能表達心中的想法,能回應外界的刺激,最重要的是,他開始有記憶了,會記得誰對他付出,誰對他關注,我們應該為他繼續美好生活,而非要求四歲稚子給我們什麼。


空中樓閣的階梯

配合2004台北國際書展,PCHOME新聞台舉辦了「我的․私房書。幸福總在閱讀後」的票選活動,讓台長迫不及待想要與他人分享的閱讀經驗登入投稿介面,將私房書推薦心得上傳,不限書種,不限發表文體,優選台長將可以獲得一筆愛書基金。
又來了!
熟悉的溫暖。活動頁面那個J’aime lire的法文標題,就像種子一樣,悄悄灑落在台長的眼眸,如同網路文學獎當年觸發的驅策力,這種感覺很像背後有位良師抽著鞭子要我們在創作的路上繼續奮力向前,背後那些鬼才企畫人員與工程師假扮的互動小天使,讓新聞台活靈活現如童話裡的魔法樹根,延伸再延伸,緊緊抓牢我們心中因為這些互動而豐碩的沃土。
我拿建築隱喻新聞台其實是一種危險。
建築太具象、文學太幽微、而人生又太複雜了,每一次的隱喻都極可能是斷章取義的危險動作。相較於建築可能由空間的角度出發,新聞台的書寫比較自由,比較流動,也比較視野遼闊。
建築大師Rafael Moneo曾說:「建築不單祇藉由型態來敘述和印證,而且經由型態來創造它本身。」
我又想起那個可愛的「送出上線」按鈕。
對新聞台一路走來的歷史而言,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