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便不曾离开
(1)
跟很多人一样,虽听闻周庄已过度发展,以致它可能失去原来的味道,但还是去了,基于一种对江南水乡的情意结。失望吗?也不。窄得只能容身一人的小巷子、临河的雕花窗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拱桥、河上载满游客的小舟,仍有吸引力。900多年历史的周庄,原本是静谧的,悠闲的。放在高度文明的今日,要如何抵挡游客们的入侵,和为了拓展旅游业而如火如荼的发展,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过 多的游人,追随着导游的小旗子和扩声器,把周庄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数百年来,周庄的人就是如此地生活着;直到开始有人发现“周庄——水乡之最”,人们 日常生活的街道、屋子、风俗习惯,竟变成让游人们啧啧称奇的事物。原本觉得留在这近乎太平凡的家乡没有就业机会,突然变得不平凡,让年轻人又回归了。
水乡还是水乡,默默流淌的小河,几百年来那雕花窗框和石板路,如今因一幅《故乡的记忆》,像幅卷轴山水画般有点急促地展开在人们眼前。不知周庄的人们如何看待这熟悉又过度开发的故乡?
那是2004年的周庄为我留下的淡淡迷思。
(2)
6年后的今日,决定要去乌镇,也许是心底下一种模糊的对江南水乡的眷恋吧?从网页上看到它幽静、落寞的照片,深被吸引。直觉认为,这也许是比许多被过度开发的水乡更有感觉的江南小镇。乌镇共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还有让它有理由显赫起来的梁昭明太子、谢灵运、沈约、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历史名人,这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
踏 入乌镇东栅,只看一眼,便无法自己。轻风吹来,秀气的柳树在河畔轻轻摇晃。在翠绿飘逸的柳树之间,是桃花、玉兰花,水墨画的意境直逼人来。蓬船一艘艘,停 在河边。游客比起周庄少了很多,做生意的店铺比较起来亦不算多,一些民宅还完整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周遭环境还算清洁。今年的气候特别冷,三月天还是 冷风吹。可在这旅客和当地人穿梭其中的小镇,冷风中,我还是难掩兴奋。踏在青石板路上,走向林家铺子,不由要想,茅盾先生小时去上学走过这里吧?
整 个乌镇,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特意,或是凑巧,商店里卖的是许多古早玩意、童年时吃过的零食,许多小饭店布置得犹如古装剧里的场景,古拙的木桌,长长 的横木椅,虽然墙上挂着现代化的电视播放着连续剧,但已足以让寻幽探密的游客兴奋。选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窗外就是河水,迷惑之间,以为自己走入时光隧道, 回到古代了。
东 栅尚有些许游客区的氛围,西栅才是让我们更加惊喜的地方。乘船进入西栅,觉得自己仿佛来到武侠小说的场景,在那柳树之间,令狐冲还是张无忌似乎随时会跳出 来跟我们打招呼。也许是宣传不及其它水乡,或是天气还寒冷?我们缓步走在几乎不见人影的小巷子,感受因无过多游人而保留较完善,也因雾多水多变得充满灵气 的乌镇。偶尔踱入一家小店,店主最多抬眼望望我们,然后继续手头上的活儿,或打毛衣,或看小电视机上播放的节目,甚至拿着吉他在自弹自唱。三两家小酒吧, 门口种些植物,养缸金鱼。喜欢的话,驻足看看,拍拍照,也没人打扰。
晚上一片宁静的西栅是很有江南风情的夜宿地。我们在当地的通安客栈留宿,夜间到镇上走走。游客稀少,青石板路,店外桥边灯笼盏盏,每走几十步便一座桥,古意幽然。水面有清晰的倒影,远处有人唱戏,歌声隐约传来,恍惚间,不知自己是否已穿越时光隧道?
早 上起个大早,打开窗口一看,河上弥漫雾气,水墨画般的乌镇,那流了有千年的潺潺河水贯穿全镇,两岸的民房鳞次栉比,古朴的窗,面水而开。一切都是静寂无 声,衣服、腊肉、腊鸭挂在窗前风干,是这些透露出些些生活气息。坐在船里,船在河面的水光倒影上,缓缓从一头到另一头。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桥,是水乡 古镇的骨架;柳,是飘逸的秀发;花,是秀美的容颜。租了只能容纳刚好我们6人的船,小船缓缓穿越、划过水面,河水犹如丝绸般顺滑。平静的河上,倒影更是让我着迷。乌镇的静和雅,就这样留在我们的心头。这一切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美。由于时间有限,近乎怔怔地离开乌镇。但正如乌镇宣传广告上说的: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