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1 09:26:50ㄚ子

定慧與三無

三無思想,於壇經中雖只短短一品,卻是壇經的修行法要,且整部壇經內容,不離三無,此三無實為一體三面,其間有何闡述?
定慧品--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分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鼻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無動。』」
這段說明「無念」與「無相」兩者之間的關係,所謂的無念之無,乃是無二相之意,即是沒有斷常、一異、來去、好惡、有無.....等二相,離於對立的兩邊,不依於世俗,也絕於勝義。故壇經付囑品以三十六對傳授於徒,即是此意。念者念真如,念要念於真如,摒除塵勞垢穢,故所謂無念之念即是念於無相之相。摒除一切雜念妄想,則見真如本體之無相。
念是相之用,二者是一體兩面的。此中說明人心要如如不動,於一切境界上,如木人看花鳥一般的不為所動。此念方能無有染著,不住於相,無有所住即是無住,如此清淨之念則能於應用之時,適時適性的展現,不著前念,亦不著今念及後念,清楚明白的知道每一個當下,依此正念,方能展現無念之無窮無盡的妙用。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
無念、無住、無相,是在無念的修為下,達到無住,見諸實相。如《金剛經》云:「實相者,即是非相」。又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謂實相,也即是壇經所說的無相,菩薩住於無相之本體,任意而起無量大慈大悲之念,生起無住世間而助於世人之行。此即六祖所悟《金剛經》所說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境界。名為無所住,實則無念亦無相。
此三無為禪者的修證要領。故於坐禪品中向大眾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壇經之修行,名為坐禪,實亦不執著坐禪,坐為方便法門,如不懂要門,坐之再久,只如枯木野石。修行原要無相,既是無相,又何來有「坐禪」之相?此一觀點,亦為家師星公的人間佛教所言「忙是營養」,人間佛教之修行即是行佛。所行一切,依於佛心,契於佛理,但不著於相,只在做中學,於生活中修行。即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