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03:58:41菲歐娜

陳玉玲月亮的河流 詩文賞析


一 月亮的河流
A結合自然的譬喻

月亮的河流
「月亮的河流 自幽僻的小徑 緩緩流出 奔向廣闊的海洋 臍帶相連著 子宮的記憶 沾著血的筆 揮灑自由的天空 血 不只是紅的 那是想像力的顏色 變幻的彩霞 深奧的漩渦 隨著月光 在體內匯集 巨大的火焰 點亮 天地 孕育你的土壤 堅持不願成為 太陽的 殖民地 立志當 月亮的河流 大聲唱出 羊水的旋律 」

這首詩寫出作為女性的生育力對抗著父系的殖民霸權,同時以子宮和經血比喻女性的情慾自主可以透過想像空間來發揮,而月亮的隱喻,是一種陰性的歌頌 ,呼應著經血的是河流的的意象。把紅色的經血結合月光的銀白的皎潔,是否有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聯想,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整首詩對於女性身體的表述是結合自然又充滿美感的,在意象上也是豐富的。

颱風過境
「最先 幾片落葉自妳 高傲的裙襬 飄下 滿山的花木 也因妳 善變的情緒 凋零 觀察報告說 這是每個月 緊張 沮喪的 經前症狀群」
為什麼用颱風過境來當作比喻經前症候群?我想只有身為女性才能瞭解那是什麼症狀,落葉比喻沮喪,然而女詩人的矜持讓她保持著傲氣,不想被打倒,然而,為什麼會有經前症候群?究竟女詩人為什麼感從這首到緊張甚至於窘迫?也許是擔心經血會沾染衣物,又或許是等著懷孕的好消息,不希望落空,所以緊張了起來。然而,詩我看見了女性凝視自己的身體時的不安焦躁來自於生育的壓力,還有外界加諸的眼光。而女詩人陳玉玲的情緒受影響,她的周遭情緒也受到了影響,所以她才會寫到「滿山的花木 也因妳 善變的情緒 凋零」

時鐘
「如果我假裝睡著了 你還趕路嗎? 像我醒著的時候那樣 滴滴答答 滴滴答答 天真的繞著 宿命的 十二個數字 旋轉 在停擺之前 請好好溫習 曾輕屬於 你的歲月 」
時鐘隱喻著青春年華,也描述了作為一個女性對韶光非逝的反思,因為美好歲月能溫習的只有回憶,所以我們珍惜那回憶中的感動,而數字本身對詩人來說若沒有珍貴的回憶,不過就是「宿命的 十二個數字」,然而女詩人希望在停擺之前,也就是生命結束之前,留下一些什麼在世上,於是她末句寫下「請好好溫習 曾輕屬於 你的歲月」也許是因為所有的回憶都是共有的,而臨終前她也明白那些回憶是彼此共有的美好,不會遺失,只有逐漸沈澱。
B女性與身體
女人與詩人
我是一個女人 是不是可以 成為詩人 旋轉的舞步 零亂的組曲 戴上的面具是 我真實的臉 荒原的呼喊 地底的激流 須小心埋葬 迷障與喧嘩 可以免於 暗啞這是 我內心的聲音 如果我是一個詩人 是不是 可以是女人 塗上色彩 讓你找不到 全裸的我 詩就是 衣裳 也是我的 身體 我好想成為詩人 我好想成為女人
詩人和女人之間應該是不衝突的,為什麼陳玉玲要問女人可不可以成為詩人?她寫著「旋轉的舞步,零亂的組曲,荒原的呼喊,地底的激流」這些是指生活還是內心中的矛盾與衝突?她想為自己塗上色彩,讓人找不到她?還是不想被用世俗的眼光窺伺內心和私領域?而詩成為衣裳,也成為身體是因為她希望自己的生命活的像一首詩?她最後又重申和呼告著的詩句,和首句相呼應著主題。作為一個女人不能成為詩人?又或者女性在詩壇上的資源和免於被窺探內心的隱私權總是被忽略的呢?

月事來的晚上
白雪公主套上 蕾絲邊的網狀絲褲 踩著三寸半的 高跟鞋,趕赴 今生的 第一次約會 在期待的暮色中 王子終於鼓起勇氣 以熾熱的完美的 雙唇貼近她 她
閉起眼睛 突然間 小腹漲痛 她察覺體內 那股涓細的 河流,正 逐漸擴張 紅色的 版圖,迅速於 沒有防備 雪仿紗製的 白色圓裙,以及 絨布沙發上 留下一枚 焦慮的 滿月 「妳怎麼了?」王子怎能明白 奪眶而出的 不只是 初吻的 淚水
「白雪公主」隱喻著純真的女孩,「套上了的蕾絲邊的網狀絲褲」隱喻著貞操,「三寸半的高跟鞋」隱喻著期許和夢想,就像灰姑娘中的玻璃鞋。而「紅色的 版圖…留下一枚 焦慮的 滿月」隱喻經血,正說明題目,而王子為什麼不明白奪眶而出的還有女孩的真心?又或者還有紅色的不安和白色的期待?而閉起眼睛的女孩從等待到情慾---「突然間 小腹漲痛 她察覺體內 那股涓細的 河流」也看見了女性的書寫不同於男性的感受力,與纖細。

二 木棉花開
A生育與父母親
木棉花開
木棉花開的時候 我乘著橙黃的花瓣 誕生在媽媽的肚裡 一個屬於春天 陽光照耀的小搖籃 母親是一棵木棉花 我是一盞愛戀母親的 小火燭 有時隨風跳躍 有時徜徉天際 我愛親吻母親的臉龐 也愛在她的肚皮 寫滿一句又一句 癡情的話語
生在木棉花開的時節,在台灣應該是春夏,而橙黃的花瓣又象徵什麼?是希望,是期待,還是祝福?她將母親比喻為木棉花,樹的意象在女性詩人中很常見,陳秀喜也常常用這個意象,而她將自己比喻為風中的小火燭,其實正說明了新生命帶來的新希望。而母親的肚皮上癡情的話語,正是懷胎的美麗印記。

春夏秋冬一給我的父親陳旺叢先生
春天的時候 爸爸,我愛上你 你牽著 剛學走路的我 走在故鄉的小路 夏天的時候 爸爸,我討厭你 你跟蹤 初戀的我 在約會的雨中 秋天的時候 爸爸,你躺在 白色的病床 握著我的手 說,你會為我 再活十年 要看我披上 新娘的白紗 冬天的時候 爸爸,我坐在 你安息的草地 思念你 不知何時 能再相見 黃葉紛紛 落了一地 爸爸你到底 去了那裹?
這首詩顯然是作者懷念往生的父親作品,從父親為女兒所做的一切,我們可以看見父親是怎麼疼愛女兒的,而女兒又是如何回應父親,當父親年華老去,身體不再健康,女詩人的祈求是否如願?這整首詩用四個季節來描述,順著時間,將人一生的時間縮短為一年,是否隱喻著人生的短促與歲月的無情?此外這首詩將父親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也把女兒對父親的不捨和思念寫進了字裡行間,相信陳玉玲老師和父親的感情一定相當深厚,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B自栩

我是玩弄天邊的 一片雲彩 在這浮脆的 幾十載 我不願留下什麼 只盼望 粉刷過的 天空 不是一片 空白
古往今來,自詡為白雲的從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徐志摩的「我是天空中的一朵雲,偶然投影在你波心」都是一種詩人對心境的自況。
作者陳玉玲也許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不久於人世,因此寫下了「在這浮脆的 幾十載 我不願留下什麼」頗有徐志摩詩中「我揮一揮衣袖,作別西邊的雲彩」的況味,而「只盼望 粉刷過的 天空 不是一片 空白 」一段又寫出女詩人雖然不願留下一些什麼卻希望此生過的精彩無愧的心願。

竹葉
我寧願孤獨 被遺忘 做一片自桂竹 悄然飄下的 落葉,以 遺世獨立的 尊嚴,守住 空曠的山谷 我寧願在 芳香的泥土中 慢慢腐爛 也不願 被挑選,被揉碎 在水中溶解 製成一張 任人書寫的 白紙 你無需炫耀 試驗成功的 標本,如何 光榮地進入 歷史的 系譜,成為 高貴的 典範 我決定堅持 自己的姿勢 在風中飄搖 最後回到 最初的根源 即使被放逐到 邊緣的 邊緣 之外
桂竹與「貴族」是否有某種諧音的關係?寧願作閒雲野鶴,寧願作為一片悄然飄落的落葉,這樣遺世獨立的精神頗有清高的典範,也相當具備詩人的風骨。
而寧願在芳香的泥土中腐爛是否也說明了女詩人寧願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落葉歸根的想望?而不願被主流政權所操弄和工具化,成為政治的附庸,則是她對自我的期許。也許她不會成為主流的歷史文化系譜,甚至將被邊緣化,被放逐,但是他仍然堅持著最初的理念和原則。

三 蜘蛛網
A 愛欲的比喻
蜘蛛網
我喜歡編織 一張等待你 繳械的 床 沾著一些淚珠 最好 讓你今生 最後一場 邂逅 恍惚是前世的 重逢 這回 我會全心對你 無論你願意當 正餐 還是 點心
我會赤裸裸 乖乖地躺在 這張 床上 只要你甘願 投降
男人什麼時候會向女人投降?是溫柔還是幾滴眼淚落下的時候?而「最後一場邂逅」是否象徵著愛情最美相遇是為了最後一次的開花結果?全心全意的對待,是多麼小女人的口吻?用正餐點心來隱喻愛欲和身體赤裸的等待,是否又說明了女人對愛情的攻防總善於用曼妙美麗的身體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引誘狂蜂浪蝶自投羅網?難怪古人說:「食色性也」。
B對生命的反思
死了一個精神病患之後
死了一個精神病患之後 醫院採取緊急應變計劃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個 死得不明不白的病人 值班護士重作巡房紀錄 駐院醫生改寫病歷卡 一切經過謹慎過濾 尤其是注射 鎮定劑的藥量及次數 隻有人能確定死亡時間 護士說: 從隔離室顯示的螢幕上 看見患者在打過針後 說安安穩穩地 躺在床土睡覺。」
醫生說:睡覺最好 患者剛進病房 就企圖打破玻璃逃跑」哭泣的母親說:我的孩子,在那個小房間 已經關了一天一夜 我擔心他餓著了,所以 拜託清潔人員幫找開門 我的孩子,沒想到 我可憐的孩子…」清潔人員發抖地說:目為找不到醫生護士 我才開門,我聽到 那個母親的尖叫聲 便馬上衝了進去 發現那具高大的 屍體已經僵硬了 而且 嘴角還流著血… 驗屍報告上,寫著「突發性心臟功能衰竭」因為舌頭完整 不能說是咬舌自盡 而在隔離病房 也沒有他殺的嫌疑 死了一個精神病患 虛驚之後,恢復平靜 太陽依舊 從東邊升上來 有那個因憂傷過度的 母親,在大吵大鬧之中 又被送進 先前那間隔離病房 醫院 在此後 生意反而 日益興隆 聽說 要住院,還得 排隊呢!
透過羅生門的故事敘述方式,這首詩寫的相當精湛,同時對於不同角度的人物刻化入木三分,從多方的敘事者推測事件的來龍去脈,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共謀的殺害,末句「醫院 在此後 生意反而 日益興隆 聽說 要住院,還得 排隊呢!」更是畫龍點睛的點出現今醫療體系的不人道,總是犧牲社會中的底層和弱勢。而女詩人之所以用羅生門的方式寫作,也許是受到芥川的影響,但也可能,是想用更全知的觀點來多方切入一個社會現象和事件,而「死了一個精神病患」這樣的詩題是一種諷刺或純粹敘述?我想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但關鍵就在於,讀者本身又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整首詩要傳達的主旨。文學藝術的多樣性,就在於閱讀和解析的過程中,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創作,因此文藝研究者為創作者撰寫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透過這樣的循環,我們將文本中的意涵看的更明晰和透徹,同時也看到更多元的詮釋,讓美的演繹更圓滿。



imlvv 2013-05-19 17:14:37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