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8 18:10:59鯊魚
在歷史的傷痕中思考《南京!南京!》
導演:陸川
編劇:陸川
年代:2008
戰爭的可怕除了戰場上殘酷的模樣外,就是戰後對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無情戰火的底下沒有《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中的英雄主義,沒有《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中過度美化的戰爭場面。應該從細膩的人性做為出發探討人性脆弱的陰霾面與對戰爭的矛盾與掙扎,並對整個戰爭、時代與歷史的傷痕做出批判或省思,在影史上的反戰電影如:《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與《灰燼與鑽石》(Popiol I Diament,1958)便是箇中經典。
《南京!南京!》首先以中國士兵的視角來帶出南京的屠殺慘劇,在此部份較類似宏觀的歷史紀錄,以浩大的場面捕捉戰時的慘烈與悲壯的一面,接著經由幾個角色漸漸帶出細膩的人性描繪,中國的女教師、德國納粹的中國秘書與日本兵,序幕的場面雖然磅礡浩大,震懾人心,但其感動力卻不如後續導演細細描繪角色心理轉變來得更為動人。
日本兵角川他對這場戰爭可說是抱持著疑惑的態度,在他身上我們找不到勝利的喜悅與驕傲,相反他有著反而是不斷累積的困惑,只因為他的軍人的身份所以必須參與這場戰役,這種身不由己的無奈便造就他對這一切的感嘆,說穿了他雖是勝利的一方,但也只是日本軍國主義下被驅策的一枚棋子罷了。所以陸川對這角色的著墨便打破黑白對立的僵化思考,好萊塢長期營造的螢幕形象,好人永遠光輝耀眼、英雄威武;壞人便是窮凶惡極、獐頭鼠目。另外我們更可看到角川與一位日本慰安婦百合子之間的情感關係,一場戲描寫著角川帶著糧食來找她,面有病容的百合子對他這份心意與看到家鄉的甜食,有著說不出的感動。導演用這簡單的一場戲,就詮釋出角川(日本兵)也不是冷酷無情的殺人機器,(當然當時日本兵對中國人民有的諸多暴行也不容忽視,在此不在討論範圍中)他也有一份真執的情感,與離鄉背景的鄉愁,雖然一個是軍人一個是慰安婦,其實他們也都是一樣的人-軍國主義下的犧牲者。所以片末當姜老師被日本兵捉去當慰安婦時,角川隨即將她射殺,同樣是殺人,片中從頭到尾到不乏交戰時的殺人行為,但角川這一槍卻展現出人道的一槍,免去了姜老師往後諸多的折磨。
德國納粹拉貝先生(John Rabe)的祕書,便體現出戰爭底下人性脆弱的一面,他原本有著拉貝先生做為靠山,但德國政府因怕破壞德日間的友好關係,便召回在中國一直幫忙難民的拉貝,這使他不得不使出與官方交際的那套本領,與日人打交道,口口聲聲稱他們為朋友,最後甚至出賣了在難民營中躲藏的中國軍人,這就可看到在面對恐懼與生活在死亡威脅之下人性的脆弱,對此我們可以有社會道德的質疑,但卻更應該體會到人性的卑微面,在此如果還在一味的強調國族情操不免會顯得制式化與意識型態的煽情與造作。只是片末當這祕書有機會與妻子隨著拉貝逃往德國時,他卻甘願放棄機會給另一個人,這不免就顯得有些政治正確,缺乏說服力。
《南京!南京!》最令人動容的在於加入了日本兵角川的觀點,來看待南京屠殺在歷史上的意義,也為影片拉開了更為豐富的層次性,與增加了好萊塢通常在大場面之後所缺乏的細膩人性的描繪。2007年的金馬影展中《被遺忘的1937》(Nanking,2007)由美國導演所拍攝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另外荷蘭導演約里斯.伊文斯(Joris Ivens)所攝製的《四萬萬人民》(The 400 Million,1939)、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中的第六段《中國之戰》,都紀錄當時著中日戰爭的景況。
編劇:陸川
年代:2008
戰爭的可怕除了戰場上殘酷的模樣外,就是戰後對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無情戰火的底下沒有《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中的英雄主義,沒有《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中過度美化的戰爭場面。應該從細膩的人性做為出發探討人性脆弱的陰霾面與對戰爭的矛盾與掙扎,並對整個戰爭、時代與歷史的傷痕做出批判或省思,在影史上的反戰電影如:《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與《灰燼與鑽石》(Popiol I Diament,1958)便是箇中經典。
《南京!南京!》首先以中國士兵的視角來帶出南京的屠殺慘劇,在此部份較類似宏觀的歷史紀錄,以浩大的場面捕捉戰時的慘烈與悲壯的一面,接著經由幾個角色漸漸帶出細膩的人性描繪,中國的女教師、德國納粹的中國秘書與日本兵,序幕的場面雖然磅礡浩大,震懾人心,但其感動力卻不如後續導演細細描繪角色心理轉變來得更為動人。
日本兵角川他對這場戰爭可說是抱持著疑惑的態度,在他身上我們找不到勝利的喜悅與驕傲,相反他有著反而是不斷累積的困惑,只因為他的軍人的身份所以必須參與這場戰役,這種身不由己的無奈便造就他對這一切的感嘆,說穿了他雖是勝利的一方,但也只是日本軍國主義下被驅策的一枚棋子罷了。所以陸川對這角色的著墨便打破黑白對立的僵化思考,好萊塢長期營造的螢幕形象,好人永遠光輝耀眼、英雄威武;壞人便是窮凶惡極、獐頭鼠目。另外我們更可看到角川與一位日本慰安婦百合子之間的情感關係,一場戲描寫著角川帶著糧食來找她,面有病容的百合子對他這份心意與看到家鄉的甜食,有著說不出的感動。導演用這簡單的一場戲,就詮釋出角川(日本兵)也不是冷酷無情的殺人機器,(當然當時日本兵對中國人民有的諸多暴行也不容忽視,在此不在討論範圍中)他也有一份真執的情感,與離鄉背景的鄉愁,雖然一個是軍人一個是慰安婦,其實他們也都是一樣的人-軍國主義下的犧牲者。所以片末當姜老師被日本兵捉去當慰安婦時,角川隨即將她射殺,同樣是殺人,片中從頭到尾到不乏交戰時的殺人行為,但角川這一槍卻展現出人道的一槍,免去了姜老師往後諸多的折磨。
德國納粹拉貝先生(John Rabe)的祕書,便體現出戰爭底下人性脆弱的一面,他原本有著拉貝先生做為靠山,但德國政府因怕破壞德日間的友好關係,便召回在中國一直幫忙難民的拉貝,這使他不得不使出與官方交際的那套本領,與日人打交道,口口聲聲稱他們為朋友,最後甚至出賣了在難民營中躲藏的中國軍人,這就可看到在面對恐懼與生活在死亡威脅之下人性的脆弱,對此我們可以有社會道德的質疑,但卻更應該體會到人性的卑微面,在此如果還在一味的強調國族情操不免會顯得制式化與意識型態的煽情與造作。只是片末當這祕書有機會與妻子隨著拉貝逃往德國時,他卻甘願放棄機會給另一個人,這不免就顯得有些政治正確,缺乏說服力。
《南京!南京!》最令人動容的在於加入了日本兵角川的觀點,來看待南京屠殺在歷史上的意義,也為影片拉開了更為豐富的層次性,與增加了好萊塢通常在大場面之後所缺乏的細膩人性的描繪。2007年的金馬影展中《被遺忘的1937》(Nanking,2007)由美國導演所拍攝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另外荷蘭導演約里斯.伊文斯(Joris Ivens)所攝製的《四萬萬人民》(The 400 Million,1939)、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中的第六段《中國之戰》,都紀錄當時著中日戰爭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