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1 20:09:21尚未設定
春雨憶思源啞口---讀
註:思源"土亞"口 才是正確地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剛從思源啞口走了一趟回來。
春天的思源啞口,是變化多端的小姑娘,輕掩在白蕾絲般的薄霧中,原本森林中光禿禿的枝芽,如通條木、 台灣擦樹、 昆欄樹..一個個蓄勢待發的芽苞迫不及待地冒了出來,霧社櫻白色的婚紗尚未退盡,水柳紅褐濃密的小花已爭先恐後的密布枝條上,褐毛柳那如刷子的淡綠色花序一串串地掛在枝條上,與通條木如風鈴般的花爭相點綴著春天的容顏。
在這裡下了車,沿著中橫宜蘭支線的路旁,山菊白色的花低低垂首似乎向著路上的行人致敬,布滿青苔的擋土牆上方岩壁,喜顏堇菜、玉山繁簍、藍嵌馬蘭、蛇根草呼朋引伴地開了整片,招蜂引蝶,延續香煙。
在野外走了幾年,漸漸的不愛用文字去表達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大自然活潑豐盛的生命力,神奇奧秘的造物創作,在我的心裡是神聖的,不可用堆砌的文藻輕褻。若說藝術是生命的出口,我會選擇靜靜的觀看,選擇用彩筆去向它學習。於是,筆記裡只要簡單的記錄,記錄著在何時,在何地曾看過什麼讓我感動的景物。
但是生命中的感動又豈是壓抑的住的呢?
我其實只是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既曾經歷我體驗的感動的人,又有能利用文筆完整的表達自然的神奇與奧妙、上天造物之力與美的人出現,將我心中的感動傾洩出來。
回來台北,午後的陣雨,喚醒熟悉的感覺。隨手取下書架上的<思源啞口歲時記>,一張如窗景般被框起的景色出現:那濃密的山林,森林中的每一棵樹都煥發著自己的丰采,淺淺濃濃不同的綠,挾帶著淡淡的嫩紅與粉白,我不禁微醺,彷彿從照片中又回到遙遠的思源啞口..
現在的思源啞口,想必已籠罩在濃霧之中了吧!
回想起在四十一公里處的那片年輕的赤楊林,上回在那附近見到的黃腹琉璃還安好嗎?身材嬌小卻精靈敏捷的山紅頭,已開始為撫育幼鳥而忙碌了嗎?霧社櫻的白紗是否已落盡,回復樸實的妝扮呢?如水晶般的胡麻花是否又躲回土壤中,等待明年來報春呢?
翻開 [ 春情 ] 那一章,輕餟一口紅茶,在這午後的春雨中,倍覺無比的溫馨。樹液流動的聲音、山鳥啁轉的音量,山風吹在身上的輕柔....恍惚中,我竟不知身是在思源啞口還是台北?多年來尋覓的生命出口,就在作者的文筆中展開來...
春天驚蟄的悸動,萬物甦醒的狀態,在他的文筆下,栩栩如生的出現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感覺到一觸即發的生命力:『原本那孤寂的大樹禿枝,現在芽眼芽苞全漲的鼓鼓的,可以深深感覺到樹枝內有什麼東西在掙扎,要破皮而出。整個山谷大地蘊含著一觸即發的狂野力量,而我卻無法預測它將在何時何地引發,而我的眼光也因此遠近奔馳、迅速流轉,有點微醉。就算是在濃霧籠罩的山谷,我也能嗅出那一股不安、亢奮的氣息。』
文中曾提及許多死寂的枯樹,一夜間復活了起來。沒去過思源啞口前,有些存疑,以為不過是文人的想像。直到那一日清晨,親身經歷才知所言不虛。
再回頭看看他的敘述,倍覺親切,更感到他所使用的文字式多麼的精鍊,無矯飾之情:『許多原本死寂的樹,一夜間復活起來。在清晨的陽光下,但見近處的大樹,有的罩在成千累萬的綠火中,有的沐浴在點點發光的螢光下,有的掩映在四散的火星中。而遠處的大樹,有的渾身冒著淡綠輕煙,有的蒸騰著淡赤霧靄。綠火是剛從芽苞中彈開的發亮嫩葉,火星是從花芽裡彈起的小小花……』
春季、秋季、冬季的思源啞口有著它不同的風情。我不禁迷失在繁花盛開的夏季,落葉繽紛的秋季,寒冷陰濕凝雪的冬季,這兒不僅是台灣高山生態的縮影,卻也擁有其獨特的生態形貌,這般地叫人難以割捨……
突然想起,離開思源啞口往武陵的路上,那一片有一片的果園,還有梨山上除了果樹,寸草不生的景象,心中不禁疼痛了起來。我曾猜想,或許是因為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濕的思源啞口,才得免於高山果園、菜園開發的厄運,依舊保留著森林的豐富與多變。可是唯利是圖、貪婪的人們啊!什麼時候會把魔掌伸向這片淨土呢?
徐仁修先生在書中說:『他常覺得,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管轄的地區只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下。』
雖然有國家公園,但這片被屏棄在雪霸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外的山林,又有誰能保護它呢?
闔上書,我不禁嘆了口氣,等待綿綿的春雨停止。
----
(1997年在新觀念雜誌為人作嫁的舊作,可以讀出第三段轉的有點生硬,現在讀起來還會臉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剛從思源啞口走了一趟回來。
春天的思源啞口,是變化多端的小姑娘,輕掩在白蕾絲般的薄霧中,原本森林中光禿禿的枝芽,如通條木、 台灣擦樹、 昆欄樹..一個個蓄勢待發的芽苞迫不及待地冒了出來,霧社櫻白色的婚紗尚未退盡,水柳紅褐濃密的小花已爭先恐後的密布枝條上,褐毛柳那如刷子的淡綠色花序一串串地掛在枝條上,與通條木如風鈴般的花爭相點綴著春天的容顏。
在這裡下了車,沿著中橫宜蘭支線的路旁,山菊白色的花低低垂首似乎向著路上的行人致敬,布滿青苔的擋土牆上方岩壁,喜顏堇菜、玉山繁簍、藍嵌馬蘭、蛇根草呼朋引伴地開了整片,招蜂引蝶,延續香煙。
在野外走了幾年,漸漸的不愛用文字去表達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大自然活潑豐盛的生命力,神奇奧秘的造物創作,在我的心裡是神聖的,不可用堆砌的文藻輕褻。若說藝術是生命的出口,我會選擇靜靜的觀看,選擇用彩筆去向它學習。於是,筆記裡只要簡單的記錄,記錄著在何時,在何地曾看過什麼讓我感動的景物。
但是生命中的感動又豈是壓抑的住的呢?
我其實只是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既曾經歷我體驗的感動的人,又有能利用文筆完整的表達自然的神奇與奧妙、上天造物之力與美的人出現,將我心中的感動傾洩出來。
回來台北,午後的陣雨,喚醒熟悉的感覺。隨手取下書架上的<思源啞口歲時記>,一張如窗景般被框起的景色出現:那濃密的山林,森林中的每一棵樹都煥發著自己的丰采,淺淺濃濃不同的綠,挾帶著淡淡的嫩紅與粉白,我不禁微醺,彷彿從照片中又回到遙遠的思源啞口..
現在的思源啞口,想必已籠罩在濃霧之中了吧!
回想起在四十一公里處的那片年輕的赤楊林,上回在那附近見到的黃腹琉璃還安好嗎?身材嬌小卻精靈敏捷的山紅頭,已開始為撫育幼鳥而忙碌了嗎?霧社櫻的白紗是否已落盡,回復樸實的妝扮呢?如水晶般的胡麻花是否又躲回土壤中,等待明年來報春呢?
翻開 [ 春情 ] 那一章,輕餟一口紅茶,在這午後的春雨中,倍覺無比的溫馨。樹液流動的聲音、山鳥啁轉的音量,山風吹在身上的輕柔....恍惚中,我竟不知身是在思源啞口還是台北?多年來尋覓的生命出口,就在作者的文筆中展開來...
春天驚蟄的悸動,萬物甦醒的狀態,在他的文筆下,栩栩如生的出現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感覺到一觸即發的生命力:『原本那孤寂的大樹禿枝,現在芽眼芽苞全漲的鼓鼓的,可以深深感覺到樹枝內有什麼東西在掙扎,要破皮而出。整個山谷大地蘊含著一觸即發的狂野力量,而我卻無法預測它將在何時何地引發,而我的眼光也因此遠近奔馳、迅速流轉,有點微醉。就算是在濃霧籠罩的山谷,我也能嗅出那一股不安、亢奮的氣息。』
文中曾提及許多死寂的枯樹,一夜間復活了起來。沒去過思源啞口前,有些存疑,以為不過是文人的想像。直到那一日清晨,親身經歷才知所言不虛。
再回頭看看他的敘述,倍覺親切,更感到他所使用的文字式多麼的精鍊,無矯飾之情:『許多原本死寂的樹,一夜間復活起來。在清晨的陽光下,但見近處的大樹,有的罩在成千累萬的綠火中,有的沐浴在點點發光的螢光下,有的掩映在四散的火星中。而遠處的大樹,有的渾身冒著淡綠輕煙,有的蒸騰著淡赤霧靄。綠火是剛從芽苞中彈開的發亮嫩葉,火星是從花芽裡彈起的小小花……』
春季、秋季、冬季的思源啞口有著它不同的風情。我不禁迷失在繁花盛開的夏季,落葉繽紛的秋季,寒冷陰濕凝雪的冬季,這兒不僅是台灣高山生態的縮影,卻也擁有其獨特的生態形貌,這般地叫人難以割捨……
突然想起,離開思源啞口往武陵的路上,那一片有一片的果園,還有梨山上除了果樹,寸草不生的景象,心中不禁疼痛了起來。我曾猜想,或許是因為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濕的思源啞口,才得免於高山果園、菜園開發的厄運,依舊保留著森林的豐富與多變。可是唯利是圖、貪婪的人們啊!什麼時候會把魔掌伸向這片淨土呢?
徐仁修先生在書中說:『他常覺得,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管轄的地區只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下。』
雖然有國家公園,但這片被屏棄在雪霸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外的山林,又有誰能保護它呢?
闔上書,我不禁嘆了口氣,等待綿綿的春雨停止。
----
(1997年在新觀念雜誌為人作嫁的舊作,可以讀出第三段轉的有點生硬,現在讀起來還會臉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