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9 00:52:37鯊魚

德勒斯登愛在戰火時(Dresden)

導演:Roland Suso Richter
編劇:Stefan Kolditz
年代:2006

這是一部以通俗劇原素所詮釋的戰爭作品,由德國電視台出資製作的電視電影作品。此片特別的是,過往許多在講述二戰或納粹的反戰影片,幾乎都是曾受過納粹荼毒的導演或經歷過戰爭的創作者,如: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地下水道》(Kanal,1957)的編劇為斯達文斯基(Jerzy Stefan Stawinski),而導演華依達(Andrzej Wajda)本身也曾參與戰爭,而身為猶太人後裔的好萊塢導演史帝分史匹伯(Steven Spielberg)所拍攝了《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雖然拍攝得差強人意)也是一例。或在記錄片的範疇中許多也都是描繪那在希特勒(Adolf Hitler)野心下所犧牲的國家與人民,如:卡普拉的《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1943-1945)系列、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1955)等等。卻鮮少有德國人導演親自來回顧這一段歷史傷痛,雖然此片是以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Dresden)為主,深刻詮釋出德國人民受英軍空襲的悲慘景況,由德國導演的不同視角的切入來觀看二戰與納粹,並對戰爭、納粹與掌權者也同樣做出了高度的批判。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45年,二戰已接近尾聲,這也意味著德國已是強弩之末,其實在德國先是攻佔不下英國,其後又無法拿下俄國後,便約略可見其疲態的顯露。女主角安娜(Anna)的家庭是個中上階層的醫生世家,訂婚的對象亞歷山大(Alexander)也是個醫生,但她卻在無意中愛上來自英國的戰機駕駛羅伯特(Robert),這倆人的關係便容易使人連想到亞倫.雷奈的名作《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1959),一位法國護士愛上德國士兵的回憶片段。安娜經由羅伯特發現父親與未婚夫為了退路而囤積了大量嗎啡,將其賣給納粹以取得護照與美金,使他們能逃亡到瑞士。對此,影片在開頭便給予批判,揭露出這場黑心的交易,諷刺的是他們都還都是醫生。不過在對此行為批判後,導演也讓我們看到他們這黑心交易行為背後的無奈,安娜的父親只是為了一家人的安全著想,而亞歷山大也並非全然的負面角色,其後也可看到他替婦人接生,與幫助傷患的一面,以此來豐富了角色與大時代環境下的複雜關係,在這動盪的時期間,試問那群可動用關係以求自利自保的上層階級者,還會擁抱社會道德嗎?(甚至在平時他們也重視社會道德嗎?)人性的陰霾面往往在此時都一一被逼迫顯露出來,正人君子變成強盜也不足為奇,只能說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

這種階級性的建構,也以另一條支線的對比而有所體現,影片描繪了兩戶低下層的猶太人,對比了醫生家族的交易關係,與他們絕望無奈的一面,他們甚至連房空洞都不得進去。
在安娜、羅伯特與亞歷山大,的三角關係處理,也可反映出導演對戰爭的觀點,羅伯特與亞歷山大從原初的對立,到因為戰火的蔓延他們不得不相互扶持,這就說明了其實所謂的戰爭,或說此場戰爭,往往只是滿足掌權者的野心,但犧牲的卻是底層的人民,正如莫泊桑如是說:「要打仗的只是那群大人物」。什麼種族或民族身份等等的對立,往往也只是統治者的政治煽動罷了。

片中最吸引我與動容的地方,在於安娜、羅伯特與亞歷山大,為了逃難在地下防空洞到處找尋出路,在防空洞中捕捉了有已被一氧化碳悶死的人們,與苟延殘喘的一群面臨死亡折磨而祈禱人們,然後是安娜他們被困在地下防空洞的模樣,這景象便使我聯想到《地下水道》中那群被納粹困在水道中的波蘭地下軍,最後只留下死亡、瘋狂與絕望。由此的描繪便詮釋出一個核心重點-戰爭真實的模樣。不論那個國家,戰火的面貌都不會有所改變,當納粹入侵英國時,他們紛紛躲入防空洞中,現在換德國人民爭先恐後躲到防空洞中。

這也是前文所述,透過這德國導演的觀點來看德國的二戰情況,其實與其他導演所詮釋的戰爭又有何分別呢?他們都共同對納粹做出譴責,並關照戰火下犧牲的人民。

此片雖然是電視電影中的一段,但已有某程度的完整性,並對歷史與戰爭的有所省思,也探討到人性的複雜面向,儘管帶有通俗劇的煽情戲碼,卻仍是部值得欣賞的反戰作品。

鯊魚 2009-02-04 11:32:36

華依達我非常喜歡他
雖然KATYN並不如過去像大理石人或波蘭三部曲這樣好

但也是部不錯 值得推薦的好作品

新年順利囉

阿神 2009-01-25 21:58:45

最近看了 華依達的愛在波蘭戰火(KATYN)
採非線性剪接 看的時候會時空錯亂 不過在
片尾 電影累積的情緒 真得會讓人窒息
就像世界沒有半點光彩 灰暗 然後 難過

PS: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