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8 21:35:00尚未設定

閱讀筆記:《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閱讀筆記:《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RICHARD J.LIGHT


  雖然已經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了,但大學生活在我印象中仍舊很模糊,我想大致與“自學”離不開吧。
  針對現在學校裡普遍存在的“填鴨式”教育,我在本書中找到一些解決的頭緒來。
  且如《學術理想與個人生涯兼顧》這一節裡,教政治學的教授就做到以下幾點:一,使學生在課前認真讀過要研討的文章,而且準備充足;二,學生能夠針對文章提到的哲理,徹底思考個人所抱持的立場;三,從其他同學的自我解說中,吸取不同的意見和經驗。
  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課程中,學生能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價值觀等加以思考,使所學更具意義,而避免了“死讀書”和“讀死書”的情況。
  在這裡,聯繫到實際,的確有不少使人無奈的情況。
  就像不久前我問到歷史老師,“學歷史是注重記憶(死記硬背)還是學習思考問題的方法”?他說,因為學習測評和考試制度的需要,老師不得不叫學生記下大堆的問答和填空;相反地,大學的歷史課本卻有大半隻手指那麼厚,那個時候就不能要求學生把整本書背下了,而要求對內容的消化和理解。
  其實這是很可悲的,因為我們很多同學,往往還未了解自己之所學,就要生吞下去,到頭來都是苦了自己。
  還有以語文課為例,前幾天老師教了鄭愁予的《水巷》,他有些地方說得很好,很能感動我,於是我就饒有興趣地找起關於鄭愁予的資料和有關詩評來,才深切地體會到,由於課堂的時間實在有限,或者說我們上課更多地為了應付考試,所學都是十分表面的東西,但假如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繼續探研問題的話,收穫將是難以估料的豐富。
  另外,針對創意及思維的鍛煉,在《一言一語,準確把握》一文中,也能給人一點啟迪。
  首先,要提出的是,創造性的思考,可以由“遣詞用字”達到效果。例如在政治課上,老師堅持叫同學不要用到“政府”這個詞來發表意見。然後以高爾的主張為例,“聯邦政府應額外撥款,以補助日間的托嬰計劃,特別該協助有心尋找及企圖保住一份好工作的勞動婦女”。在巿民的角度來看,乍聽之下,絕無反對意見,而且很大可能舉手贊成。可是若把“政府”改為“納稅同胞”,那麼責任就不是單純地在政府身上了,而差不多都到了每位工作的巿民身上!到了那個時候,假如你有了工作又有小孩讓如何抉擇?
  這樣說來,一個問題就變得不再簡單了,而是發散性的思維。
  就像早前諸國簽署京都協議一樣,要別人提出服務,相信沒有誰人會反對的,因為要行動起來的不是自己。但換了是美國自己,她想的就不再簡單了,而是綜合國家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倒閉工廠帶來大批工人的失業問題,增設環保設備又要耗費大量金錢……所以問題來到自己身上,就要想得面面俱到,怕少不怕多。
  那麼,平時想問題,首要提出的是多角度思考,一個硬幣有兩面,何況我們討論的是一件未知的立體事件呢?它等待的是,我們能想得越深入透徹越好。
  接著是選系的問題。文中有位一直希望做教授的政治系學生,在一次課外活動後,深切地體會到,認識法律的必要性,於是就像魯迅棄醫從文一樣,在畢業後,他毅然決定再讀法律。
  這就提醒了我們一個問題,在選系時必須深思熟慮,想想選的原因。
  把問題回到自己身上。這些日子以來,我都徘徊在“中文系”和“英文系”兩端。不過兩者的優點都不少,但針對個人情況來說,我覺得中文系更適合自己。畢竟中文系也是人文課程的一種,它對我而言,除了能欣賞到不少名篇佳作外,還可讓我體驗到各種思想迸發出的火花。到現在為止,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是尤為重要的,而且它的無限性和發展性更無可估量。除此之外,中、外文學博大精深,單單一個題目,已經能夠窮盡一生之精力,著實有令人熱切去探討的魔力。
  雖然現在是一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新知識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每一個人的精神領域始終要留一個空間,來保留一些感性和思考,我想這就是中文系和其他諸如哲學、歷史、心理學系所能做到的吧。


20050308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