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一條」安全的路綁架了嗎(上)?/胡慕情
資訊來自http://pnn.pts.org.tw/main/?p=13080
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奪走多條人命、影響花蓮對外運輸,在輿論壓力下,公路總局與環保署確定加快蘇花公路改善方案環評審查;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固然是「基本人權」,但這條「安全的路」不必然「只是」公路,蘇花路不只肩負運輸責任,還有花東願景,倉促趕工,安全路恐將變成黃泉路。
花蓮、台東因地處邊陲、發展、對外交通不易,多年來政治頭人與居民都期盼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讓東部得以發展;其發展想像在社會對生活、休閒的看法轉變後,已不若西部是引進工業,而是觀光業。但政治人物不改「發展向財團靠攏」的模式,讓財團能圈地興建大型旅館,這股勢力成為「我要蘇花高」的強勢壓力,相對壓縮在地居民對外交通的想像與爭取空間。
●道路至上
蘇花高開發案自提出以來,因行經路段地質破碎、多湧水、需大規模挖山造成環境重大影響而引發環保團體反對;地球公民協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花蓮在地青年黃斐悅指出,歷經多年與贊成蘇花高的勢力衝突後,環團也意識到,道路開發不能只看環境,也應顧及居民生計與交通權益,贊成與反對兩方都必須妥協折衷方案,才能達到平衡永續。
經建會也在2008年重新思考蘇花高開發後對東部發展的衝擊,恐將複製西部開發模式,加上國工局的交通規劃違反經建會「鐵路為主、公路為輔」的上位計畫,終於在2008年由環署退回此案,希望交通部研擬不同道路替代方案並發展多元運具。
起初,公路總局原提出「蘇花替代道路」的構想,但被抨擊根本是「變相的蘇花高」,之後公路總局重新研擬,針對「蘇花這條路」提出五種路線(即蘇花改),並確定方案、送環評審查;只是鐵路與其他運輸方案改善進度仍遲滯不前,終於讓梅姬颱風造成花蓮對外運輸必須中斷一個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花改仍待評估
黃斐悅說明,「蘇花高」變成「蘇花改」,因開發的工程量體較小、對環境相對友善,環團與公路總局溝通狀況較良好,「但環團與公路總局對這條路的『公平正義』的認知還是不同。」
化做春泥更護花青年聯盟發起人蔡中岳指出,環團的「公平正義」指的不只是環境永續,更是安全問題。約莫2週前,環署審查蘇花改,環評委員要求公路總局補件再審,環委希望開發能降低工程對生態衝擊,但同時又質疑長隧道採單孔設計無法消化運量,應評估雙孔隧道的可行性。
但光開挖單孔隧道幾乎已是快速道路(蘇花高)等級,環團擔心,「在確認地質狀況前動工,蘇花改依然不會是安全的路」。
●學者:地質危脆
2008年8月21日,公路總局尚未提出蘇花改版本、僅有蘇花替的想法。台大地質系教授、台灣工程環境學會理事長陳宏宇邀請地質專家,就蘇花替代公路沿線地質構造延伸、湧水問題、地質組成材料、破碎帶、開發後造成的地下水源流失問題,舉行一場半公開的研討會;與會者也包括國工局代理局長曾大仁與中央地調所所長。
台北科技大學教授材料及資源工程系副教授羅偉直指,不少人認為蘇花高是快且安全的道路,雖有地質問題,但因雪隧通車,工程技術也可克服蘇花高問題。但羅偉認為,從地質來看,這個區段根本不適合挖隧道。
他以一張稍稍攤開、摺得很整齊的紙代表雪隧區地質;另外拿一張紙放手掌上,然後在空中用力一捏說明蘇花高或替隧道段的不連續、不完整地質狀態。「雪山隧道區的地質是規律褶皺,蘇花替路段區則是差異性很大的不規律的褶皺」。羅偉直問:「要興建蘇花替,『地質資料準備好了沒有?』」
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文山進一步補充,目前南澳到和平段的地質因中央山脈山高、導致調查困難度高,雖然蘇花公路延線地質資料多,但整體來說調查資料仍「非常不足」。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鎮臺則說:「地質圖的精確牽涉到對該地方的了解程度,也牽涉『地質風險』的問題。」由於此路段礦脈多、曾經過四次以上地質摺皺,整體地質狀況極度複雜,黃鎮臺認為這些因素都會增加開發的不確定性,建議隧道風險評估應與地質資料結合。
陳文山強調,國工局的調查資料多是北迴鐵路的資料,「若要把鐵路隧道工程時做的地質調查鑽探資料,反應到地表地質並做為蘇花高(替)工程使用,準確性是不夠的。 」
羅偉特別指出,南澳、和平段地質圖是由北迴鐵路的地底下地質斷面延伸所繪製,但此區岩層非常複雜,不是可以延伸的平面狀,「所以局部所看到的岩層絕不可以 延伸到其它區,這樣的資料要拿來做重新的工程設計也是不夠的。」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賈儀平更說:「此區斷層變化難以估計,縱使用超音波攝影出的圖都無法正 確研判地質岩性區。」
曾大仁也坦言,蘇花高(替)路廊大部分資料「確實來自北迴鐵路幾十公里隧道施工經驗」,地質資料也是「從北迴鐵路推演到蘇花高(替)」。但他強調,因為長隧道要做岩心地質調查確認有困難,才用推演的方式,「若要施工,會針對不均質地質及有風險性的地質進行調查。」
●N個不確定 環評怎麼審?
「這是人定勝天的概念!」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直指,災難發生後,媒體跟政府單位都說「蘇花改要加快」,但無論蘇花高或蘇花改,都有地質狀況差、對地質狀況的了解與掌握度相當有限、花東地震頻仍、氣候變遷帶來強降雨等四大危機。「這些原因,讓工程施工從『不能確定』,變成『完全無法確定』。」
廖本全指出:「安全回家的路是社會共識、不會有人反對,但我反而要問政府『如何確定蘇花改的隧道工程是安全的?』」他憂心地說,蘇花高雖不蓋,但政府仍把蘇花改當成「唯一一條安全的路」,但在四大危機的威脅下,若環評加快審查,希望這個月通過環評、年底動工,勢必無法完整掌握地質,「但環評就是把關環境永續跟安全,因為輿論加快環評審查,豈不是『政治凌駕專業』?」
行政院長吳敦義宣佈,年底蘇花改一定要動工,「這簡直是在N個不確定的狀況下,逼著環評要通過!」廖本全感嘆,小林村滅村、北二高走山,再再告訴台灣民眾「人定無法勝天」,安全回家可以有多種選擇,政府卻只想採取公路手段克服,「恐怕會製造未來更可怕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