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那顆叫做李國鼎的星星
天空中那顆叫做李國鼎的星星
台灣的年輕人可能沒聽過李國鼎,但一定聽過高雄出口工業園區、新竹科學園區,也了解半導體工業對我國經濟之重要;它們全都出自李國鼎之手,在那個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中美斷交後危機重重的年代,是他用宏觀思惟與即知即行,打造出MIT台灣奇蹟(Miracle in Taiwan)。
曾在劍橋大學主修低溫物理的李國鼎,常常說自己不懂經濟,只是一介科學家;但他推崇指導教授羅賽福德(Ernest Rutherford,一九○八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見樹又見林」的宏觀思惟,更實踐在政策中,他總是這麼說,「對任何事情都要有全盤的了解,再選定優先順序推動執行。」
李國鼎就像一個火車頭,帶領著周遭的人不斷往前衝。李國鼎平時上樓梯三步併一步,為加快走路腳步,甚至曾一頭撞上餐廳的玻璃門,戴了兩星期的墨鏡,跟著他一同做事的人,從沒看過他打瞌睡。
李國鼎行事曆沒有周六、日之分,看到任何新聞事件、書籍、資料、想到任何事情,會立即召集會議,把想到的事情寫在小紙條上,周一上班就一個個發給負責的同事立即執行。員工曾開玩笑說,「李資政的個性急,交代事情,最好是今天交代、昨天就要做好。」
李國鼎認為,培養一個適應變局的環境和能力,比任何臨時應變措施要來得重要,而從基本上促進投資、增加生產,並且累積社會的力量,才是適應變局的最佳保證。
李國鼎這一生從沒閒過,從三十九歲踏上台灣的土地開始,分分秒秒都在思考,如何讓台灣躋身現代化國家之林。
喊出「出口第一」,李國鼎在一九六六年正式落實了高雄加工出口區計畫,當時社會反對聲浪批評他為賣國賊,設立租界予外國人,李國鼎卻執意進行;爾後,楠梓、台中相繼成立加工出口區,往後的三十年間,為台灣淨賺三百多億美元。遠見天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評論,「該計畫世界首創,後來在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地被翻版。」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後來的台灣奇蹟,當然也沒有今日的中國經濟奇蹟。
「台灣環境搞好、資金自然來」「因著堅定的信仰,使我突破萬難落實政策」「辦公室的半罐漿糊也不可帶回家用」「政府官員若能抱著計利當計天下利的精神做事,便可無愧於心」,這些都是李國鼎說過的名言;對照如今官員只求速效、虛名,沒有肩膀也沒有遠見,連台灣因財政惡化被信用評等公司降等也不太在乎,誰能不感慨?而看著天空中那顆叫做「李國鼎」的星星,我只希望它能讓更多人明白「求名當求萬世名」的道理。(非凡新聞周刊2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