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6 12:30:57漫遊者
11.18花蓮女性影展第一場
晚上六點半趕到花蓮影城六樓女性影展場地,結果等到七點半才發現自己搞錯時間。人群在七點二十開始湧現,現場客滿,觀眾有許多中老年人甚至有幾個小孩。
今晚這場的主題是<女性與家庭>。第一部是<阿爸的青春夢>導演林麗芳,內容關於導演的爸爸年輕時畫畫的夢想被家人阻斷,所以對導演攝影的夢想非常支持。這部片很好玩,那個爸爸真的很可愛,讓我不禁也想問問我爸他年輕時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想望呢?從小到大把爸爸當成爸爸對待,卻未曾想過爸爸他除了父親的角色外,他自己又有那些夢想,那些想望?
第二部是<再會吧,1999>導演吳靜怡,這部片拿到今年台北電影節首獎一百萬,據說這部片幾乎參加今年各項影展,據說這部片雖是記錄片但主角卻是已過世的導演的母親,導演如何拍一部沒有主角在世的記錄片,而且據說拍得很棒,我很期待。整部片很低調,導演表達出對過世母親的思念與內心的悲哀,透過低沉的畫面真的很能感受到導演的哀傷,即使整部片沒有任何對話。可是據後來第四部片的簡導演說原來吳靜怡導演把每個畫面都拍得像詩一般,每個畫面都很安靜,可是今天的放映設備既有雜音,畫面又差,真的很可惜,聽簡導演這樣說,我實在很想看看原味的<再會吧,1999>。
第三部是<紅花開>導演林巧芳,我非常認真的看,但完全看不懂任何東西,就只是看,據後來第四部簡導演說她看了三次也看不懂,她另一個朋友看六次也看不懂。這樣讓人看不懂的影片很需要導演在場解惑。
第四部片<玩布的姐妹>導演簡偉斯,就是拍<跳舞時代>的導演。我很喜歡<跳舞時代>,這部片讓我見識到以前台灣的台語流行樂,它大概是目前唯一一部讓我和爸媽可以一起看一起討論的片吧。所以我也很期待這次簡導演另一部片<玩布的姐妹>。老實講剛開始看沒舍感覺,很像社區活動報導,然後看到片中的婆婆媽媽開始講她們的玩布作品創作緣由,每個作品都是跟她們的現實生活有關,幾乎都是女性在婚姻中的無奈‧痛苦…。然後某個媽媽在她們玩布工作坊某次上課時說她很想要擁抱,然後我的眼框就紅了,覺得自己可以同理那個媽媽的心情,想到我離開鄉下到台北上大學時可能因水土不服吧生了一場重病,那時走路時不覺得自己在走路,身旁所有的一切明明就在眼前卻好像距離遙遠,靈魂跟身體好像在不同的地方,那時我曾突然很想被溫暖的擁抱,不好意思找男生我去找直屬學姐,學姐錯鍔的答應,在我擁抱她時感受到僵硬,不是溫暖,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很悲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想要溫暖卻得不到溫暖的悲哀。幾年前,朋友的朋友帶她的外國男友來玩,當我要離開朋友家時,那個外國人送我出門然後要求擁抱道別,我以為是對方國家的習俗,所以擁抱,不料之後對方的嘴唇竟強吻我的唇,當時完全愣住不知反應,然後回家愈想愈生氣。唉,我只想要溫暖的擁抱,卻好像很難實現。扯遠了,回到這部片,看到片中無論年輕或年老的女性在生活中都被母親或妻子的角色束縛限制,根本很難有自己的空間時間,我真的覺得很悲哀,原來我一直以為台灣的女權比以前進步,事實上並沒有。真應該叫那些疑惑為什麼台灣的女人不想結婚及不想生小孩的人來看這部片。簡導演有帶這部片的DVD來賣,我買了,想給我媽看,請她除了媽媽的角色外多想想她自己,想想她自己的興趣‧夢想‧生活。傳統的媽媽將生活全部都給家庭,媽媽累,其實小孩壓力也很大。我還想把這部片放給學生看,讓他們看看媽媽除了媽媽的角色還有她自己的夢想及想望,媽媽不只是媽媽,她也是個人。
女性影展中所有的影片導演都必須是女人,不限觀眾性別,但奇怪的是觀眾大部份是女性,男性較少。今晚第一場亦是如此,但有些女性是媽媽,帶小孩來看,甚至是全家一起來,例如今晚坐我前面的是父母與一個女孩,他們彷彿來野餐似的零食不斷,零食塑膠袋的聲音亦不斷,即使有人只要聽到塑膠袋聲音就轉頭看他們,看了十幾次,他們依然故我。我一直在想該不該體諒這對父母想跟小孩一起分享女性影展的心情,後來在<再會吧,1999>這部安靜沉重的片時我終於無法忍受塑膠袋的聲音干擾,於是我拍拍女孩的肩膀請她別再讓塑膠袋發聲,還好她配合。可是最後主辦單位抽獎時我才發現這一家三口的媽媽職業是老師,瞬間我極錯愕,怎麼會身為老師不知看電影要安靜的看別干擾別人?可恥的同行。還有前幾排有一個小小孩後來不斷的站在椅子上伸展肢體,我也在想要不要去請他的媽媽約束小小孩坐好,可是後來終究沒去,因想到這媽媽可能找不到人托育又想來看,才會帶小孩來吧,還好小孩只動未發聲干擾。這兩件事讓我想到女性影展到底該不該限定小孩不能入場或女性影展也許該考慮設個托育處。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手機聲不斷,看電影要關機這不是常識嗎?真是夠了!
今晚這場的主題是<女性與家庭>。第一部是<阿爸的青春夢>導演林麗芳,內容關於導演的爸爸年輕時畫畫的夢想被家人阻斷,所以對導演攝影的夢想非常支持。這部片很好玩,那個爸爸真的很可愛,讓我不禁也想問問我爸他年輕時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想望呢?從小到大把爸爸當成爸爸對待,卻未曾想過爸爸他除了父親的角色外,他自己又有那些夢想,那些想望?
第二部是<再會吧,1999>導演吳靜怡,這部片拿到今年台北電影節首獎一百萬,據說這部片幾乎參加今年各項影展,據說這部片雖是記錄片但主角卻是已過世的導演的母親,導演如何拍一部沒有主角在世的記錄片,而且據說拍得很棒,我很期待。整部片很低調,導演表達出對過世母親的思念與內心的悲哀,透過低沉的畫面真的很能感受到導演的哀傷,即使整部片沒有任何對話。可是據後來第四部片的簡導演說原來吳靜怡導演把每個畫面都拍得像詩一般,每個畫面都很安靜,可是今天的放映設備既有雜音,畫面又差,真的很可惜,聽簡導演這樣說,我實在很想看看原味的<再會吧,1999>。
第三部是<紅花開>導演林巧芳,我非常認真的看,但完全看不懂任何東西,就只是看,據後來第四部簡導演說她看了三次也看不懂,她另一個朋友看六次也看不懂。這樣讓人看不懂的影片很需要導演在場解惑。
第四部片<玩布的姐妹>導演簡偉斯,就是拍<跳舞時代>的導演。我很喜歡<跳舞時代>,這部片讓我見識到以前台灣的台語流行樂,它大概是目前唯一一部讓我和爸媽可以一起看一起討論的片吧。所以我也很期待這次簡導演另一部片<玩布的姐妹>。老實講剛開始看沒舍感覺,很像社區活動報導,然後看到片中的婆婆媽媽開始講她們的玩布作品創作緣由,每個作品都是跟她們的現實生活有關,幾乎都是女性在婚姻中的無奈‧痛苦…。然後某個媽媽在她們玩布工作坊某次上課時說她很想要擁抱,然後我的眼框就紅了,覺得自己可以同理那個媽媽的心情,想到我離開鄉下到台北上大學時可能因水土不服吧生了一場重病,那時走路時不覺得自己在走路,身旁所有的一切明明就在眼前卻好像距離遙遠,靈魂跟身體好像在不同的地方,那時我曾突然很想被溫暖的擁抱,不好意思找男生我去找直屬學姐,學姐錯鍔的答應,在我擁抱她時感受到僵硬,不是溫暖,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很悲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想要溫暖卻得不到溫暖的悲哀。幾年前,朋友的朋友帶她的外國男友來玩,當我要離開朋友家時,那個外國人送我出門然後要求擁抱道別,我以為是對方國家的習俗,所以擁抱,不料之後對方的嘴唇竟強吻我的唇,當時完全愣住不知反應,然後回家愈想愈生氣。唉,我只想要溫暖的擁抱,卻好像很難實現。扯遠了,回到這部片,看到片中無論年輕或年老的女性在生活中都被母親或妻子的角色束縛限制,根本很難有自己的空間時間,我真的覺得很悲哀,原來我一直以為台灣的女權比以前進步,事實上並沒有。真應該叫那些疑惑為什麼台灣的女人不想結婚及不想生小孩的人來看這部片。簡導演有帶這部片的DVD來賣,我買了,想給我媽看,請她除了媽媽的角色外多想想她自己,想想她自己的興趣‧夢想‧生活。傳統的媽媽將生活全部都給家庭,媽媽累,其實小孩壓力也很大。我還想把這部片放給學生看,讓他們看看媽媽除了媽媽的角色還有她自己的夢想及想望,媽媽不只是媽媽,她也是個人。
女性影展中所有的影片導演都必須是女人,不限觀眾性別,但奇怪的是觀眾大部份是女性,男性較少。今晚第一場亦是如此,但有些女性是媽媽,帶小孩來看,甚至是全家一起來,例如今晚坐我前面的是父母與一個女孩,他們彷彿來野餐似的零食不斷,零食塑膠袋的聲音亦不斷,即使有人只要聽到塑膠袋聲音就轉頭看他們,看了十幾次,他們依然故我。我一直在想該不該體諒這對父母想跟小孩一起分享女性影展的心情,後來在<再會吧,1999>這部安靜沉重的片時我終於無法忍受塑膠袋的聲音干擾,於是我拍拍女孩的肩膀請她別再讓塑膠袋發聲,還好她配合。可是最後主辦單位抽獎時我才發現這一家三口的媽媽職業是老師,瞬間我極錯愕,怎麼會身為老師不知看電影要安靜的看別干擾別人?可恥的同行。還有前幾排有一個小小孩後來不斷的站在椅子上伸展肢體,我也在想要不要去請他的媽媽約束小小孩坐好,可是後來終究沒去,因想到這媽媽可能找不到人托育又想來看,才會帶小孩來吧,還好小孩只動未發聲干擾。這兩件事讓我想到女性影展到底該不該限定小孩不能入場或女性影展也許該考慮設個托育處。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手機聲不斷,看電影要關機這不是常識嗎?真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