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6 20:11:10fianse

為「什麼」而唸書?

昨天分享的那篇引言和鏈結,真的很驚人。請各位真正關心台灣未來教育的人士,務必花個23分鐘看完 Sugata Mitra 教授的演講。




我們現今的教育型態、學校體制如他所說,起始於三百年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因為日不落帝國的成功使得其他後起直追者無形或被迫去學習其成功的基因。

附帶推荐一本書,這本書對我啟發很大。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透過這本書讓我得以一種大歷史的視角去看待歐洲如何確立現今我們所理解或認識的這一切現代文明景觀。我們所習以為常的這些現代文明思維或框架,並不是必然。正如同,我們的教育體制一樣,它也不是必然的。它起源於300年前英國大獲成功後的需求,同樣的,現今社會在資訊科技大量推展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時代需求,但我們的教育/學校卻遠遠與之脫節。我們並沒有為我們的學生的未來做好任何有意義的準備。

有趣的是這些觀點,在我閱讀的教育趨勢或教育制度省思的書籍中,不斷被提及。我早已被這樣宏觀的、微觀的論述說服,但卻只能以個體的力量去參與這樣的變革,很多時候,我自知自己是相當憤世疾俗的。

但回到自己的教學當中,我真的很在意學生的心在不在現場。也就是我很在意課堂上的「客人」到底多不多。只要有一位學生在我課堂上放空或睡覺,我就會很在意。我會忍不住去思考,為何我的課無法引起他的興趣?是我的講述有問題嗎?還是這個學生有特殊的學習狀況?總之,我無法放著不管。這大概是我教學上比較偏執的地方。當有一、二個學生我無法處理妥當時,我會試著和老婆討論,或正如同過往九年來我所做的,我不斷去研習、不斷去進修,不斷去自我增能,希望我的客人們能再少一個。

這樣的期待不是我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很多時候,學生只是被我要求去參與課程罷了,他們真的不熱衷學習這件事!


於是我開始去問詢自己為何熱愛學習、熱愛閱讀?是受到誰的啟發嗎?我仔細回想後,我必須說,沒有人。完完全全是自己的特質。我喜愛打開書本的那一剎那,喜歡閱讀後發現自己的視野、看事情的角度比原本更有穿透力,更具全局觀照力。也喜愛學習與閱讀讓我更加認識幽微的自己,看見自己的黑暗面、看見這麼多面而豐富的自我。那麼教育/學校於我,究竟有何意義?對了,我也喜愛考試,因為我是考試制度裡的得利者,我也喜愛閱讀教科書,因為閱讀教科書可以讓當時家境困苦的我多了再閱讀一本新書(雖然是教科書)的可能,也因為我在教科書閱讀到的這些知識都將化為分數而讓我受益!


因為我原本就喜愛閱讀,當分數不再成為實質的利益時,我仍然熱愛閱讀。但,其他人呢?那些原本就功利取向的學習者呢?當今日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斷試圖將學習與分數切割開來時,我們的學生到底該為了「什麼」而讀書呢?

我們教育工作者能不能給予一種身教呢?能不能在課堂裡給予新世代的學生一種學習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