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2 10:20:13家明
率性的夫子自道──看艾特曼的《The Company》
年近八十,創作孜孜不倦,堅持一貫的獨立精神,卻總吸引大明星參與,風格幾十年一脈相承,又染指不同的題材,羅拔‧艾特曼(Robert Altman)認了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The Company》是艾特曼繼2001年後《Gosford Park》的新作,上一回還是三十年代英國郊區大宅中的階級對碰與謀殺懸案,這次竟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紀的芝加哥,在當地舞團Joffrey Ballet的全力協助下完成了《The Company》,把觀眾帶到了歌聲舞影在美妙芭蕾舞的世界。即使如此,艾特曼幾十年來跡近簽名的風格,在《The Company》中仍舊顯明,絮絮不休及生活味重的對白,穿穿插插的人物與角色關係,很多即興的捕捉及鏡頭的運動,都是只他一家,別無分店。
在艾特曼的掌鏡下,芭蕾舞在銀幕上漂亮極了,暴雨中一場我覺得是舞蹈與電影場面調度的精彩結合,把兩種藝術元素調配的極好。但我嫌《The Company》的艾特曼不夠辛辣,沒有了他在舊作《Nashville》、《The Player》及《Prêt-à-Porter》等,當染指不同群體,總愛利用他敏銳的觸角及犀利的筆鋒去影射與挖苦。《The Company》中舞蹈團的藝術總監Mr.A(Malcolm McDowell演)對導演說:「記著三件最重要的事,預算,預算,預算。」以為發展下去還有下文;電影題為「The Company」,除了指表演時的跳舞「伙伴」,也是Mr.A口中的「公司」;《The Company》有張海報以芭蕾舞員的背景為主題,那是打後台看出舞台的角度(亦叫人想起印象派Degas的芭蕾舞名畫),以為這次艾特曼又看中了舞蹈圈子,用更多inside story不留情面地大加鞭撻,誰料影片不少篇幅竟花在芭蕾舞的舞台,這也許與艾特曼對舞蹈這行當不夠熟悉有關。
電影的主線由Neve Campbell演的Ry出發,主要描述她在參與兩個製作的過程。《The Company》跟不少艾特曼的影片一樣,不注重故事情節,沒有很戲劇化的鋪張,一切活像偶然,像生活般瑣細卻不乏味。《The Company》除了那些令人悸動的舞影,Ry與Josh(《蜘蛛俠》的James Franco)的一段關係亦看得人自在舒服。結尾一場雖然Ry的表演出了亂子(她不慎摔倒了)──這算是本片最大的「戲劇衝突」,但衝突很快已被舒緩。稍息後的Ry站在後台,換上了欣賞者的身份,男友 Josh不知甚麼時候已混了進來,拿著小花朿,不理規距從人群中橫渡舞台撲向Ry問好,Ry跌傷了手臂、當廚師的Josh卻切傷了手指,世事竟有這麼奧妙!一對小戀人相視而笑,舞台上的舞蹈員謝幕,電影也在此時結束。淡淡的開始,淡淡的結束,《The Company》儼如一杯白開水,是商業電影大喜大悲中的一股難得清流,因為夠率性,反而更叫人難忘。
芝加哥影評人Roger Ebert跟艾特曼認識多年,他指出《The Company》多少有點艾特曼的夫子自道:他借用了芭蕾舞來反映自己的電影創作,影片中的角色如何凝聚演員、籌組故事、尋找場地,正是艾特曼多年的工作方法。在《The Company》中,創作者與參與的演員互相刺激,從一些簡單的點子去開展思路,說一些朦朦朧朧令人不知所以的話,可能在在都是艾特曼的作家身影。於是有人不滿重覆的排練及模稜兩可的要求,拂袖而去;大夥兒愛在派對中諧仿藝術總監及導演,這可能都顯示了艾特曼作為「領班」電影導演的無奈。從這角度去看,《The Company》又不失為一部艾特曼多年追隨者的參考注腳。
這又不期然使我想起了Bob Fosse的《All That Jazz》以至尚‧雷諾亞的《法國肯肯舞》。《法國肯肯舞》的尚‧嘉賓演的紅蘑坊領班Henri帶點雷諾亞的自我指涉,最後一場狂歌熱舞他雖獨自躲在後台,但手部的特寫讓人知道他何等自得其樂。《All That Jazz》的Bob Fosse自傳味更重,劇中舞蹈藝術家Joe(Roy Scheider演)沉淪於煙酒及性愛,與他的舞蹈創作激情結合成熾熱的生命,為他帶來璀璨的藝術成就,也令他逐漸步向死亡。《All That Jazz》的Joe有面對意念枯竭的時候,所以借煙及酒去自我麻醉;《法國肯肯舞》的Henri埋首於他的娛樂生意及肯肯舞創新的出路;《The Company》的Mr.A人在高處,與人相處難免表面及虛偽,但對藝術創作畢竟算熱心,這大抵就是艾特曼年邁的心情。你說多有趣,三個偉大的電影導演,晚年都不約而同利用舞蹈,去訴說一個「自傳」故事。
順帶一提,《The Company》是艾特曼第一部以HD拍攝的數碼電影,是馮‧特里爾(Von Trier)、蘇古諾夫(Sokurov)、利普斯坦(Ripstein)、格連勒韋(Greenaway)……後另一個嘗試與菲林說別的電影大師。利普斯坦有句半開玩笑的名言:「電影導演老了,不是死掉,就是轉到數碼。」(When filmmakers get old, they either die or go digital.)《The Company》難道是艾特曼難道對此深信不疑,所以老來作的新嘗試!
光點電子報:
http://www.spot.org.tw/epaper_index/default.htm
《The Company》是艾特曼繼2001年後《Gosford Park》的新作,上一回還是三十年代英國郊區大宅中的階級對碰與謀殺懸案,這次竟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紀的芝加哥,在當地舞團Joffrey Ballet的全力協助下完成了《The Company》,把觀眾帶到了歌聲舞影在美妙芭蕾舞的世界。即使如此,艾特曼幾十年來跡近簽名的風格,在《The Company》中仍舊顯明,絮絮不休及生活味重的對白,穿穿插插的人物與角色關係,很多即興的捕捉及鏡頭的運動,都是只他一家,別無分店。
在艾特曼的掌鏡下,芭蕾舞在銀幕上漂亮極了,暴雨中一場我覺得是舞蹈與電影場面調度的精彩結合,把兩種藝術元素調配的極好。但我嫌《The Company》的艾特曼不夠辛辣,沒有了他在舊作《Nashville》、《The Player》及《Prêt-à-Porter》等,當染指不同群體,總愛利用他敏銳的觸角及犀利的筆鋒去影射與挖苦。《The Company》中舞蹈團的藝術總監Mr.A(Malcolm McDowell演)對導演說:「記著三件最重要的事,預算,預算,預算。」以為發展下去還有下文;電影題為「The Company」,除了指表演時的跳舞「伙伴」,也是Mr.A口中的「公司」;《The Company》有張海報以芭蕾舞員的背景為主題,那是打後台看出舞台的角度(亦叫人想起印象派Degas的芭蕾舞名畫),以為這次艾特曼又看中了舞蹈圈子,用更多inside story不留情面地大加鞭撻,誰料影片不少篇幅竟花在芭蕾舞的舞台,這也許與艾特曼對舞蹈這行當不夠熟悉有關。
電影的主線由Neve Campbell演的Ry出發,主要描述她在參與兩個製作的過程。《The Company》跟不少艾特曼的影片一樣,不注重故事情節,沒有很戲劇化的鋪張,一切活像偶然,像生活般瑣細卻不乏味。《The Company》除了那些令人悸動的舞影,Ry與Josh(《蜘蛛俠》的James Franco)的一段關係亦看得人自在舒服。結尾一場雖然Ry的表演出了亂子(她不慎摔倒了)──這算是本片最大的「戲劇衝突」,但衝突很快已被舒緩。稍息後的Ry站在後台,換上了欣賞者的身份,男友 Josh不知甚麼時候已混了進來,拿著小花朿,不理規距從人群中橫渡舞台撲向Ry問好,Ry跌傷了手臂、當廚師的Josh卻切傷了手指,世事竟有這麼奧妙!一對小戀人相視而笑,舞台上的舞蹈員謝幕,電影也在此時結束。淡淡的開始,淡淡的結束,《The Company》儼如一杯白開水,是商業電影大喜大悲中的一股難得清流,因為夠率性,反而更叫人難忘。
芝加哥影評人Roger Ebert跟艾特曼認識多年,他指出《The Company》多少有點艾特曼的夫子自道:他借用了芭蕾舞來反映自己的電影創作,影片中的角色如何凝聚演員、籌組故事、尋找場地,正是艾特曼多年的工作方法。在《The Company》中,創作者與參與的演員互相刺激,從一些簡單的點子去開展思路,說一些朦朦朧朧令人不知所以的話,可能在在都是艾特曼的作家身影。於是有人不滿重覆的排練及模稜兩可的要求,拂袖而去;大夥兒愛在派對中諧仿藝術總監及導演,這可能都顯示了艾特曼作為「領班」電影導演的無奈。從這角度去看,《The Company》又不失為一部艾特曼多年追隨者的參考注腳。
這又不期然使我想起了Bob Fosse的《All That Jazz》以至尚‧雷諾亞的《法國肯肯舞》。《法國肯肯舞》的尚‧嘉賓演的紅蘑坊領班Henri帶點雷諾亞的自我指涉,最後一場狂歌熱舞他雖獨自躲在後台,但手部的特寫讓人知道他何等自得其樂。《All That Jazz》的Bob Fosse自傳味更重,劇中舞蹈藝術家Joe(Roy Scheider演)沉淪於煙酒及性愛,與他的舞蹈創作激情結合成熾熱的生命,為他帶來璀璨的藝術成就,也令他逐漸步向死亡。《All That Jazz》的Joe有面對意念枯竭的時候,所以借煙及酒去自我麻醉;《法國肯肯舞》的Henri埋首於他的娛樂生意及肯肯舞創新的出路;《The Company》的Mr.A人在高處,與人相處難免表面及虛偽,但對藝術創作畢竟算熱心,這大抵就是艾特曼年邁的心情。你說多有趣,三個偉大的電影導演,晚年都不約而同利用舞蹈,去訴說一個「自傳」故事。
順帶一提,《The Company》是艾特曼第一部以HD拍攝的數碼電影,是馮‧特里爾(Von Trier)、蘇古諾夫(Sokurov)、利普斯坦(Ripstein)、格連勒韋(Greenaway)……後另一個嘗試與菲林說別的電影大師。利普斯坦有句半開玩笑的名言:「電影導演老了,不是死掉,就是轉到數碼。」(When filmmakers get old, they either die or go digital.)《The Company》難道是艾特曼難道對此深信不疑,所以老來作的新嘗試!
光點電子報:
http://www.spot.org.tw/epaper_index/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