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3 00:27:02bluesea
蘇州,私家園林復興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1997年和2000年先后分两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处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内涵无比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让正在苏州出席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各国代表深深陶醉。颇具意味的是,在本届世遗会上接待中外嘉宾的并非全是历史遗存的园林,其中吴江的静思园则是一处由今人修建的私家园林。盛世造园的传统在今天的苏州得以恢复,堪称江苏乃至中国的一件文化盛事。
静思园地处苏州吴江,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里退思园只有三公里之距。园主陈金根是一位生产玻璃钢设备的企业家,静思园正是他用多年经营企业所得,花费十年时间,一点一点修建、扩充,得以有今天60多亩的面积,空间规模堪与拙政园相比。
陈金根造园,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但自言从小就为苏州园林文化着迷的他告诉记者,造园是他孩提时代开始就存于心底的理想。因为苏州园林里面集成了建筑、绘画、诗词、绿化等多方面的学问,内涵丰富,意韵绵长。而苏州古典园林历史上亦皆由私人兴建,寄托了园主的美学和哲学理想,可多年来私人造园传统一度中断,一直没有新的私家园林出现,欣逢盛世,这更让陈金根心怀壮志,决意造园。
今人造园,不全与古园相似,静思园就有许多自己的特色。比如,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多用太湖石堆叠,而静思园中的景观石巧用安徽的灵璧石,造型格外奇巧别致,镇园之宝庆云峰,遍体镂空,有1600多个孔穴,重达136吨,被认定为灵璧石之最。而令陈金根最为激动的则是,静思园表面上看是一座全新建造的园林,而其骨子里却是一座“老”园林。陈金根告诉记者,静思园中不少厅堂建筑或其建筑构件,都是从苏州、上海甚至安徽等一些拆迁的古宅整体搬移而来,比如园中的静思堂、弘雅堂是从上海拆迁来的,天香书屋是从苏州西山移建的。这些都有上百年历史的外地老建筑,其历史文脉因此得以在静思园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说,静思园,是用心良苦地在复活传统文化。
静思园由私人建造,现在则对公众开放,这一点,和苏州古典园林当初皆属私产、如今都成公园并无二致。不过,苏州还有一些真正的私人园林,自己造来自己独享,苏州画院的画家叶放所建的小园——南石皮记,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叶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四位邻居合作,把五户人家的院子打通,在500平方米的面积里,造出了一个玲珑雅致却处处体现园主造园理念的私家园林。多年来一直研究苏州园林文化的苏州大学教授曹林娣告诉记者,像南石皮记这样的私人园林,其实正是苏州传统的园林文化精神的一种回归,其内涵就是“不重奢侈、少思寡欲、私人享受”。
南石皮记园中水池边有一处平台、一间小厅,那是园主邀集城中昆曲、古琴、评弹界的友人雅集的地方。有一回苏州的评弹名家盛小云来,在园中的池边给大家弹唱时流露出异常的激情,“那种感觉,可以说是唱到她自己想唱”,叶放说得也非常动情,他知道自己造的这个私人园子起到了非常奇妙的作用。所以,当有人建议这个与著名的网师园近在咫尺的小园是否也能考虑对外开放时,叶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小时候就住在外曾祖父毕诒所建毕园的叶放,自言造园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想复原古时苏州文人的生活理念和部分生活方式”。
已故的著名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曾说过,不能品园则不能游园;不能游园则不能造园!私人造园传统在苏州的复兴,固然得益于园主的财力,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精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苏州人的内心,品园游园已成为很多苏州人必备的文化修养,而当机缘成熟时,苏州人自然选择私人造园这种方式,显山露水地传承园林文化这份传统文化遗产了。
静思园地处苏州吴江,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里退思园只有三公里之距。园主陈金根是一位生产玻璃钢设备的企业家,静思园正是他用多年经营企业所得,花费十年时间,一点一点修建、扩充,得以有今天60多亩的面积,空间规模堪与拙政园相比。
陈金根造园,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但自言从小就为苏州园林文化着迷的他告诉记者,造园是他孩提时代开始就存于心底的理想。因为苏州园林里面集成了建筑、绘画、诗词、绿化等多方面的学问,内涵丰富,意韵绵长。而苏州古典园林历史上亦皆由私人兴建,寄托了园主的美学和哲学理想,可多年来私人造园传统一度中断,一直没有新的私家园林出现,欣逢盛世,这更让陈金根心怀壮志,决意造园。
今人造园,不全与古园相似,静思园就有许多自己的特色。比如,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多用太湖石堆叠,而静思园中的景观石巧用安徽的灵璧石,造型格外奇巧别致,镇园之宝庆云峰,遍体镂空,有1600多个孔穴,重达136吨,被认定为灵璧石之最。而令陈金根最为激动的则是,静思园表面上看是一座全新建造的园林,而其骨子里却是一座“老”园林。陈金根告诉记者,静思园中不少厅堂建筑或其建筑构件,都是从苏州、上海甚至安徽等一些拆迁的古宅整体搬移而来,比如园中的静思堂、弘雅堂是从上海拆迁来的,天香书屋是从苏州西山移建的。这些都有上百年历史的外地老建筑,其历史文脉因此得以在静思园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说,静思园,是用心良苦地在复活传统文化。
静思园由私人建造,现在则对公众开放,这一点,和苏州古典园林当初皆属私产、如今都成公园并无二致。不过,苏州还有一些真正的私人园林,自己造来自己独享,苏州画院的画家叶放所建的小园——南石皮记,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叶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四位邻居合作,把五户人家的院子打通,在500平方米的面积里,造出了一个玲珑雅致却处处体现园主造园理念的私家园林。多年来一直研究苏州园林文化的苏州大学教授曹林娣告诉记者,像南石皮记这样的私人园林,其实正是苏州传统的园林文化精神的一种回归,其内涵就是“不重奢侈、少思寡欲、私人享受”。
南石皮记园中水池边有一处平台、一间小厅,那是园主邀集城中昆曲、古琴、评弹界的友人雅集的地方。有一回苏州的评弹名家盛小云来,在园中的池边给大家弹唱时流露出异常的激情,“那种感觉,可以说是唱到她自己想唱”,叶放说得也非常动情,他知道自己造的这个私人园子起到了非常奇妙的作用。所以,当有人建议这个与著名的网师园近在咫尺的小园是否也能考虑对外开放时,叶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小时候就住在外曾祖父毕诒所建毕园的叶放,自言造园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想复原古时苏州文人的生活理念和部分生活方式”。
已故的著名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曾说过,不能品园则不能游园;不能游园则不能造园!私人造园传统在苏州的复兴,固然得益于园主的财力,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精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苏州人的内心,品园游园已成为很多苏州人必备的文化修养,而当机缘成熟时,苏州人自然选择私人造园这种方式,显山露水地传承园林文化这份传统文化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