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0 00:13:29fianse

密如雨的研習課程(連續六日)

開始放暑假以來,我一直在大高雄各地參加研習。換言之,到目前為止,我仍然和平常上課日沒兩樣。早上六點左右起床,晚上十點過後上床,唯一差別的是平常上課日我是去學校上課,暑假參加研習是去聽人家上課。

上週一整個星期的研習,前三天是教師專業發展進階評鑑的研習,之後兩天則是在文華國小參加新興議題融入社會領域的教學,課程內容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堂:分別是三立主播陳雅琳的現場分享,以及陳玉敏主任主講的動物福利議題。

前者讓我對於媒體的思維有進一步的了解(例如媒體喜歡報導什麼以及為什麼呢?又例如新聞不等於百分百的真實,通常新聞畫面只突顯最嚴重的景象或慘況或最戲劇性的事件。);至於動保議題則是透過陳玉敏主任(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分享,讓我稍稍了解到國中小教材以及教學現場對此課題的困乏,例如以下這個觀點就令人省思再三:她說,我們師長動不動就要孩子或學生愛護動物,但就如同當我們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卻被要求去愛上一個陌生人。這樣的要求合理嗎?同理,我們或許不該直接談論該如何「愛」動物,而是先試著學習如何「尊重」動物?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試著去「認識」許許多多動物們基本的習性與需求。最後,才有可能談上愛不愛吧?

甚至連週末我也報名了一整天的研習,是到高美館聽幾位研究人士談John Thomson的攝影作品對於早期台灣的意義,質言之,John Thomson似乎是最早來台的「攝影記者」/攝影家(1871年左右來到當時的台灣拍攝照片,用相當古老的濕版照相技術),以下是我其中一場的研習筆記:

邱國峻(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副教授)主講。



上面這張平埔族婦女抱著小孩的照片是John Thomson於1871年來台時所拍攝的,據考查,應該是原住民最早的一張照片。照片引自下列網址,有興趣者可連結下列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chaotang/4130317

 

l  印相技術的回顧與分析

n  濕版火棉膠攝影術解密-以攝影家楊文卿創作為例

n  濕版影像特質賞析-「濕」而復得

u 古典意趣的攝影作品

u 相當費時,但其中創作歷程格外令人尋味

l  印相技術與觀看方式

n  觀看行為的轉變

u  透過上述攝影技術所產生的影像因為曝光時間需較長久(還包括整個準備流程),其中不免自然而然產生一種靈淨的氣質或氛圍,一位思想家班哲明?Benjamin即以「靈光」的話語加以描述。

u  換言之,與其說是相片,反而較像一張繪畫。

u  1969Robert Francethe American

u  1986Pedro Meyertruths and Fiction

u  當攝影技術(相機技術的改變)轉變後也會影響到人類對於世界觀看的方式。

n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與湯姆生的比較

u  布列松強調拍攝決定性的瞬間

u  1948年布列松來到中國,為期大約一年(剛好是中國處於政權爭奪的過程:中共與國民黨)

u  他的照片具有一種舞台效果,其中的人物彷彿瞬間被凝結在某一個隆重的時間點中。

l   John Thomson再現下的中國印象

n   看與被看

n   文字與影像(支持性訊息與拓展性訊息)

u  Thomson除了拍照外,還會另外加入文字敘述,這些文字就扮演了兩種可能的功能,亦即存在著支持照片的訊息以及拓展照片的意義。

l   結論

       現在的我們又如何觀看?當我們持續透過媒體建構自身的世界時……,若去除了影像,我們還看得見自己嗎?

 

目前高美館正在進行John Thomson的影像特展。對古老相片有興趣的人可自行前往,票價很便宜唷。


 

 

上一篇:創新學習或生活教育

下一篇:微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