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0 15:04:23ㄚ子

沒有世間好惡美醜

b.無住
無住的本意是沒有任何執著,六祖要我們在世間的好惡美醜等,不要嫌惡或特別喜好;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要人能忍辱柔和,不比較不計較,如果有人對你言語上有所刺激,或者渝越不尊敬之時,要將之觀空。不去思想報負或者酬量算計。人間佛教的今天也是如此,對於人我是非不計較不比較,一切都是因緣法,不著前境,過去之事,時空人我盡不同,何以可追?如經言: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
要達到無住,必是深契空觀之理。知一切法空性,亦即為中道空觀。若說修空,依唯識家的次第,也要等到第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達到我空,十地才能我法盡空。但在六祖大師的看法,一念即頓超佛地,如亂麻雖多,一遇利刃,頓時俱斷。壇經的修持,以無念為宗,即要行者一念不生,運用之時則又全體展現,此為頓悟之法。此法乃於心中當下一念即是,不執前念。由念而無念,於念頭上不起分別,解脫於「受」所產生的苦樂捨等,無有「受」,才能無「想」,無「行」,也就不產生因之而起的「識」,方達無念之境,既是無念,自然無執,無執著即是「無住」。
所以無念與無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修行上是同時俱現,相輔相成的,是以無念即達無住,能達無住,無念之功已然成就。若然者,即得見於無相之本體。
此無念之修持,亦即當今人間佛教行者所應修者,因人間行者行於人間,在凡夫之界,必多塵勞,如人之好惡美醜,心之良善邪惡等,唯以忍辱行之,於八風不受,不思量籌算,於世俗之間,則如坐道場,一時清淨無為。
c.無相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即法體清淨,此是無相為體。」
壇經三無思想,無念是修行之法,無住是修行之綱,無相是修行之矢。無相之相即是實相,亦稱為真如。真如即是我人之本性本體,壇經所說唯求見性,不論成佛,即是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亦即指見至佛性。此佛性為人人本自具足,只緣迷悟之殊,於未成佛前,稱為「如來藏」,成佛之後即為佛性。此無相指的就是這個佛性本體。
壇經處處可見「無相」,乃因無相就是壇經所要達到的一個理想境界。是以壇經一再以無相為題如:疑問品的「無相頌」、定慧品以「無相」為體、懺悔品傳授「無相戒」、「無相三歸依」、「無相懺」又以另一「無相頌」為結語,於機緣品中,亦提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乃至最後的付囑品,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凡此種種都說明壇經側重「無相」之實踐,此乃為壇經想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