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2 17:22:21ㄚ子
何謂功德
修行者除了要積聚福德資糧,廣結善緣以外,更要善於修諸功德。什麼是功德?依本經疑問品中說: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
於此看來,功德者,即是改過自省也。於自省之時,見諸法實性妙用,是為功德。求功德者,於自心中內心謙卑,對人恭敬,了知無我旨趣,於外不違世俗之禮,常行於六度般羅蜜,此為功德。所以功德由自心中覺省而得,於一切行中,常見己過而改,此為自覺之功德。
念佛之人,亦要自己肯念,自覺精進才行。而真正之自覺,乃是覺悟真理,即令念佛,亦覺悟佛不必人念,乃眾生自我要念,源於無始無明,須常以佛德自我提醒,自我觀照,體悟念佛本意乃在自淨其意,因此改過遷善,行於十善法,杜絕十惡,重在自我修持,並不須執著有無極樂世界。如只求生極樂,不知自我修持者,是迷人凡夫,若知自淨其意者,是大智者。如疑問品--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 」
自我覺醒者,修行在於自見本心本性,不在於論辯,如本經所教授之五分法身香,乃要行者各自向內薰習,常以般若自觀此念,於前念、今念及後念,保持於覺醒狀態,即慧日常照,何有煩惱客塵耶?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 」
「於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
「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自覺者於自身行,常懺已過以求清淨,然壇經中言: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吾初讀此段,常有疑惑:前念與今念,都是過去式或者現在進行式,可以觀照而得,何以保證於後念亦得知?未來之事,無人能把握,因為無常也。然六祖卻說: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妒等罪,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欲達此者有二,一者持之以恆;二者常行般若行。然要達於此,必先有自覺之心,佛者覺也,乃因佛有高度之警覺性,故於二六時中悉清淨。
自悟自度之自覺教育,乃是要學人能自我觀照,親身實際體驗,方能自性自悟。自覺是眾生最珍貴的般若,由於自覺,什麼都不必多談,有了自覺,任何罪惡過錯,都可以懺除,自覺是眾生生命的瑰寶,更是修行之鑰,唯有不斷的自覺,吾人得以不斷提昇與蛻變。是以本經注重自覺自悟自度。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
於此看來,功德者,即是改過自省也。於自省之時,見諸法實性妙用,是為功德。求功德者,於自心中內心謙卑,對人恭敬,了知無我旨趣,於外不違世俗之禮,常行於六度般羅蜜,此為功德。所以功德由自心中覺省而得,於一切行中,常見己過而改,此為自覺之功德。
念佛之人,亦要自己肯念,自覺精進才行。而真正之自覺,乃是覺悟真理,即令念佛,亦覺悟佛不必人念,乃眾生自我要念,源於無始無明,須常以佛德自我提醒,自我觀照,體悟念佛本意乃在自淨其意,因此改過遷善,行於十善法,杜絕十惡,重在自我修持,並不須執著有無極樂世界。如只求生極樂,不知自我修持者,是迷人凡夫,若知自淨其意者,是大智者。如疑問品--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 」
自我覺醒者,修行在於自見本心本性,不在於論辯,如本經所教授之五分法身香,乃要行者各自向內薰習,常以般若自觀此念,於前念、今念及後念,保持於覺醒狀態,即慧日常照,何有煩惱客塵耶?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 」
「於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
「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自覺者於自身行,常懺已過以求清淨,然壇經中言: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吾初讀此段,常有疑惑:前念與今念,都是過去式或者現在進行式,可以觀照而得,何以保證於後念亦得知?未來之事,無人能把握,因為無常也。然六祖卻說: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妒等罪,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欲達此者有二,一者持之以恆;二者常行般若行。然要達於此,必先有自覺之心,佛者覺也,乃因佛有高度之警覺性,故於二六時中悉清淨。
自悟自度之自覺教育,乃是要學人能自我觀照,親身實際體驗,方能自性自悟。自覺是眾生最珍貴的般若,由於自覺,什麼都不必多談,有了自覺,任何罪惡過錯,都可以懺除,自覺是眾生生命的瑰寶,更是修行之鑰,唯有不斷的自覺,吾人得以不斷提昇與蛻變。是以本經注重自覺自悟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