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5 11:19:01台長:阿斌老師

淺談指揮家 柴利比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柴利⽐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柴利⽐達克正是我遇過這些偉⼤⾳樂家中,很重要的⼀位~當我每次離開慕尼⿊黑時,和我抵達慕尼⿊黑與柴利⽐達克合作之際相⽐,我好像變了⼀ 個⼈似的。」~巴倫波因


羅馬尼亞籍指揮家柴利⽐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在年僅34歲時,(1946年)就登上樂壇頂峰,暫代流亡的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至後者六年後回歸成為首席指揮後,柴利⽐達克來開柏林為止。


1957年,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一職,落入唱片界和媒體追捧的卡拉揚(Herbert van Karajan, 1908-1989)手中;對樂手要求嚴格、排練頻繁的柴利⽐達克敗走,再許多樂團之間徘徊漂泊近廿載才安頓於慕尼黑愛樂。


他有許多特點:


其一、極力避免錄音技術損害真實音色,所以在唱片業輝煌期,他力拒發行「音樂罐頭」(唱片)。人家順水推舟,在商業化樂壇成王稱帝,但柴利⽐達克卻絕不動心。


其二、喜愛以極慢節奏,展示各樂器聲音的空間感。引用《笑傲樂壇 切利畢達克》介紹柴利書中評論:「這人具獨特情感,富才智。他的作品徘徊於兩極端之間:一是充滿睿智、深入探索、觸動人心的;另一個是粗糙、一意孤行的。在同一曲中,他可以一時瘋狂地忠於原著,也可高傲地隨心重組曲譜。柴利⽐達克是一位極之罕見、結合曠世奇才與江湖術士特質的指揮家。」


其三、喜愛嚴格要求樂手與大量彩排練習時間。如果看過他的紀錄片,更能了解這位神祕人物的練習過程:嚴謹再嚴謹、要求再要求、磨練再磨練。但從他的口中,我們卻又完全理解,他試圖讓演奏者明白理解他心中對於音樂該有的樣貌,所以冗長的排練過程雖然令人疲憊,但卻必須...。


「我知他令大眾高興,可口可樂也是。」
 
曾經批評他最大的對手同行卡拉揚就如同沒有文化水準的碳酸飲料,也是含蓄中帶著不屑。


他也曾經質問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為何把甚麼都指揮得快,令音色失去神聖感。對於音樂的執著,柴利完全不假言詞,不講情面。


卡拉揚過世之後,柴利於1992年再次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更是被視為樂壇盛事:「王子復仇記」變成了「國王復仇記」,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只要你活得夠久,你的仇人會一一消失...」(哈哈)


有空,就跟著阿斌老師一起欣賞柴利比達克的精采彩排片段與演出內容吧~


(一)接受媒體訪問,談演奏哲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hKs40ClCY


(二)指揮慕尼黑愛樂演奏拉威爾「波麗露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y2BB87g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