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2 20:14:22ㄚ子

般若(二)

六祖所說的般若,引壇經幾處再說明:
般若品—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夫,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
由上幾段原文推敲,壇經之般若,著重於內心的意志活動,並且觀照之功夫要綿綿密密,無有間斷,於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絕,常行智慧。此種必須念念分明與般若相應即是。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又說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或說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此皆說明般若為內照自觀之功能,也即是眾生皆有之自覺本性。如於觀照般若上用功,則身體所行亦不出般若,故以此般若為基石,是六祖之教示也。
般若之用,是破除煩惱,以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變三毒為戒定慧。六祖之根,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即能變三毒之貪瞋癡為戒定慧。依據星雲大師曾於講經說開示道:心地平直即少欲知足,少欲則不貪取;心地無亂此心不為外境所動,於順違境不起,意不動怒,自然無瞋;內心念念般若即無癡。所以般若之生活,乃無貪瞋癡之心。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
何謂般若?壇經言: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
「......善知識!一切般若,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
般若者從自性中出,為本體之無相映照世間種種虛妄之相,因應於八萬四千虛妄,所生出的八萬四千法門,此種般若不為假相妄塵所動,能觀一切無實體,空相亦是無相,不假思索真體實現,當下即是。行者當要重視觀照般若,念念不離自性,方能契悟真理,見到含藏萬法的無相般若。此般若者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此乃得般若之後,心體無滯,能通於現在未來,眾生無始劫以來,輪為各類眾生,凡有生命必有學習,各道眾生不同的方便智慧,一但直悟自心,頓超佛地,所有一切都一時展現,即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發現再多的方便,其本然皆不離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佛教真理,然於般若展現之時,即能靈活運用。想要什麼,就能運用什麼。是為無罣礙,無罣礙故,一切隨心應變。
般若本為六度之母,六度與般若相應,則是開大智慧,有大功用。般若不是口說的,而是往內心自省的,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實際觀察中產生的,是生命智慧的結晶當用之時,一切遍通,心體無滯。此乃是遍修一切種智,方能隨時隨地,自在如如。
壇經般若品,強調念念不離般若,常自用心,當下般若即從自性顯現,此並非以文字或說明可得,為絕諸言句概說,直見真心真性,才是究竟。六祖強調門人莫錯用功,時時刻刻心念明明白白,見己之心,如鏡照境,當體即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