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9 18:45:50鯊魚

失翼的靈雀(Larks on a string)

原文:Skrivánci na niti
導演:伊利・曼佐(Jiri Menzel)
編劇:伊利・曼佐
原著: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年代:1967

影片改編自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小說「售屋廣告:我不願居住的房子」,以寫實主義的筆觸描繪當時共黨統治下的社會。

1948年開始工人取得社會領導政權,早先的資本主義份子淪為勞工階級,而工人階級躍升為壓迫者,此片便是強化兩者間的關係並予以諷刺。馬克思(Marx)最初的觀點是擁抱高度的人道主義(Humanism)為工人革命的出發點,希冀推翻資本家剝削的壓榨,但最後卻淪為彼此間的權力鬥爭,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時的景況,左派當道對右派進行批鬥又何嘗不是變向的極權統治,與右派的法西斯(Fascio)和納粹(Nazi Party);毛澤東和希特勒(Hitler)又有何分別?這現象在片中也呈現出來,女老師帶一群學生來向廢鐵場的工人致意,當她談及勞工規範尚不完善時,一位工人提出反對,並說先前因為有勞工反對政府增產而失蹤,意指對勞工的規範已到無人道的地步,隨後者反對的工人接著也失蹤,這類似白色恐怖的社會氛圍與麥卡錫(McCarthy)相去何遠呢?

表面上導演是對左派份子的批判,他們獲得政權後馬上變成獨裁手段並施行白色恐怖,只要反對政府理念的人都突然消失,但由另一面來看,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的統治,一旦位居掌權之位成為既得利益者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維護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導演對這社會景況的壓制在影片一開始便有三點諷刺。
首先在開始的人物介紹時可以看到,過往的資本主義者(哲學教授、發明家、樂手…等人)現在穿著骯髒的工作服,灰頭土臉的在廢鐵場勞改,而真正的工人卻穿著光鮮亮麗西裝筆挺的模樣。

其次,是政宣短片的拍攝來到廢鐵場,訴求的內容是對未來生產力的五年計劃,並對資本主義予以抨擊,所有的佈景都是虛假的道具,人物都是設計後的念白,這假造的一面對應著另一邊的真實,即工頭前來詢問為什麼沒有人在工作,此時我們才知道所有工人因為反對政府無理由的增產命令,正進行罷工抗議,兩者在同一鏡頭的捕捉下形成高度的衝突效果,政宣短片中的工作角色實質上都是資本社會的角色,如今演出無產階級者,宣而導的內容是呼籲更高的生產計劃,但現實上工人正進行罷工,馬上戳破社會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左派在過往皆是以罷工來抗爭資本家的壓迫,如今卻自己被反咬一口。

最後我們終於看到反對政府增產命令的,居然是真正的勞動者,他關閉自己的農場前來勞動,是所有「工人」真正的工人身份,但當他站在工人角度出發爭取權益時,卻被應該是同一陣線上的左派政府給「綁架」,無端消失。這三項荒謬的景況在同一場戲中完成,開門見山的對既得利益者提出批判與質疑。


另外,在歡迎共產黨高層來視查的一場戲,拍攝得宛如《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1936)一般,禮車兩旁一大群人民舉旗歡迎高官,而當他走到人群中聽到男主角提出為何工作的夥伴相繼失蹤,過往人人互助且敬重的生活到那去了?他卻充耳不聞,隨後當男主角回去找新婚妻子的途中也遭到官方的綁架。

而當左派掌權後,伊利・曼佐也揭示出勞工人民的生活也未遭到良好的改善,這透過男主角的母親再現出來,當男主角婚後興高采烈得來告訴工作中的母親,她只是無力的說著「好極了」然後繼續工作,晚上男主角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要與母親慶祝,但她卻在疲憊的意識中不小心打破盤子,之後在他講述晚餐菜色時卻打著瞌睡,最後終於支持不住走上床去睡覺,她對男主角表達的情感只是無力的說好極了和她今天過的愉快。這場戲的悲涼經由母親無力的喜悅展現出來,在資本社會中資本家壓榨工人來為自身獲得更高的利潤,也許在此並不存在著「剩餘價值」的問題,但對工人或低下層的剝削卻仍存在,只是服務的對象由資本家的利益轉到國家的利益罷了。

伊利・曼佐以慣有的幽默搭配上寫實的精神去探討左右派兩者間的問題,並以人道主義的觀點做整體詮釋,片末的最後一場戲,被抓的男主角到地下礦場中勞動,他的妻子在樓上工作的地方等待著他,最後他與其朋友談到真理存在的問題,他答道他的真理便在上面,意指他的太太,接著他們坐著電梯深入礦區,鏡頭以仰角捕捉入口處的光,象徵著社會的正義與真理終究存在,在那等著某日迎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