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12:47:51fengfengfeng1111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

《本草綱目》記載:扁鵲三豆飲由綠豆、赤小豆、黑豆、甘草節組成,治瘡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 。故歷代醫家多將此方用治痘疹、瘡毒之症。

根據多年實踐驗證,本方藥性平和,味甘而淡,不傷胃氣,而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養肝潤肺,滋燥生津諸作用。具有滋養之功,但滋而無滯,雖清熱解毒,但清而不伐。全方清中寓補,補中寓清。若能靈活加減,除瘡毒、痘疹之外,還可用於因風、熱、燥、火等陽邪為患,導致傷津耗液之燥熱等證;更適用於臟腑機能失調如內臟津虧,或臟腑燥熱傷陰之證,如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肺虛燥熱,肺胃鬱熱,肝虛不眠等方面。經多年廣泛運用於臨床,靈活加減,療效頗佳。

一、基礎方及各豆功能

(一)基礎方及加減藥味基礎方:黑豆,綠豆,紅飯豆。

替換用藥方:淡豆豉,扁豆。加減法:疏風解表加:桑葉、薄荷;清熱解毒加:銀花、連翹;瀉火解毒加:黃芩、梔子、生石膏;破滯去瘀加:枳實、焦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貝母、枳殼;宣透痘疹加;蟲蛻、芫荽、香菌腳;祛風止癢加:殭蠶、蟬蛻、刺吉力;清熱消腫加:元參、夏枯草;清心除煩加:竹茹、燈心、梔子;養陰潤燥加:麥冬、沙參、果杞、五味子;養肝潤燥加:烏梅、冰糖;補益脾肺加:山藥、蓮子、苡仁;補脾養陰加:太子參、烏梅、山藥。

上列各組藥物,視病情需要可選擇一、二組加入。

(二)各豆的功能

黑豆:性味甘平,入肝、腎二經。功能活血,利水,祛風,解毒。本品尚有潤腎燥而止盜汗,補腎虛而止遺尿。

綠豆: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經。功能清熱解毒,消暑,利水。《藥性三字經》謂本品“通行十二經”,“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

紅飯豆:又名赤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腸二經。功能利水除濕,止癢,和血排膿,消腫解毒。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說。

淡豆豉:由黑豆經加工發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肺、胃二經,有解毒除煩之功,但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性味各異。用青蒿、桑葉同製者,則藥性偏寒,用麻黃、蘇葉等同製者,則藥性偏溫。

扁豆:性味甘,微溫。入肺、脾二經,健脾養胃,消暑除濕,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為緩和滋養之品。

二、臨床應用

(一)用於麻疹

1.麻疹初期,證偏陽熱者,用淡豆豉、黑豆、綠豆,加桑葉、薄荷、蟲蛻、香菌腳。若服後疹出順暢,發熱漸退,改用紅飯豆、黑豆、綠豆加烏梅、冰糖,養肝潤燥生滓,以資調整。

2.麻疹後期,熱退、疹消,如出現視物不明,皮膚搔癢者,若屬熱傷肺陰,肺陰受損,宜清肺熱、補肝陰為主,用黑豆、綠豆、扁豆、蟲蛻、關吉力、赤芍、果杞治之。癢止後,仍用三豆加石決明、廣木賊、關吉力、密蒙花、雞肝.滋肝明目,以恢復視力。

3.麻疹靨後,若肝肺餘熱不盡,症見低熱持續,微咳不止,治宜養陰潤燥兼清肺經餘熱,用三豆湯合二仙湯(黑豆、綠豆、紅飯豆、黃芩、杭芍)治之。如服後熱退咳止.繼用三豆湯加烏梅、冰糖,酸甘化陰調治為宜。

麻疹後期,變證頗多,如屬有餘之證,或餘邪未盡,或肝肺津枯,均可採用三豆湯加減治之。


(二)用於風熱和火毒

1.表邪外束,肺胃鬱熱,發熱,咳嗽,頭身疼痛,舌紅,苔薄黃或薄白少津,脈浮數,證屬風熱襲肺,肺氣不降,(如支週感染等)治宜疏散風熱,降逆止咳。方用枳實三豆銀翹散(枳實、黑豆、綠豆、淡豆豉、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桑葉、貝母、葦根)。

2.外受表邪,肺胃鬱熱,咽痛較劇(如急性扁桃腺炎等),用上方枳實三豆銀翹散加桔梗、甘草。

3.大頭瘟,風溫犯肺,三陽經鬱熱,致顏面漫腫發紅,頭痛寒熱,脈數,舌紅。治宜清熱瀉火,疏風解毒。用三豆湯加味(黑豆、綠豆、紅飯豆、淡豆豉、生石膏、桑葉、銀花、連翹、紫草、焦楂、殭蠶、蟲蛻、淡竹葉)。

4.痄腮,一般由風溫病毒所致者,症見發熱,一側或兩側腮腺腫脹疼痛,拒按,舌紅,脈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三豆飲加味(黑豆、綠豆、淡豆豉、銀花、荊芥、連翹、夏枯花、殭蠶、板蘭根)。

5.風熱所致其他疾患,如蕁麻疹、急性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紫斑、天泡瘡、漆瘡、急性蜂窩組織炎等,各病表現雖然不同,但病因均多為風熱,火毒陽邪外侵,肺胃鬱熱,病位反映均在皮膚、肌肉。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故均可用枳實三豆銀翹散加減治之。

(三)用於其他方面

1.小兒高熱驚風,症由高​​熱傷津,肝失濡養,熱極生風所致者,用黑豆、綠豆、淡豆豉加鉤藤、殭蠶、蟲蛻、竹茹。

2.酒糟鼻初起,多因肺胃鬱熱所致,可用枳實三豆銀翹散治之。

3.婦女更年期綜合徵,虛煩,自汗,低熱,血壓波動,脈弦或沉弦,證屬肝腎陰虛,津液不足者,可用黑豆、綠豆、淡豆豉加山萸肉、果杞、五味子、烏梅、桔絡、竹茹、冰糖。

如屬膽熱痰滯,煩躁,失眠者,可用梔豉溫膽湯加黑豆、綠豆、桔絡、菖蒲、遠志。如屬肝陰虛較重者,用三豆湯與生脈散合方服用(黑豆、綠豆、紅飯豆、太子參、麥冬、淮棗皮、烏梅、冰糖)。

4.小兒遺尿,屬肝旺脾虛者,用黑豆、綠豆、扁豆、淮山藥、蓮子、烏梅、冰糖。

5.小兒腹瀉後,脾弱肝旺,飲食不為肌膚,形體消瘦,性怪喜哭,證屬肝脾失調,治宜調和肝脾,用黑豆、綠豆、扁豆、桑葉、烏梅、冰糖、竹茹、燈心治之。

6.多發性癤瘡,屬風火濕熱者,治宜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用黑豆、綠豆、紅飯豆、桑葉、荊芥、銀花、連翹、殭蠶、牛蒡子、蟬蛻、甘草。

7.預防流感,可用黑豆、綠豆、淡豆豉、桑葉、烏梅、銀花、連翹、冰糖。

8.預防麻疹,可用黑豆、綠豆、紅飯豆、紫草、銀花、甘草。

9.食物過敏,周身發癢,奇癢難耐者,用枳實三豆銀翹散治之。

10.藥物過敏,或藥物中毒,用黑豆、綠豆、紅飯豆、防風、甘草治之。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範圍甚廣。總之,大凡急性、熱性,津液虧損等疾患。均可在三豆湯的基礎上加減使用。

三、病案舉例

例一:張姓小兒,年二歲。

發熱持續七日,心煩悶,唇焦燥,咳嗽流涕,小便短赤。舌紅,脈數。耳前後疹出隱約。脈症合參,顯係風溫束肺,陰液受損.致疹不外達。治以清熱透疹佐宣肺養液。用三豆飲加味。處方:

黑豆10克綠豆15克淡豆豉10克桑葉10克薄荷5克
香菌腳3克(公雞冠血數滴為引)

上方服二劑,疹自胸背漸出達於手足,熱亦減退,胸悶心煩消失。凡治療者須知,胸悶一分不減,痧出一分未透,此.臨證至關重要者。

二診:疹出順暢,但患幾夜間少寐,易驚,思水較多。此系疹出傷津,津虛不眠。用三豆飲加減。處方;淡豆豉10克黑豆15克綠豆15克桑葉10克烏梅15克竹茹6克(加冰糖少許為引)服一劑,能安靜入睡,此時疹子漸靨。


三診:將原方淡豆豉易扁豆,增強健脾養肝和肺調治而愈。

例二:王姓男孩,年七歲。

麻疹靨後,兩眼視物逐漸不明,且兼周身皮膚發癢,舌質紅,微有薄白苔,脈弦兼細。尿短少,胃納不佳。形體消瘦,急躁不安。此為疹出熱邪傷陰,肝肺陰液耗損,治以潤肺養肝,滋津复液。用三豆湯加味。處方:
紅飯豆10克黑豆15克
綠豆15克蟬花15克赤芍10克
果杞15克烏悔15克(冰糖少量為引)

二診:上方服三劑後,皮膚發癢已止,原方紅飯豆易扁亙加石決明、廣木賊、雞肝一個。三診:上方服十二劑,視力逐漸恢復。

例三:李姓男孩,年四歲。

麻疹已靨。但發熱持續(體溫攝氏38度左右)不退,且咳嗽,自汗,喘促。脈弦數,舌紅苔黃膩質乾。診為疹毒未盡,复受熱邪,鬱遏肺經。治以清熱解毒平喘,方用三豆湯合二仙湯。處方:淡豆豉10克黑豆15克綠豆15克桑葉10克黃芩6克杭芍15克二診:上方服二劑,熱退喘咳止。仍用三豆湯,淡豆豉易紅飯豆,減黃芩、杭芍,加烏梅15克,用冰糖少許為引,調理而愈。


例四:楊××,女,二十一歲。

發熱三日,頭脹痛,繼之頭面漫腫,顏面灼熱疼痛。舌紅少津,苔薄白粉刺,脈數。口臭,便秘。西醫診為顏面丹毒,轉中醫診治。證系風溫犯肺.三陽經鬱熱,肺胃氣機阻滯,表裡俱熱。治以清熱解毒,宜疏通氣機為主。方用三豆合升降散。處方:
紅飯豆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克殭蠶15克蟬蛻10克
薑黃10克大黃6克桑葉10克紫草6克

二診:上方服二劑,便通,頭面腫勢漸消,熱減退。方用三豆湯加味。處方:
紅飯豆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克紫草6克焦楂30克
生石膏3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殭蠶10克

三診:上方服二劑,顏面腫勢全消,且脫皮屑。此時出現虛煩不眠,苔粉刺已退,轉現舌紅少津。用三豆湯合溫膽湯加山萸肉15克、烏梅15克、桑葉15克,調治而愈。

例五:張××,男,四十一歲。

發熱39度,已三日,左下肢膝關節以下紅腫灼熱疼痛,逐漸向下蔓延至足背,行走不便。西醫診斷為急性蜂窩組織炎,轉服中藥治療。察舌紅,答黃厚膩,脈弦數。全身酸困,尿短赤。診為風濕外束,肺胃濕熱。治以清熱、解毒、化濕為主。方用三豆湯加味。處方:
淡豆豉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
生石膏30克枳實10克焦楂30克殭蠶10克紫草10克
桑葉15克白茅根10克

二診:上方服三劑,熱退,下肢紅腫灼熱疼痛大減.且能行走。繼以三豆湯加驅風除濕劑。處方:紅飯豆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剋土茯苓15克苡仁30克蟬蛻10克獨活6克赤芍15克枳殼10克牛膝10克荊芥6克連翹15克川芎6克柴胡6克三診:上方服二劑,下肢紅腫疼痛全止,病已減去七八。脈由弦數轉緩。繼用三仁湯合三豆湯祛濕解毒,調治而愈:



例六:方××,女,四十八歲。

經期前後,皮膚發癢,虛煩不眠,潮熱,心煩,手足熱感較重。此證已持續三年,近半年來,發作更甚。脈細數,舌紅少津。診為肝陰虛損,肺燥生風.治以三豆湯加滋肝潤燥之品。處方:
淡豆豉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克果杞15克棗皮15克
烏梅30克竹茹6克(冰糖少許為引)

三診:上方服後,潮熱及手足心灼熱已止。囑仍用原方,每週服二至三劑,繼續調治以鞏固療效。

例七:李××,女,四十一歲。潮熱,失眠,動則自汗,手足心灼熱,已一年餘。西醫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遂轉服中藥。察其脈細數,舌潤無苔。診為心陰虛損,肝陰不足。用三豆湯合生脈散加味。處方:

扁豆15克黑豆20克綠豆30克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棗皮15克桔絡6克烏梅15克(冰糖少許為引)二診:上方服十餘劑後,汗止,潮熱退,且能安睡。囑患者可以守方間斷服用,以鞏固療效。

結語

從三豆湯及其加減方在臨床上的使用情況看,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抗病毒。如用治麻疹、腮腺炎等。2.抗細菌。如治療支週感染、麻疹合併肺炎、扁桃腺炎、蜂窩組織炎等。3.增強機體免疫機制。如用於預防麻疹、預防流感等。4.解毒。如用於藥物、食物中毒等。5.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如用於婦女更年期症候群等。




綜上所述,病雖不同,但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三豆湯及其加減方所治各症,都是由於陽邪傷津,導致機體津液耗損而出現之熱症、燥證,臨床表現雖各有不同,但燥熱傷津是其共同的病理變化,這是製方的理論根據,亦即中醫辨證施治的一條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