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6 10:30:18家明
活得漂亮 走得乾脆
真納悶,一大清早就收到不幸消息,羅拔.艾特曼(Robert Altman)走了。
難道真是一語成讖?今年3月,八十一歲艾特曼從Lily Tomlin及梅麗史翠普手上接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座,在台上一貫的風趣鬼馬,說:「十一年前我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心臟屬於一個年近四十的女人,照推算我尚有四十年命,你們這個終身成就獎,實在給得太早。」
艾特曼自己也說過,他的《在晴朗的一天收檔》關於死亡。從奧斯卡的致詞到他本人的遺作,是不是說明「死」始終不宜玩笑?
但這也許正是艾特曼,永遠的百無禁忌,敢作敢為,一派特立獨行的本色。
他的成名作《風流軍醫俏護士》(M*A*S*H),1970年的影片,今天看依舊經典。《風》片以軍營中胡天胡帝的生活、幾個軍醫吊兒郎當乃至無賴的作風,給軍紀及階級制度來了記迎頭痛擊。影片否定了所有價值,包括諧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及氣氛,構圖中心的「人物」卻是因性無能要自殺的牙醫。戰友在晚上歡送他,一面舉行告別儀式,一面還高唱「suicide is painless」這首旋律優美但極富爭議的歌曲。《風流》以荒謬回應戰爭,比起今天所有強調臨場感的官能戰爭電影,更見 耐讀、好玩及豐富許多。
此後,但凡艾特曼染指某個題材,該範疇的人當殃就是。包括拿鄉謠歌手來開玩笑的《Nashville》(1975),諷刺電影人的《幕後玩家》(1992),影射時裝界及名流的《霓裳風暴》(1994);說到最後無論什麼界別,只要人多的地方就烏煙瘴氣,好事多為。2003年以芭蕾舞表演者為題的《浮生若夢》,艾特曼放輕步履,少了挖苦,多了藝術創作者的夫子自道。精警對白如監製對導演說「記着三件最重要的事,預算,預算,預算」,就令人忍俊不禁。
艾特曼的電影,對白部分總令人期待。演員都是喋喋不休的,對白互相重疊,不像井然有序的戲劇,卻貼近紊亂不堪的人生。我常覺得拍電影的總得看看艾特曼或伊力.盧馬的電影,看看人家是怎樣處理對白,演員怎樣發揮出即興的效果,甚至鏡頭的運用─有時寫實得很不經意,看上去率性自然,樹立了別無分店的「艾特曼風格」;但有時複雜的長鏡頭又教人歎為觀止(如《幕後玩家》第一場),不讓史高西斯或奧遜.威爾斯等專美。
當然,幾十年導演生涯,艾特曼也有失準時。1980年的《大力水手》及2000年《醫盡女人心》就受到評論界的冷嘲熱諷。還好,艾特曼晚年三部作品包括《高斯福大宅謀殺案》、《浮生若夢》及《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全部鏗鏘有聲。大概連艾特曼本人也沒想過,《在晴朗的一天收檔》竟然成為壓卷之作。《在》片的故事(電台節目《原野良伴》最後一次演唱)也許彰顯了艾特曼的暮年心境,他的電影事業也將曲終人散;但影片中複離多線的人物關係,繼續絮絮不休的對白,以至艾特曼那份達觀的態度、看破世情的襟懷,即使談不上總過去之大成,也絕對是艾特曼風格的一次精采展露。老而彌堅的艾特曼,透過最後一部電影,向我們示範了他如何在晴朗的一天收檔,把自己的結局收得漂亮乾脆。
在電影創作及人性剖析方面,艾特曼都是本通書,晚年作品猶勇;其特立獨行的形象一直與主流抗衡,不為大片廠工作,換來更廣泛的創作自由。電影作者於今又少一人,作為觀眾,我們怎會不惋惜。
(原載2006年11月23日《信報》)
難道真是一語成讖?今年3月,八十一歲艾特曼從Lily Tomlin及梅麗史翠普手上接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座,在台上一貫的風趣鬼馬,說:「十一年前我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心臟屬於一個年近四十的女人,照推算我尚有四十年命,你們這個終身成就獎,實在給得太早。」
艾特曼自己也說過,他的《在晴朗的一天收檔》關於死亡。從奧斯卡的致詞到他本人的遺作,是不是說明「死」始終不宜玩笑?
但這也許正是艾特曼,永遠的百無禁忌,敢作敢為,一派特立獨行的本色。
他的成名作《風流軍醫俏護士》(M*A*S*H),1970年的影片,今天看依舊經典。《風》片以軍營中胡天胡帝的生活、幾個軍醫吊兒郎當乃至無賴的作風,給軍紀及階級制度來了記迎頭痛擊。影片否定了所有價值,包括諧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及氣氛,構圖中心的「人物」卻是因性無能要自殺的牙醫。戰友在晚上歡送他,一面舉行告別儀式,一面還高唱「suicide is painless」這首旋律優美但極富爭議的歌曲。《風流》以荒謬回應戰爭,比起今天所有強調臨場感的官能戰爭電影,更見 耐讀、好玩及豐富許多。
此後,但凡艾特曼染指某個題材,該範疇的人當殃就是。包括拿鄉謠歌手來開玩笑的《Nashville》(1975),諷刺電影人的《幕後玩家》(1992),影射時裝界及名流的《霓裳風暴》(1994);說到最後無論什麼界別,只要人多的地方就烏煙瘴氣,好事多為。2003年以芭蕾舞表演者為題的《浮生若夢》,艾特曼放輕步履,少了挖苦,多了藝術創作者的夫子自道。精警對白如監製對導演說「記着三件最重要的事,預算,預算,預算」,就令人忍俊不禁。
艾特曼的電影,對白部分總令人期待。演員都是喋喋不休的,對白互相重疊,不像井然有序的戲劇,卻貼近紊亂不堪的人生。我常覺得拍電影的總得看看艾特曼或伊力.盧馬的電影,看看人家是怎樣處理對白,演員怎樣發揮出即興的效果,甚至鏡頭的運用─有時寫實得很不經意,看上去率性自然,樹立了別無分店的「艾特曼風格」;但有時複雜的長鏡頭又教人歎為觀止(如《幕後玩家》第一場),不讓史高西斯或奧遜.威爾斯等專美。
當然,幾十年導演生涯,艾特曼也有失準時。1980年的《大力水手》及2000年《醫盡女人心》就受到評論界的冷嘲熱諷。還好,艾特曼晚年三部作品包括《高斯福大宅謀殺案》、《浮生若夢》及《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全部鏗鏘有聲。大概連艾特曼本人也沒想過,《在晴朗的一天收檔》竟然成為壓卷之作。《在》片的故事(電台節目《原野良伴》最後一次演唱)也許彰顯了艾特曼的暮年心境,他的電影事業也將曲終人散;但影片中複離多線的人物關係,繼續絮絮不休的對白,以至艾特曼那份達觀的態度、看破世情的襟懷,即使談不上總過去之大成,也絕對是艾特曼風格的一次精采展露。老而彌堅的艾特曼,透過最後一部電影,向我們示範了他如何在晴朗的一天收檔,把自己的結局收得漂亮乾脆。
在電影創作及人性剖析方面,艾特曼都是本通書,晚年作品猶勇;其特立獨行的形象一直與主流抗衡,不為大片廠工作,換來更廣泛的創作自由。電影作者於今又少一人,作為觀眾,我們怎會不惋惜。
(原載2006年11月23日《信報》)
beart
2006-12-07 00:19:54
”MASH”真係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電影,想不到上個月才因為看了此片而喜歡了艾特曼的我;已沒有緣再繼續支持他了,甚至連他的遺作也趕不上在戲院中觀看。實在可惜!
”MASH”真係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電影,想不到上個月才因為看了此片而喜歡了艾特曼的我;已沒有緣再繼續支持他了,甚至連他的遺作也趕不上在戲院中觀看。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