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3 11:53:51漫遊者
移民東部?
中國時報又有島內移民的報導,印象中這幾個月常看到類似的報導,內容大致是都市人厭倦忙碌環境糟的都市生活而到東部或山區如清境農場、南庄等第買地蓋房子賣咖啡、做民宿過著悠哉怡然自得的生活…。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好山好水的東部生活,大概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住這裡並非事事美好,最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的缺乏。如果是住花蓮市台東市還好有慈濟、署立醫院、門諾醫院、基督教醫院、跟眾多小診所…,可是如果住在東海岸,連小小的牙痛都要開車1個小時到2小時到花蓮或台東。現在玉長公路通了,還可以到玉里去看病。但大醫院又不見得有良好醫療品質,前不久一個住長濱的朋友上吐下瀉,開車去半小時外的成功鎮署立醫院掛急診,朋友說當時有好幾個看起來很痛苦的病人,但醫生卻悠哉的跟護士打情罵俏、問痛到變臉的漁夫病人有關捕魚的各種問題,這醫生的醫術也讓朋友毫無改善,朋友隔天一天拉了十幾次才又到豐濱的署立醫院看病。
在花東,路很長、公車很少,不會開車是件麻煩的事。老實講這裡目前的醫療資源跟公共交通並不適合力衰多病的退休老人生活。我幾個所謂新移民的「老」朋友都只是暫時在這生活,等身體不行了就要回都市或去醫療方便的養老村生活。
東海岸的不便還包括公共設施的缺乏(圖書館老舊、沒有公園供休憩、離聚落遠的地方即使只有400公尺也沒有自來水、沒有電話、網路,要就自己花很多錢設置)、公部門官僚不便民(上班時間較短、服務態度普遍消極傲慢)、交通不便(縣府在2個小時外的車程、電力公司、水公司、中華電信、醫院診所只在大城鎮設立)、物價高(除了當地的雞、豬、魚、青菜,其他物價都要包括運輸交通費,不得不高)…。
老實講,有時我會覺得住這裡的人像次級公民。尤其每年修馬路時,沒有告示說修多久、路面被挖的凹凸不平、下雨時泥濘、偶爾有大洞(我有同事晚上開車掉到洞裡)、偶爾路被封掉只有等待數小時甚至整個晚上,我想這些事都不可能在都市發生吧!這裡的人普遍只是認命、不知道如何監督投訴公部門。
還有這裡的草長的好快,拔不完的草。這裡的水電師傅很忙,態度也很悠哉,修個東西可能要拖很久。戶外的蟑螂、老鼠、螞蟻、蜘蛛、壁虎、蛇、青蛙、毛毛蟲、蚊子很多很多。
東海岸的確好山好水好空氣,適合安貧樂道、懶散人種,如果是要求效率、怕蟑螂、老鼠、螞蟻、蜘蛛、壁虎、蛇、青蛙、毛毛蟲、蚊子的人最好還是度幾天假就回都市吧!
如果以為在這裡買地蓋房開咖啡館、民宿可以生活的人也想想現實是:這裡的建材成本因加上交通費的因素所以建材費比西部高;這裡的觀光人潮集中在寒暑假、週休跟連續假日,所以若沒特色可能假日滿滿的人、平日無人,民宿的客人人品不一,有些極nice,有些澳客氣死人,怕吵的主人可能遇到吵鬧的客人,颱風、突如其來的傳染病如sars、找旅館民宿自殺的客人、都可能讓民宿生意一落千丈,這些都是報章雜誌不會說的現實。
逐夢 , 踏實。
附:《中國時報96.7.11》追尋養老新故鄉 島內移民熱
【郭評儀、邵惠琴、魏裕鑫、楊樹煌、李坤建/連線報導】
你是否曾作過這樣的夢:退休以後在原野山林,一個遠離都市塵囂的地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家園?有愈來愈多人將這個夢想付諸行動,他們推動了島內退休移民潮。
打造香格里拉 退隱鄉野
目前還在高雄梓官國中擔任訓導主任的林明星、六十歲的蔡文鍊等人都是這一波島內退休移民潮的一員。
林明星已經計畫好四年後退休,要到台東養老。他在五年前東海岸土地飆漲前,在知名景點「水往上流」的上方買了三分地。
三年前開始,每到假日都和太太從高雄驅車到台東,做些整地和種植果樹的雜事,儘管只住在簡陋的貨櫃屋裡,每次都累得精疲力盡,但內心卻感到未曾有過的快樂與充實。林明星還特別在貨櫃屋外立了一個雲南東巴文寫的「五線香格里拉」招牌,十足顯現出他迫不及待趕快搬來新家的意願。
六十歲的蔡文鍊,退休前是台北市永吉國中訓導主任,原是中部人的他,年少時就跟隨父母遷居台北,但對台北的生活環境一直很不滿意。因此服務教職滿廿五年後就申請退休,展開全新的生活。
新故鄉選擇在宜蘭是因為太太林美雲是宜蘭人,蔡文鍊過去常陪她回娘家,對宜蘭清淨純樸的環境,印象特別深刻。早在退休前幾年,他就已在羅東購屋置產,退休後靠著的月退俸,在家裡種蔬果自娛,日子過得很閒適。
嚮往山居歲月 捨棄繁華
在南投仁愛鄉霧社往合歡山的台十四甲線道路旁,住了一位精通玉石與山坡地開發設計的陳添明,他原是一家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與中華民國玉石協會理事長。一趟清境之旅後,被當地景緻吸引,決定賣掉台北的房子,全家都移民到清境,還經營起民宿;他至今仍然深信,小孩在無壓力下就學,在親情陪伴中成長,「這種選擇是對的」。
清境農場青青草原附近,有座清新的「55階咖啡店」,主人是原在台北擔任旅行社副理的周月卿。她也是一趟清境農場之旅因緣,毅然捨棄都市的繁華生活,選擇在清新的山上工作居住。周月卿說,儘管收入差很多,但是在山上沒什麼花費,無形中存下來的錢反而更多。更難得的是可以獲得身心靈健康與平靜,又可廣交愛好大自然的朋友,這是都會區所無法得到的,她很滿足也無所求。
就因為希望找尋新故鄉的人愈來愈多,各地山林海濱的土地,在仲介及地主炒作下不斷飆高。
曾經在海巡署東部地區巡防局服務的鄭鎮國說,退休選擇到東海岸東河鄉都蘭村定居。
搶進不惜血本 炒熱行情
鄭鎮國說,他們家四面牆壁都是大片玻璃,把遠方綠島景緻和背後都蘭山,輕鬆地納入客廳裡,而且前有庭院、旁有菜圃,還養了十隻會幫忙除草,以及整天追著他玩的胖鵝。
由於這樣的生活聽起來相當愜意,東河鄉包括都蘭、興昌、隆昌一帶的土地買賣目前非常熱絡,仲介業者不諱言,這些熱門地段的土地兩年前一分約只要五十萬元,現在卻已經漲到六十五萬元,照樣有人要搶購。
鄭鎮國表示,很多西部買主只要聽到這一帶有土地要賣,根本還不知道確切的地點,就馬上砸現金簽約,先搶先贏,因為依山傍海的美麗地段,幾乎已經被新移民買光光。
在新竹專門仲介農地買賣的吳俊北也表示,高鐵通車後,吸引嚮往田園生活的都市人到新埔鎮、寶山鄉等地買農地蓋農舍。過去兩年來,當地農地至少上漲一成以上,後勢仍看好。吳俊北透露他在新埔鎮大魯閣紡織廠後方的七公頃農地,切割成廿餘塊土地,一塊售價約在四、五百萬元,推出沒多久也銷售一空。
老人圓夢,到農村!
【邱天助】
昨日,中國時報大幅報導愈來愈多人退休後遠離都市塵囂,選擇在鄉村、海岸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家園,推動了島內退休移民潮。這些實例證明老年是圓夢的時期,是一個充滿活力、創造的生命,不但破除老年生活依賴、失能、停滯、暗淡、無趣的迷思,也為台灣逐漸沒落的農村點燃一股新的希望。
在高齡化的社會趨勢下,今日老年已非昔日生活的樣貌,老年人的生命風格逐漸受到老年學者和傳播媒體的重視。一、二十年前的老人,由於經濟能力和教育文化的不足,大多無力規畫自己晚年的理想生活型態,只能「宿命論」的聽天、聽子女的安排,在人口統計學上成為依賴的一群。
如今的老年人,尤其戰後嬰兒潮世代,教育水準普遍提升,許多人參與過也享受過經濟繁榮的日子,有資本、有能力、有自信進行晚年生活的築夢計畫,尋覓自己內心的桃花源地。其中之一就是退休後或即將退休時,返鄉務農、回歸田園,享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意境。相對於美國老人往都會移動的生活方式,這種回歸田園的生命風格,對處於東方文化的老年人極具吸引力,並且蔚為時代風潮,也讓人對當代老年人的生活一新耳目。
從深層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就像「鮭魚洄游」一樣,人類也有尋找原鄉的本能需求,「來自鄉村、返歸鄉村」正是台灣老人的「原鄉召喚」。從生命背景分析,這一輩的老年人大多生於農村、長於農村,都市只是生活打拚的地方,是時間的過客,是旅居的場所。因此,年紀越大,原鄉的呼喚也就越強烈,「鄉愁」也越來越濃厚,除非沒有能力,否則許多人都會有歸返故鄉的期待。
以往的老年人期待是「落葉歸根」返回原居地,然而,經過現代化和都市化的改造與破壞,台灣各個鄉村角落都已面貌全非,原鄉不可多見,故鄉夢也越來越遠。於是,現代的老年人轉而打造自己夢中的故鄉,時興的是到鄉下買一塊地,開墾自己想像中的「庄腳所在」,滿足自己的鄉愁。
許多社會福利制度的想像,往往將老人和安養機構連結在一起,養老院似乎成為現代社會家庭倫理解組下,老人的唯一歸宿。然而,從台灣的研究顯示,安養機構實非老人的理想家園,許多老人家認為養老院只是個被迫寄居的場所,或是一種「長青俱樂部」罷了,無法做為落葉歸根的地方。那些安養機構往往不但無法消解內心的鄉愁,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構築老年的夢想,更怕的是有天變成老人「長壽的地獄」。
多年來,由於都市化人口外移的影響,造成台灣農村沒落、農業蕭條。為使農業復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九十五年起開始積極推動「漂鳥計畫」,希望透過年輕人下鄉耕種的新農業運動,能夠開展台灣農業的新生命。事實上,這種以年輕人為對象的下鄉─耕種─生產的經濟模式,反而不如老年人的返鄉─築屋─生活的文化模式。其間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依據經濟生產的利益邏輯,後者則是基於文化改造的生命思維。
如果要重建農村文化,形成活化農村的效果,老年的「原鄉召喚」正是動力的源泉。
如今,許多退休或屆期退休的人,在北部石碇、汐止的山上,在南部許多沒落的農村,或東海岸附近,尋找一些破舊不堪的老農舍,或荒廢的土地,以低廉的價格承租或買下,再興建成自己喜愛風格的家園,不但退休後可以擁有一處靜謐的桃花源,回應原鄉的呼喚,舒解內心的鄉愁,也可以藉此為農村的未來開拓一片生機。而這股「老年回鄉」,卻是有關單位長久以來應重視而未重視的力量。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好山好水的東部生活,大概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住這裡並非事事美好,最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的缺乏。如果是住花蓮市台東市還好有慈濟、署立醫院、門諾醫院、基督教醫院、跟眾多小診所…,可是如果住在東海岸,連小小的牙痛都要開車1個小時到2小時到花蓮或台東。現在玉長公路通了,還可以到玉里去看病。但大醫院又不見得有良好醫療品質,前不久一個住長濱的朋友上吐下瀉,開車去半小時外的成功鎮署立醫院掛急診,朋友說當時有好幾個看起來很痛苦的病人,但醫生卻悠哉的跟護士打情罵俏、問痛到變臉的漁夫病人有關捕魚的各種問題,這醫生的醫術也讓朋友毫無改善,朋友隔天一天拉了十幾次才又到豐濱的署立醫院看病。
在花東,路很長、公車很少,不會開車是件麻煩的事。老實講這裡目前的醫療資源跟公共交通並不適合力衰多病的退休老人生活。我幾個所謂新移民的「老」朋友都只是暫時在這生活,等身體不行了就要回都市或去醫療方便的養老村生活。
東海岸的不便還包括公共設施的缺乏(圖書館老舊、沒有公園供休憩、離聚落遠的地方即使只有400公尺也沒有自來水、沒有電話、網路,要就自己花很多錢設置)、公部門官僚不便民(上班時間較短、服務態度普遍消極傲慢)、交通不便(縣府在2個小時外的車程、電力公司、水公司、中華電信、醫院診所只在大城鎮設立)、物價高(除了當地的雞、豬、魚、青菜,其他物價都要包括運輸交通費,不得不高)…。
老實講,有時我會覺得住這裡的人像次級公民。尤其每年修馬路時,沒有告示說修多久、路面被挖的凹凸不平、下雨時泥濘、偶爾有大洞(我有同事晚上開車掉到洞裡)、偶爾路被封掉只有等待數小時甚至整個晚上,我想這些事都不可能在都市發生吧!這裡的人普遍只是認命、不知道如何監督投訴公部門。
還有這裡的草長的好快,拔不完的草。這裡的水電師傅很忙,態度也很悠哉,修個東西可能要拖很久。戶外的蟑螂、老鼠、螞蟻、蜘蛛、壁虎、蛇、青蛙、毛毛蟲、蚊子很多很多。
東海岸的確好山好水好空氣,適合安貧樂道、懶散人種,如果是要求效率、怕蟑螂、老鼠、螞蟻、蜘蛛、壁虎、蛇、青蛙、毛毛蟲、蚊子的人最好還是度幾天假就回都市吧!
如果以為在這裡買地蓋房開咖啡館、民宿可以生活的人也想想現實是:這裡的建材成本因加上交通費的因素所以建材費比西部高;這裡的觀光人潮集中在寒暑假、週休跟連續假日,所以若沒特色可能假日滿滿的人、平日無人,民宿的客人人品不一,有些極nice,有些澳客氣死人,怕吵的主人可能遇到吵鬧的客人,颱風、突如其來的傳染病如sars、找旅館民宿自殺的客人、都可能讓民宿生意一落千丈,這些都是報章雜誌不會說的現實。
逐夢 , 踏實。
附:《中國時報96.7.11》追尋養老新故鄉 島內移民熱
【郭評儀、邵惠琴、魏裕鑫、楊樹煌、李坤建/連線報導】
你是否曾作過這樣的夢:退休以後在原野山林,一個遠離都市塵囂的地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家園?有愈來愈多人將這個夢想付諸行動,他們推動了島內退休移民潮。
打造香格里拉 退隱鄉野
目前還在高雄梓官國中擔任訓導主任的林明星、六十歲的蔡文鍊等人都是這一波島內退休移民潮的一員。
林明星已經計畫好四年後退休,要到台東養老。他在五年前東海岸土地飆漲前,在知名景點「水往上流」的上方買了三分地。
三年前開始,每到假日都和太太從高雄驅車到台東,做些整地和種植果樹的雜事,儘管只住在簡陋的貨櫃屋裡,每次都累得精疲力盡,但內心卻感到未曾有過的快樂與充實。林明星還特別在貨櫃屋外立了一個雲南東巴文寫的「五線香格里拉」招牌,十足顯現出他迫不及待趕快搬來新家的意願。
六十歲的蔡文鍊,退休前是台北市永吉國中訓導主任,原是中部人的他,年少時就跟隨父母遷居台北,但對台北的生活環境一直很不滿意。因此服務教職滿廿五年後就申請退休,展開全新的生活。
新故鄉選擇在宜蘭是因為太太林美雲是宜蘭人,蔡文鍊過去常陪她回娘家,對宜蘭清淨純樸的環境,印象特別深刻。早在退休前幾年,他就已在羅東購屋置產,退休後靠著的月退俸,在家裡種蔬果自娛,日子過得很閒適。
嚮往山居歲月 捨棄繁華
在南投仁愛鄉霧社往合歡山的台十四甲線道路旁,住了一位精通玉石與山坡地開發設計的陳添明,他原是一家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與中華民國玉石協會理事長。一趟清境之旅後,被當地景緻吸引,決定賣掉台北的房子,全家都移民到清境,還經營起民宿;他至今仍然深信,小孩在無壓力下就學,在親情陪伴中成長,「這種選擇是對的」。
清境農場青青草原附近,有座清新的「55階咖啡店」,主人是原在台北擔任旅行社副理的周月卿。她也是一趟清境農場之旅因緣,毅然捨棄都市的繁華生活,選擇在清新的山上工作居住。周月卿說,儘管收入差很多,但是在山上沒什麼花費,無形中存下來的錢反而更多。更難得的是可以獲得身心靈健康與平靜,又可廣交愛好大自然的朋友,這是都會區所無法得到的,她很滿足也無所求。
就因為希望找尋新故鄉的人愈來愈多,各地山林海濱的土地,在仲介及地主炒作下不斷飆高。
曾經在海巡署東部地區巡防局服務的鄭鎮國說,退休選擇到東海岸東河鄉都蘭村定居。
搶進不惜血本 炒熱行情
鄭鎮國說,他們家四面牆壁都是大片玻璃,把遠方綠島景緻和背後都蘭山,輕鬆地納入客廳裡,而且前有庭院、旁有菜圃,還養了十隻會幫忙除草,以及整天追著他玩的胖鵝。
由於這樣的生活聽起來相當愜意,東河鄉包括都蘭、興昌、隆昌一帶的土地買賣目前非常熱絡,仲介業者不諱言,這些熱門地段的土地兩年前一分約只要五十萬元,現在卻已經漲到六十五萬元,照樣有人要搶購。
鄭鎮國表示,很多西部買主只要聽到這一帶有土地要賣,根本還不知道確切的地點,就馬上砸現金簽約,先搶先贏,因為依山傍海的美麗地段,幾乎已經被新移民買光光。
在新竹專門仲介農地買賣的吳俊北也表示,高鐵通車後,吸引嚮往田園生活的都市人到新埔鎮、寶山鄉等地買農地蓋農舍。過去兩年來,當地農地至少上漲一成以上,後勢仍看好。吳俊北透露他在新埔鎮大魯閣紡織廠後方的七公頃農地,切割成廿餘塊土地,一塊售價約在四、五百萬元,推出沒多久也銷售一空。
老人圓夢,到農村!
【邱天助】
昨日,中國時報大幅報導愈來愈多人退休後遠離都市塵囂,選擇在鄉村、海岸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家園,推動了島內退休移民潮。這些實例證明老年是圓夢的時期,是一個充滿活力、創造的生命,不但破除老年生活依賴、失能、停滯、暗淡、無趣的迷思,也為台灣逐漸沒落的農村點燃一股新的希望。
在高齡化的社會趨勢下,今日老年已非昔日生活的樣貌,老年人的生命風格逐漸受到老年學者和傳播媒體的重視。一、二十年前的老人,由於經濟能力和教育文化的不足,大多無力規畫自己晚年的理想生活型態,只能「宿命論」的聽天、聽子女的安排,在人口統計學上成為依賴的一群。
如今的老年人,尤其戰後嬰兒潮世代,教育水準普遍提升,許多人參與過也享受過經濟繁榮的日子,有資本、有能力、有自信進行晚年生活的築夢計畫,尋覓自己內心的桃花源地。其中之一就是退休後或即將退休時,返鄉務農、回歸田園,享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意境。相對於美國老人往都會移動的生活方式,這種回歸田園的生命風格,對處於東方文化的老年人極具吸引力,並且蔚為時代風潮,也讓人對當代老年人的生活一新耳目。
從深層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就像「鮭魚洄游」一樣,人類也有尋找原鄉的本能需求,「來自鄉村、返歸鄉村」正是台灣老人的「原鄉召喚」。從生命背景分析,這一輩的老年人大多生於農村、長於農村,都市只是生活打拚的地方,是時間的過客,是旅居的場所。因此,年紀越大,原鄉的呼喚也就越強烈,「鄉愁」也越來越濃厚,除非沒有能力,否則許多人都會有歸返故鄉的期待。
以往的老年人期待是「落葉歸根」返回原居地,然而,經過現代化和都市化的改造與破壞,台灣各個鄉村角落都已面貌全非,原鄉不可多見,故鄉夢也越來越遠。於是,現代的老年人轉而打造自己夢中的故鄉,時興的是到鄉下買一塊地,開墾自己想像中的「庄腳所在」,滿足自己的鄉愁。
許多社會福利制度的想像,往往將老人和安養機構連結在一起,養老院似乎成為現代社會家庭倫理解組下,老人的唯一歸宿。然而,從台灣的研究顯示,安養機構實非老人的理想家園,許多老人家認為養老院只是個被迫寄居的場所,或是一種「長青俱樂部」罷了,無法做為落葉歸根的地方。那些安養機構往往不但無法消解內心的鄉愁,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構築老年的夢想,更怕的是有天變成老人「長壽的地獄」。
多年來,由於都市化人口外移的影響,造成台灣農村沒落、農業蕭條。為使農業復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九十五年起開始積極推動「漂鳥計畫」,希望透過年輕人下鄉耕種的新農業運動,能夠開展台灣農業的新生命。事實上,這種以年輕人為對象的下鄉─耕種─生產的經濟模式,反而不如老年人的返鄉─築屋─生活的文化模式。其間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依據經濟生產的利益邏輯,後者則是基於文化改造的生命思維。
如果要重建農村文化,形成活化農村的效果,老年的「原鄉召喚」正是動力的源泉。
如今,許多退休或屆期退休的人,在北部石碇、汐止的山上,在南部許多沒落的農村,或東海岸附近,尋找一些破舊不堪的老農舍,或荒廢的土地,以低廉的價格承租或買下,再興建成自己喜愛風格的家園,不但退休後可以擁有一處靜謐的桃花源,回應原鄉的呼喚,舒解內心的鄉愁,也可以藉此為農村的未來開拓一片生機。而這股「老年回鄉」,卻是有關單位長久以來應重視而未重視的力量。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