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9 06:06:40希拉

來自波斯







住在國際人士眾多的學校研究生公寓裡,每逢寒暑假必有許多不同膚色種族的住戶搬進搬出,

而美國大學的研究生公寓多半以家庭為出租對象,並非租給一般的單身大學生。因此,被眾多家庭圍繞的我們,不免常聽到左鄰右舍傳來的嬰幼兒啼哭聲、或是兒童追逐嘻鬧的童言童語。

前陣子,左鄰那戶搬來了一家四口,由於我們沒有過去登門拜訪,所以我一直不知道隔壁住戶長什麼模樣、屬於什麼種族國籍之類的。

漸漸地,我們發現每到黃昏時分,隔壁家的廚房總是飄來一陣無法言喻的撲鼻異香,那味道裡充滿了異國香料的強烈氣息,卻又有別於轉角處另個家庭的辛辣印度咖哩味;更不是對門那戶人家的爆香辣炒四川菜;也不是南洋風味的椰漿料理或越南式的碳烤豬排味道…

吼~~~我受不了啦!到底那是什麼國家的料理?隔壁住戶是何許人也?我好想知道啊!






↑穿著布卡服的女性穆斯林





其實,我常常聽到隔壁鄰居的兩隻小男孩在玩鬧,但無法判斷他們的種族或國籍為何。

而且新鄰居似乎很少和附近的住戶往來,不像那些印度家庭喜歡聚在一起煮咖哩、港澳家庭喜歡湊幾桌打麻將、韓國家庭最愛一起醃泡菜煮火鍋兼拼酒量、台灣家庭尬意從網路下載流行歌曲來唱KTV或是相約看棒球…

在形形色色的各類社區活動和聚會中,我不曾見過隔壁的新鄰居來參加,他們夫婦似乎也沒將兩個小男孩放進大學附設的幼稚園,所以每天早上我才會聽到兒童的喧鬧聲。

順帶一提,大白天時,在我們這種“研究生公寓”裡聽到幼童的吵鬧聲…會很奇怪嗎?在台北市,哪一家公寓不是動不動就祭出裝修時鑿牆敲磚挖馬桶的噪音來吵翻天!

比較起來,兩隻幼童的喧嘩聲算什麼?

話雖如此,人家美國大學的研究生公寓是有社區管理中心的,管理中心規定--凡住戶家中若有滿2歲的幼兒,在白天時間一律要送進學校附設的托兒所/幼稚園就讀,不可留在家中干擾鄰居;更不准將13歲以下的孩童,在無保姆照看的情況下單獨留置家中。

哎呀~~反正美國人對兒童和青少年的保護規定多到嚇人,而且相關條文還在與日俱增!

大學附設的托兒所/幼稚園在各方面都不賴,小朋友在學校可以交到世界各種族的朋友,而且對留學生家庭來說,家裡小朋友還可以早點學會說英文、早點融入美國文化,實在一舉數得。

不過,問題來了…聽說學費可不便宜,畢竟這原本是開設給本校教授及員工子女就讀的幼兒學校,師資設備環境什麼的都很優,偏偏學費可沒優待,據說一個月的學費要價將近台幣兩萬元(餐點費另計),每個月底繳交下月學費。

想想看,若家有兩三個小孩的留學生家庭,又沒有教授級或全職員工的豐厚收入,怎有預算讓小孩唸附設幼稚園?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帶小孩,等撐到七歲去上州立小學,就可以一路免費讀到高中畢業嚕…

這就是所謂的“弱勢新移民家庭之邏輯”。

我能理解這樣的邏輯,但好幾次實在受不了隔壁兩隻過動兒製造的噪音,超想敲門造訪一下芳鄰,拜託他們將小孩送去更適合玩樂交友的幼稚園,不要再對厝邊隔壁需要安靜唸書、趕論文的研究生們進行噪音轟炸啊!












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

前些日子的傍晚,正巧聽到鄰居一家大小要出門的聲音,我忍不住追出去看看他們全家的長相…

啊…原來是來自中東國家的穆斯林家庭啊!

兩個年約5歲左右的雙胞胎男孩,有著迷人的碧綠眼珠與深遂漂亮的五官,還有父子三人一模一樣的淺褐色捲髮、以及像白人日曬後呈現的淺蜜糖色肌膚…呆呆望著他們的我,一時之間竟然忘了自己要說什麼,只是充滿好奇的看著這對漂亮的雙胞胎男孩。

突然,有個全身黑黑的高大身影從鄰居的門內走出,把我小小的嚇了一跳,仔細一瞧,原來是小男孩的媽咪--她從頭到腳穿著僅露出雙眼的黑色“布卡服”(Burkka),連一根頭髮、一隅額頭都看不到,而且雙眼是透過一層薄薄的紗網向外瞧。

看著他們一家,我不禁想起自己曾寫過的一篇舊文:〈美國的穆斯林服飾店〉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kdn8320/3/1278736960/20070131115912)

當年寫文時,我們還住在周遭只見德州牛仔的鄉村,未曾想像過有一天真能與穆斯林家庭為鄰,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識?只要緣份來了、世界和平了,人人都可以變鄰居、大家都可以當朋友。

言歸正傳,我鼓起勇氣向芳鄰點頭微笑打招呼,雖然看不見鄰居太太的表情(她的整張臉都在黑色面紗的後面),但我仍預想她是友善的,因為聽說中東國家的人們多半友善而好客。

我先大力稱讚一下雙胞胎男孩的活潑可愛(凡做父母的都愛聽人家讚美自家小孩啦),再盛讚他們家那無遠弗屆的“晚餐飄香神功”,然後“順便”借問一下:「您府上打那兒來啊?」(Where are you from originally?)

喔…原來鄰居的先生是從伊朗來美國當公費留學生的啊…

慢著…啥米?伊朗?就是以前那個被伊拉克追著打的伊朗?

原來我們每天黃昏聞到的香噴噴料理,就是來自伊朗的氣味啊!

慢慢混熟了以後,經過幾次英語+手語+台語+文字+圖畫的串門子兼“喇賽”,我才從伊朗太太那兒瞭解,所謂的“伊朗菜”應該叫做“波斯菜”(Perish food);而他們的官方語言正是“波斯語”;另外伊朗境內也有人使用阿拉伯語、土耳其語、伊朗方言、以及只有貴族才會說的法語。

而這家人就是來自伊朗的最大族群--佔全國人口51%的波斯人。





↑乖乖去幼稚園唸書,才能認識這樣可愛的伊朗美眉喔~~






最後,我忍不住問她,是否考慮把這對活潑好動的雙胞胎男孩,送到大學附設的幼稚園就讀?

因為我發現這兩個小男孩還不會說英語,而且似乎很少跟外界接觸,也沒有互相來往的同齡玩伴。

談到這裡,伊朗太太那翠綠美麗的大眼睛忽然輕輕閃過一絲憂慮。

她說,一來美國的物價和學費比起伊朗昂貴許多,以老公所領的公費來看,還不足以在應付家庭開銷之餘,再擠出餘錢將小孩送去美國人唸的幼稚園。

再說…其實他們夫婦並不希望讓小孩太早接受“美式文化”的價值觀,聽說伊朗先生比較想讓小孩去唸為穆斯林移民開設的伊斯蘭學校,因為穆斯林多半堅持“分性別教學”,也就是男孩與女孩必須分校或分班受教育。

關於這一點,美國一般的州立學校一定無法滿足這個家庭的需求。

更令人頭痛的是,聽說來自其他回教國家的留學生家庭,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尼…等大多數國家的穆斯林,也不跟這個伊朗家庭往來!

咦~為什麼呢?伊斯蘭信徒不是最團結合作咩?難道這家人很“顧人怨”嗎?各位要不要猜一下原因?

鏘鏘鏘鏘,謎底揭曉--

世界上85%~90%的伊斯蘭信徒,是信奉穆罕默德本人傳下的 “遜尼派”;惟有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遵奉以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為老大的“什葉派”。

自西元七世紀至今,少數人信仰的“什葉派”長期受到“遜尼派”的迫害與打壓,而且同屬什葉派的伊朗和伊拉克又頻頻交惡、互看不爽,尤其兩伊之間的八年戰爭,讓世人對回教裡的少數派系“什葉派”簡直反感不已,以為他們根本是好戰份子!

所以…結論是,我那親愛的伊朗芳鄰--沒‧朋‧友!

我們台灣一向對國際事務沒參與的份,雖說有些辛酸,但好處是沒有在外交上樹敵的機會。所以截至目前為止,連隔壁的伊朗家庭都覺得台灣人對他們頗友善,因為我們根本搞不清楚“什葉派”或“遜尼派”到底在吵什麼碗糕?

身在海外啊,我們連端午中秋都快混在一起過了,能記得初一十五要吃素的人就該得到掌聲啦,還管他“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差別咧!

說真的,若哪天伊朗芳鄰請我們吃自家烹調的“波斯燴炙羊小排”啊,我一定在聯合國投他們伊朗一票啦~挺伊挺伊~(咦…我有這種資格嗎?)

記得《倚天屠龍記》裡的小昭就是波斯聖女,若非認識了隔壁的伊朗家庭,我對波斯的認識,大概會永遠停在書中小昭乘船回波斯的那一幕吧…







↓伊朗家庭的晚餐







上一篇:與美國總統共舞

下一篇:先搶再說啦…

小兔 2008-07-28 16:31:19

老實說,我覺得中東這些國家的人民是真的很命苦!
出生在同一塊大地的人卻要為了所謂的種族還是信仰殺得你死我活
生活已經那麼不容易了......
但是一個會叫人去殺人還是殺女人小孩的宗教
小兔由衷的覺得那是一個邪惡的信仰...

小路 2008-07-13 01:24:54

你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影片:
幾個穿著布卡服只露出眼睛的中東女生.在露天餐廳吃義大利麵.
一個掀開鼻子下方的布.把麵塞進去.
另一個是從下方掀開黑布.把麵塞進去.
哇~中東女生.吃個飯真的超麻煩的.

那希拉有見過鄰居太太的真面目嗎?

版主回應
媽咪呀~~~
吃個義大利麵都那麼辛苦了,
那吃羊肉爐怎麼辦啊啊啊)))))))

聽小路一說...
我還真沒見過鄰居太太的真面目耶!

而且這幾天都沒看到他們一家...咦...
2008-07-14 03:28:45
Irene 2008-07-12 10:05:12

我有猜到是什葉派跟遜尼派的關係
不過我也不懂兩派的基本教義有什麼不同
但老實,回教的封閉的確讓外人很難了解他們的世界,
我只是覺得回教的女生都好辛苦哦
即使是戴頭巾都很辛苦,更何況是全身黑的布卡??

版主回應
什葉派的教徒已經夠少了,
同屬什葉派的兩伊還那麼不和~~真難搞!

我也覺得戴頭巾就很辛苦了,
穿布卡服更是比修女服還沉重...
她們真是辛苦了~~
2008-07-14 03: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