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4 21:24:59fianse

讀書雜感:自己的房間

Virginia Woolf在書裡,述說曾經為了溫飽必須操作各式各樣雜務的苦境。

然後,坦陳:「那些日子留給我比恐懼及毒藥還要可怕的傷害。」

另一邊則是貪得無厭的佔有欲。那是大部分男性的基本習性。不斷的「劃界」。在物質領域、精神領域劃界,像小狗到處地灑尿,留下自己的味道。

這種佔有欲固然是人的本性(不見得只顯現在男人類),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一部分的本性,卻在無聲無息之間成為主流的價值觀。然而這種基於生理層次的滿足佔有,真有必要成為社會或文明整體的集體渴求嗎?甚至是唯一的渴求嗎?

經由 Woolf的慨嘆,我們或許應追問:百年之前女人的基本需求(生理需要)因尚未滿足,視界與追覓遂自然有限(無法攀升到其它的需要層次: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但當時大部分男性比起女性往往擁有更多的資源與財貨,為何仍只尋求更多的物質佔有呢?而當有一天,兩性的基本需求一一飽足之後,我們是否有勇氣向更高層次的憧憬闊步前行呢?

會不會根源仍是個人欠缺自信、欠缺安全感的問題?

用劉寧生船長某場演講的話來說,就是欠缺勇氣的問題。他認為,我們這個世紀最需要的特質就是「勇氣」!所以,他駕駛帆船繞行世界一周,試圖成就一種不單靠物質成就的自我成就。這趟旅行,讓他熟稔了金錢的可能與邊界。「可能」在於要不是眾位親朋好友的集資供應,他不可能成行;而「邊界」在於他與一位埃及尼羅河畔的老人共飲下午茶的同時,他發現他身上竟無一項禮物可以回贈老人的熱情款待。更別說,當劉船長得知那泡茶竟是老人僅剩家當時的感受。末了他只能回以靜默的感謝,細細回味那一壺下午茶。

尼羅河畔的老人這麼快樂。不只劉船長納悶著,在場作為聽眾的我也一樣困惑著。多想請劉船長代我問:「老伯伯,您還好吧!您請完這壺茶後,可是什麼都沒有了噢。您確定您要請大夥喝嗎?」不過,猜想老人聽完後仍會是那埃及炙熱般的大笑容。

我們這些苦悶的島民,坐守著自己華麗異常的房間、屋舍的同時,是否也忘了走進一個更大的房間。


原寫於:200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