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04:45:04菲歐娜
Lawrence Neuman《當代社會研究法》(書摘)
Ch14歷史比較研究法
導論
十九世紀的古典社會思考家,像是Emile Drukheim、馬克斯、韋伯等建立社會科學基礎運用的是歷史比較的方法。應用於:社會變遷、政治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層級、宗教、犯罪學、性別角色、族群關係、家庭等。
歷史比較研究法簡史
十九世紀社會學的先驅開始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如:、社會學、史學、、政治科學、、、以及經濟學的分支。
①一次大戰前,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與量化研究歷史比較研究開始和社會學分家。
歷史研究由史學家進行,實證主義形塑了大多數社會學家的思考。
②二戰後,學者在比較研究上的興趣,隨著國際間的互動,殖民地國的摧毀,以及美國獲得世界領袖角色而有所增進。
③一九六零年代 有一些因素刺激歷史比較研究的再度出現。
Ⅰ某些歷史學家從社會學中引進量化技術。
Ⅱ調查技術從美國傳出,並運用在不同國家的研究。
Ⅲ韋伯和馬克斯的歷史比較研究被翻成英文。
Ⅳ如同書一般的篇幅研究出現,造成重要的理論發展。
④对历史比较研究的兴趣起於一九七零年代:
Ⅰ研究者批评结构主义,认为其对社会的观点是静态的,也批評經濟決定論的馬克斯主義。
Ⅱ許多西方國家激烈的政治衝突下,研究者開始對社會和社會變遷的本質趕報興趣。
Ⅲ研究者看到只依賴實證取向的限制。
適合歷史比較研究法的研究問題
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輯
① 歷史比較研究適合用來解釋社會因素的合併,造成特殊的結果,(如:內戰)。也很適合比較整個社會體系以瞭解什麼是不同社會間普遍或獨特的現象。
② 歷史比較研究可以藉由檢視歷史事件,或不同文化脈絡,研究者可以概化出新的概念且擴充其觀點。
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輯與詮釋研究
① 詮釋的實地研究,歷史比較研究的焦點在文化,試著由被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重新建構他們的生活,並解釋特定的個體或團體。
② Stone(1987:31)指出,傳統歷史「處理的特定問題和特定區域。」
③ Gadamer(1979:116)「歷史意識的興趣在於瞭解,要了解的并非人群,國家如何概括性的發展,而是在國家,這個人,這群人或这个组织怎麼變成現在的樣貌:這些特殊性是怎樣變遷,又是怎樣固定成這種樣子。」
獨特的歷史比較取向
① 獨特的歷史比較研究方法,避免成為實證主義和詮釋學取向的延伸。結合一種特殊的歷史敏感度或具有理論概化的文化脈絡。
② 與實地研究的相似性:
Ⅰ兩者都加入詮釋,也說明詮釋者所具的時間,區域,和世界觀。
Ⅱ都解釋資料的歧異性。
Ⅲ都常用「扎根理論」
Ⅳ都有某種轉換。研究者的意義體系通常和被研究者不同,但研究者試著洞察其觀點。
Ⅴ質焦點都集中在行動,過程,和順序,並將時間和過程當作必要。
Ⅵ研究中都有其限制。歷史和跨文化的知識,基於選擇的事實和有限的問題,都是不完整且臨時的。
③ 歷史比較研究的獨到面向:
Ⅰ證據有限而直接。不同的人看相同證據經常會賦予不同意義。因此研究者必須反映證據。
Ⅱ研究者重新建構其他文化時,很容易會有所扭曲。
Ⅲ歷史比較研究者承認,人們有學習和決策的能力。跨社會這種概化就比較受限。
Ⅳ歷史比較研究的取向多認為事件成因是偶發而非決定論。歷史學者經常用複合的解釋。
歷史比較研究計畫步驟
調查主題概念化
①架構
②概念
③理論
避免「貝肯謬誤」。
確認證據
① 在證據中調整最初的概念,問題,或焦點以產生新的議題。
② 完成特定工作:完成參考書目清單,記下瑣碎的筆記,等等。
評估證據之品質
①尋找隱含的概念架構,特定的細節,實證的概化。
②避免證據的謬誤。
組織證據
①蒐集證據,找到新資料來源,開始組織資料。
②用理論洞察來刺激新的組織資料方法,找出新的問題質疑這些證據。
③以理論為基礎進行證據的批判。
綜合資料
①將概念精簡化,並在大多數證據確認後形成一般的解釋模型。
②在不同時空單位尋找模型,標出相似或相異之處。
③ 綜合性的資料,用彼此間的關係或因果機制之抽象模型,來連結特定證據。
④ 評估模型和證據符合程度,並加以修正,在抽象和具體間來回。
撰寫報告
將證據,論述和結論組合成一份報告總是很重要的步驟,但是比量化取向更甚者,證據和解釋可能完成或摧毀一個歷史比較研究。
歷史脈絡中的資料與證據
歷史證據類型
① 歷史代表的意義:
Ⅰ過去發生的事件。
Ⅱ研究過去的訓練
史學是進行歷史研究或蒐集分析歷史證據的方法。
② 歷史證據或資料的四種類型:
Ⅰ初級資料:
☆ 信件,日記,報紙,電影,小說,衣物,照片等保留至今的都是。
☆ 出版和未出版的文件。
☆ 紙張上的文字或運用在傳媒,電腦,錄影技術記錄下的事件或想法。
Ⅱ次級資料:
專業史學家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初級資料而後寫的東西。
Ⅲ持續進行之記錄:
和組織所保存的現有檔案和統計文件一致。
Ⅳ重新蒐集的資料:
個人基於記憶將自身過去生活經驗,書寫下的文字,以記憶,自傳,訪談的形式出現。
次級資料之研究
運用與限制:
※ 「比較社會史學家在有效運用次級資料做為證據時,也沒有非常清楚明確的規則」。
限制:
①不正確的歷史記載。
②某個領域乏人問津。
④ 事實後設的解釋不算實證主義對記錄變造的標準,只有少數統計控制能使用。
歷史的敘事型態的特質與優缺點:
特質 優點 缺點
①是一個故事,有情節。
②隨時間序列。
③焦點在特殊個體。
④特殊而描述性的。
⑤事件呈現偶發。 ①多采多姿。
②提供不同時代生活全盤感受。
③ 讓人瞭解過去生活主觀經驗事實。
④ 混合社會現實各個層面。 ①隱藏因果理論概念。
②可能有邏輯謬誤。
③忽略共通性。
④傾向過渡個別化。
⑤很少創造概化知識
初級資料之研究
①當研究者運用次級資料時,史學家是重要議題。
②歷史比較研究者試圖用人們在過去的眼光和假設來閱讀初級資料,這表示一種分類。
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的類型
比較方法:
① 比較研究和單獨研究的記研究技術較為主觀,有方向性。
② 比較研究幫助研究者確認社會生活面向是有跨越單位一般性,(如:文化),並非限於單一單位。
③ 比較取向改善了測量和概念化。
④ 比較研究會除去或對因果關係提供另一種解釋。
⑤ 比較研究提出新的問題和刺激理論建構的方式是其主要優點之一。
⑥ 比較研究的限制在於較為困難,成本較高,花更多時間。
⑦ 能夠應用但無法檢驗假設,且概化有限。
四種類型:
① 個案研究比較研究
② 文化脈絡研究
③ 跨國研究
④ 多國研究
比較的單位
文化與國家:為了方便通常以國家為分析單位
① 國家是社會和政治定義單位。
② 國家非比較研究的唯一單位。
③ 國家界線未必和文化相符。
④ 國家並非比較研究最佳單位。
⑤ 文化或文化之間的界線更難操作。
跨文化研究的資料
① 比較實地研究
② 現有文化資料
③ 跨國調查研究
④ 現有量化資料
歷史比較研究的同意字
同義字的種類
① 字彙上的同義字
② 脈絡上的同義字
③ 概念同義字
④ 測量同義字
導論
十九世紀的古典社會思考家,像是Emile Drukheim、馬克斯、韋伯等建立社會科學基礎運用的是歷史比較的方法。應用於:社會變遷、政治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層級、宗教、犯罪學、性別角色、族群關係、家庭等。
歷史比較研究法簡史
十九世紀社會學的先驅開始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如:、社會學、史學、、政治科學、、、以及經濟學的分支。
①一次大戰前,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與量化研究歷史比較研究開始和社會學分家。
歷史研究由史學家進行,實證主義形塑了大多數社會學家的思考。
②二戰後,學者在比較研究上的興趣,隨著國際間的互動,殖民地國的摧毀,以及美國獲得世界領袖角色而有所增進。
③一九六零年代 有一些因素刺激歷史比較研究的再度出現。
Ⅰ某些歷史學家從社會學中引進量化技術。
Ⅱ調查技術從美國傳出,並運用在不同國家的研究。
Ⅲ韋伯和馬克斯的歷史比較研究被翻成英文。
Ⅳ如同書一般的篇幅研究出現,造成重要的理論發展。
④对历史比较研究的兴趣起於一九七零年代:
Ⅰ研究者批评结构主义,认为其对社会的观点是静态的,也批評經濟決定論的馬克斯主義。
Ⅱ許多西方國家激烈的政治衝突下,研究者開始對社會和社會變遷的本質趕報興趣。
Ⅲ研究者看到只依賴實證取向的限制。
適合歷史比較研究法的研究問題
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輯
① 歷史比較研究適合用來解釋社會因素的合併,造成特殊的結果,(如:內戰)。也很適合比較整個社會體系以瞭解什麼是不同社會間普遍或獨特的現象。
② 歷史比較研究可以藉由檢視歷史事件,或不同文化脈絡,研究者可以概化出新的概念且擴充其觀點。
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輯與詮釋研究
① 詮釋的實地研究,歷史比較研究的焦點在文化,試著由被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重新建構他們的生活,並解釋特定的個體或團體。
② Stone(1987:31)指出,傳統歷史「處理的特定問題和特定區域。」
③ Gadamer(1979:116)「歷史意識的興趣在於瞭解,要了解的并非人群,國家如何概括性的發展,而是在國家,這個人,這群人或这个组织怎麼變成現在的樣貌:這些特殊性是怎樣變遷,又是怎樣固定成這種樣子。」
獨特的歷史比較取向
① 獨特的歷史比較研究方法,避免成為實證主義和詮釋學取向的延伸。結合一種特殊的歷史敏感度或具有理論概化的文化脈絡。
② 與實地研究的相似性:
Ⅰ兩者都加入詮釋,也說明詮釋者所具的時間,區域,和世界觀。
Ⅱ都解釋資料的歧異性。
Ⅲ都常用「扎根理論」
Ⅳ都有某種轉換。研究者的意義體系通常和被研究者不同,但研究者試著洞察其觀點。
Ⅴ質焦點都集中在行動,過程,和順序,並將時間和過程當作必要。
Ⅵ研究中都有其限制。歷史和跨文化的知識,基於選擇的事實和有限的問題,都是不完整且臨時的。
③ 歷史比較研究的獨到面向:
Ⅰ證據有限而直接。不同的人看相同證據經常會賦予不同意義。因此研究者必須反映證據。
Ⅱ研究者重新建構其他文化時,很容易會有所扭曲。
Ⅲ歷史比較研究者承認,人們有學習和決策的能力。跨社會這種概化就比較受限。
Ⅳ歷史比較研究的取向多認為事件成因是偶發而非決定論。歷史學者經常用複合的解釋。
歷史比較研究計畫步驟
調查主題概念化
①架構
②概念
③理論
避免「貝肯謬誤」。
確認證據
① 在證據中調整最初的概念,問題,或焦點以產生新的議題。
② 完成特定工作:完成參考書目清單,記下瑣碎的筆記,等等。
評估證據之品質
①尋找隱含的概念架構,特定的細節,實證的概化。
②避免證據的謬誤。
組織證據
①蒐集證據,找到新資料來源,開始組織資料。
②用理論洞察來刺激新的組織資料方法,找出新的問題質疑這些證據。
③以理論為基礎進行證據的批判。
綜合資料
①將概念精簡化,並在大多數證據確認後形成一般的解釋模型。
②在不同時空單位尋找模型,標出相似或相異之處。
③ 綜合性的資料,用彼此間的關係或因果機制之抽象模型,來連結特定證據。
④ 評估模型和證據符合程度,並加以修正,在抽象和具體間來回。
撰寫報告
將證據,論述和結論組合成一份報告總是很重要的步驟,但是比量化取向更甚者,證據和解釋可能完成或摧毀一個歷史比較研究。
歷史脈絡中的資料與證據
歷史證據類型
① 歷史代表的意義:
Ⅰ過去發生的事件。
Ⅱ研究過去的訓練
史學是進行歷史研究或蒐集分析歷史證據的方法。
② 歷史證據或資料的四種類型:
Ⅰ初級資料:
☆ 信件,日記,報紙,電影,小說,衣物,照片等保留至今的都是。
☆ 出版和未出版的文件。
☆ 紙張上的文字或運用在傳媒,電腦,錄影技術記錄下的事件或想法。
Ⅱ次級資料:
專業史學家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初級資料而後寫的東西。
Ⅲ持續進行之記錄:
和組織所保存的現有檔案和統計文件一致。
Ⅳ重新蒐集的資料:
個人基於記憶將自身過去生活經驗,書寫下的文字,以記憶,自傳,訪談的形式出現。
次級資料之研究
運用與限制:
※ 「比較社會史學家在有效運用次級資料做為證據時,也沒有非常清楚明確的規則」。
限制:
①不正確的歷史記載。
②某個領域乏人問津。
④ 事實後設的解釋不算實證主義對記錄變造的標準,只有少數統計控制能使用。
歷史的敘事型態的特質與優缺點:
特質 優點 缺點
①是一個故事,有情節。
②隨時間序列。
③焦點在特殊個體。
④特殊而描述性的。
⑤事件呈現偶發。 ①多采多姿。
②提供不同時代生活全盤感受。
③ 讓人瞭解過去生活主觀經驗事實。
④ 混合社會現實各個層面。 ①隱藏因果理論概念。
②可能有邏輯謬誤。
③忽略共通性。
④傾向過渡個別化。
⑤很少創造概化知識
初級資料之研究
①當研究者運用次級資料時,史學家是重要議題。
②歷史比較研究者試圖用人們在過去的眼光和假設來閱讀初級資料,這表示一種分類。
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的類型
比較方法:
① 比較研究和單獨研究的記研究技術較為主觀,有方向性。
② 比較研究幫助研究者確認社會生活面向是有跨越單位一般性,(如:文化),並非限於單一單位。
③ 比較取向改善了測量和概念化。
④ 比較研究會除去或對因果關係提供另一種解釋。
⑤ 比較研究提出新的問題和刺激理論建構的方式是其主要優點之一。
⑥ 比較研究的限制在於較為困難,成本較高,花更多時間。
⑦ 能夠應用但無法檢驗假設,且概化有限。
四種類型:
① 個案研究比較研究
② 文化脈絡研究
③ 跨國研究
④ 多國研究
比較的單位
文化與國家:為了方便通常以國家為分析單位
① 國家是社會和政治定義單位。
② 國家非比較研究的唯一單位。
③ 國家界線未必和文化相符。
④ 國家並非比較研究最佳單位。
⑤ 文化或文化之間的界線更難操作。
跨文化研究的資料
① 比較實地研究
② 現有文化資料
③ 跨國調查研究
④ 現有量化資料
歷史比較研究的同意字
同義字的種類
① 字彙上的同義字
② 脈絡上的同義字
③ 概念同義字
④ 測量同義字
上一篇: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 書摘)
下一篇:電子資料的運用與評估(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