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10:41:44為平凡的世界加點分

2007.12.30

讀書時也有學過心理學,
不過是商業心理學…本身是為商學院的學生非專攻心理學
當時所學…不外乎就是就研究談判時對手的表情、動作、音調等
要不然就是制約效果或月暈效果等一堆

第一次聽到幼兒心理學是高中護理課
當時聽老師說:幼兒的成長發展都會影響日後成人行為
那時只覺得…ㄟ~還滿有趣的嘛!
但就是沒有翻書去看個仔細
幼兒心理學的學派各異,
資料繁雜又多…故我只挑自己感興趣的PO上來
這些都是算極淺的,
如果要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自己去查查看


這次我的小外甥又回外婆家住半個月,
看著他可愛的模樣,有時又魯小小
很想知道他到底在表達什麼,而我們帶他的方式到底對不對
在他尚未滿月時,我買了cite城邦的一本書
育兒通16 親愛小寶貝在想什麼? 李察‧伍夫森著 王淑玫譯
之後又陸續跟他媽買了不少本育兒的書

只能說頭一胎真的是照書養


----------------------------------
皮亞傑(Piaget)的智力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個體的認知發展,即為個體適應環境的活動與面對問題的思考,
隨年齡成長逐漸改變歷程。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四階段,每個階段個有其行為上之特微,
各期發展呈一定的順序,時期不能省略、順序不能顛倒。

一、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
特徵:1.憑感官功能知覺世界。
   2.物體恆存性(object permanence)觀念。

二、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特徵:1.自我中心主義(centrism):
    兒童多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對事物作客觀分析與處理。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與可逆性(reversibility):
    此時期兒童的邏輯思考過程,無法兼顧順向與逆向思考。
   3.知覺集中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
    對週遭環境的知覺,出現集中在單一面向而忽略其他層面。
   4.具體。
   5.狀態的轉變。
   6.直接推理。

三、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歲
特徵:1.根據多屬性原則對事物分類(classification):
    對事物建立分類標準,亦能建立分類層次以區別大小。
    例:尺寸、顏色、形狀、大小。
   2.序列化(serialization):
    能依照事物的某些特徵,將事物排列為一定順序。
   3.可逆性(reversibility):
    如能夠由甲>乙而推知乙<甲之事實。
   4.發展保留概念(conservation):
    當個體在外觀或形式上做改變,而實質上其未改變時,
    個體會運用其認知運作對此物的概念保持不變。

四、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歲以上
特徵:1.能夠以概念的、抽象的、合於形式邏輯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2.不必依賴具體事物的幫助,能夠純以抽象的語言符號從事邏輯推理。
   3.能夠自己提出可能解決的假設,從事驗證。
   4.假設演繹(hypothetic-deductive)、命題推理、組合推理。


此理論依兒童發展階段,給予適當的學習內容
配合兒童的智能發展、來編序教學的內容,使學習達到最大的效果
大人的角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扮演創造者的角色,誘發兒童學習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

無律階段:初生至4歲左右
  幼兒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因此其行為可說是無規範的活動。

他律期(heteronomous stage):從4歲至8歲
  兒童漸漸意識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行為規範
  但對行為規範只作字面的解釋而不了解其所以應當如此之理由,
  為服從權威,遵守規範的道德觀,重視行為結果而非行為意圖。

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從8歲至12歲左右
  了解到一切道德規範,為的是達到合作之目的,
  應本互重與公平的原則,不再一切以權威為依歸,
  會考慮行為意圖的正當性,而非專注於行為結果單一面向。


----------------------------------
佛洛依德的性心理發展論(Freud,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al theory)
提出一種階段理論來處理人格的動機和情緒問題,
他認為性心理(sexual psycho)的發展
乃是一種持續地刺激不同的身體部位來滿足本能的生物性驅力的歷程。

佛洛依德將性心理發分五階段

一、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1歲
特徵:1.口腔部位是主要的滿足來源。
   2.嬰兒會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與營養無關的吸吮活動上,
    例:把手指、玩具和其他物品放入口中吸吮。

二、肛門期(anal stage)1~3歲
特徵:1.藉由排泄物的排除達到快感,滿足需求。
   2.社會的要求使個體發展出超我。
例:如果父母在這階段對幼兒的衛生習慣訓練過於嚴苛,
  則個人在成年之後可能形成肛門性格,
  表現出冷酷、頑固、剛愎、吝嗇、潔癖等特微。

三、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特徵:1.著名的戀父、戀母情節。
   2.藉由探索和刺激自己的性器官來滿足需求。

四、潛伏期(latency stage)6~青春期
特徵:1.滿足的獲得來自於探索環境和發展技巧。
   2.對性的注意力從身體移開至同儕。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
特徵:1.對異性開始產生愛慕行為。
   2.發生性接觸,滿足性需撾,及達到生兒育女的目標。


在發展過程中,若某一階段太過嚴謹或太過放縱,
則其人格會固著於此一階段而無法發展至下一階段。


----------------------------------
艾瑞克遜的社會心理發展論
(Erikson, Soci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l theory)
將人生全程分為八段連續且具階段性的時期,
每個時期都有一個必須被化解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一、出生到訓練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信任-不信任
適當的解決:基本的安全感
人際關係焦點:母親或主要照顧者

二、1歲到3歲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自主-羞恥與猜疑
適當的解決:具有自我控制的力量和意志力
人際關係焦點:父母

三、3歲到6歲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創新進取-罪惡感
適當的解決:具有自信心、有方向和目標
人際關係焦點:家庭

四、6歲到青春期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勤勉-自卑感
適當的解決: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智慧
人際關係焦點:家庭、鄰居、學校

五、青年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認同-角色混淆
適當的解決:自我認同、忠誠、享受自我
人際關係焦點:同輩團體、領導模範

六、成年前期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親和團結-孤立隔離
適當的解決:接近他人的能力、建立友誼
人際關係焦點:同性和異性朋友、競爭和合作的夥伴

七、成年中期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創作生產能力-遲滯
適當的解決:關懷家庭、社會和未來的一代
人際關係焦點:與家人、同事分工合作

八、壯年期
發展任務-發展危機:自我整合-失望
適當的解決:對生命感到滿足是一種統合感
人際關係焦點:人類、同胞


每個階段需要一種新的水準的社會互動,
獲致那個階段的目標之成功與否將會改變接下來的發展途徑。
依附(attachment)及其理論

嬰兒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所建立的強烈、持久的相互關係
動物的依附行為有時以銘印(imprinting)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剛出生的幼小動物會追隨牠所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
依附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未來的社會關係與身心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派對孩子起始依附行為的四種理論:
1.孩子有許多心理需求必須被滿足,特別是餵食和溫暖:
 嬰兒很自然地開始對接觸「人」有興趣(尤其是媽媽)
 這是母親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的結果,
 以及嬰兒很自然地學習到母親是他滿足的來源。
2.嬰兒有接近人類胸部、吸吮的傾向:很自然地學習到接近胸部,就有媽媽。
3.嬰兒有接觸、傾依人類的傾向,這主要是為獲得食物和溫暖的需求所致。
4.嬰兒對於被迫離開子宮而憤恨,想辦法要回到那個狀態。


依附行為的方式~
吸吮、依靠、跟隨、哭泣、微笑等這五種類型的行為皆被歸為依附行為


依附行為的功能之一是為了「生存」,
剛出生的幼兒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
因此與母親間形強烈的依附。

然而,這樣的依附行為未必會因為生存技巧的日漸成熟而消失,
依附關係持續到成年,一旦依附關係受到威脅,都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換言之,「依附行為」除了讓個體得以生存下來的功能之外,
還提供其它的功能,使個體和依附對象之間這樣的連結持續不斷。


認知論-
依附行為不會隨著兒童時期的結束而結束,
對於依附對象的選擇和親密的的需求一生都會存在。
不管「依附行為」如何持續,
方式卻隨著個體想達到的目標而不同,且變化多端。

兒童的依附行為和母親之間成為一個偶然的互動狀態,
當孩子依附的目標只是看見母親或更接近她,
孩子就沒有必要「計劃」如何改變母親的行為,
當其依附的目標是得到母親善意的回應時亦同;
然而,當依附的目標是要求從母親那兒有更多的互動,
那孩子就必須運用技巧讓母親回應他想要的行為。

當依附行為被以目標取向基礎所建構出之後,
母子之間的關係便越來越複雜。
既然二人可合作,也會難免有衝突。
藉由分享共同的目標和參與計劃的達成,
彼此有互相酬賞的感覺,並且可能互相認同彼此,
這樣的互動關係就是同夥(partnership)


當然同夥關係也要付出代價,兩人既然都有各自的目標,
在有合作關係之後,必有一方必須放棄或適應另一方的目標。
大部分為了合作愉快,二方都會互相調整目標和要求,雖然衝突難免。
例如,當有時候當孩子太過黏人,母親會叫他好好待著;
但當在公共場所或逛街時,母親又緊抓著孩子。


母親正是藉著有時鼓勵,有著不鼓勵,有時嘮叨、懲罰、賄賂的方式,
來調整管控孩子對他的依附行為和親密的距離。
當然,孩子也間接的改變母親對他的行為和親近。
這中間包含了希望和警告。


孩子三歲以後,這樣的依附行為並不是減少,
而是因為孩子對時間、空間認知的發展,
使他們的依附行為轉化了,有其他的事物更引起他們的注意,
使他們更能忍受母親離開身旁。


依附行為常伴隨著那麼強烈的情感成份-愛(love)和歡愉(joy)
孩子若沒有受到依附對象的挑戰或情感被維繫的很好,則他們會覺得安全。
但是失落的威脅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真實的失落會產生悲痛,
甚至,會引發憤怒的情緒(Bowlby, 1982)。


本能論-
鮑比(Bowlby):
認為依附關係對所有種族的生物都有相同的功能,
也就是保護幼小動物免於侵略者、生理不適和恐懼。
社會依附主要目的是確保幼小動物成長和成熟,以便繁殖後代,使種族延續

關於依附理論最著名的系列-動物實驗
哈利·哈洛(Harry Harlow):
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饑餓所激發
在這一系列實驗,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牠們母親身邊帶走,
並為牠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
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
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

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
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
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
似乎此人偶為牠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即使只有鐵絲媽媽身上才有奶瓶,
但小猴子還是經常依偎在柔軟衣物人偶身上,
由此可知照顧者與嬰兒互動時所提供的溫暖和安全感才是依附的主因。
依附的評定方法:

Ainsworth(1970)所設計~陌生情境法(stranger situation):
有系統地安排嬰兒與母親、陌生人在實驗室中互動,
觀察並記錄嬰兒的探索活動、對於陌生人以及與母親分離的反應,
尤其是當母親重返時的行為,可分四種類型: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在研究中有三分之二的兒童屬於這一類。
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
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
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表現的不安,
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


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或非安全-矛盾依附型(insecure ambivalent attachment)-
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兒童屬於此一類型。
小孩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
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
當母親回到身旁時,孩子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
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
這種依附類型導因於母親採取某種照育方式
這種方式是她有時會忽視孩子的需求,
直到其他活動完成後才關注孩子;
而且她給的關注有時是出於為了滿足她自己的需求,
而且這種關注有時會超過孩子想要的。


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或非安全-逃避依附型(insecure avoidant attachment)-
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屬於此一類型。
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不表現出情緒在母親離開或回來。
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
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
沒有太多的憤怒,不管誰在這個環境。


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
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
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
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
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
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
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幼兒的語言發展

國外的心理學家表示~在早期,寶寶利用下列的技能來和你溝通:
分辨子音:一個月大的寶寶對不同的子音有不同的反應。
     當他聽到不同的子音時的心跳變化,證明她能分辨出新的聲音。
分辨母音:母音比子音難分辨。但年幼的寶寶已能分辦其間的差異。
分辨哭泣:幾個小時大的寶寶,就能分辨人的哭泣和電腦合成的哭泣聲差異。
     人的哭泣較會令他不安。
     他想:「我聽到別人在哭,我覺得好難過。」
分辨語調:研究發現四、五天大的新生兒就能分辨出母語和外國話的差異,
     這可能是因為每個語言的重音和語調的差異。

而新生兒明顯能區分而且較喜歡母親的聲音,
母親的聲音讓他產生安全感。

語言是知識發展上很重要的能力,
在認知發展中,語言從2歲左右就能有效的使用,
使我們在認知功能上能進行一些較抽象、複雜的知識傳遞與應用,
兒童的語言發展主要有下列五個時期:


喃喃學語期(babbling stage):
出生6個月左右會出現,發出一些類似人類語言的聲音,
但不具直接的意義,只是代表發音系統的成熟。

單詞期(one-word stage):
1歲多時出現,以1個單字表示其整個語意的時期。

雙詞期(two-word stage):
大約2歲時,兒童開始將兩個字組合成最簡單的句子,
句子中通常只包含內容(名詞、動詞),但缺乏功能字(冠詞、連接詞)。

電報期(telegram stage):
2~3歲之間,兒童已逐漸具備造句的能力,
句子的長度開始增加,開始發展文法結構,
但仍無法完整地把功能字運用在句子中,如同發電報的語言型式。

接近成人語法期(near-adult grammar stage):
從3歲以後,兒童開始使用功能字,亦能使用複數,過去式與進行式,
惟仍不能使用否定句、疑問句與被動句。
心理學家通常將父母的管教的方式分為下列三種:

民主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
   父母的態度堅定,但是同時兼具溫暖和開放的溝通。
   他們對孩子表現愛意,並且鼓勵孩子追求成就;
   他們的孩子顯得獨立自立、友善、好奇和活躍。

放任式(permissive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缺乏控制。
   他們雖然也對孩子表現出溫暖的態度,
   但是很要求孩子追求成就,而且成就顯得不一致或鬆弛;
   他們的孩子顯得焦慮、依賴、自我控制不良。

權威式(authoritarian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很嚴格,但是對孩子並不敏感。
   他們安排孩子所有的活動,孩子只能無條服從;
   在孩子做錯時只給予懲罰,但不解釋理由;
   他們的孩子顯得鬱悶、不安全和退縮。
小朋友的成長過程皆不一致,但大都相同

古老的七坐八爬九發牙
這個我倒是覺得很準
現在小孩營養很足夠,早發性的成長時有所聞

像我有一個小表妹八個月就會走路跟講話了
而現在我的小外甥八個月了…
外星語不斷,會扶著桌角站起來…超可愛的啦!

但…唯一讓我疑惑的是…
他似乎將”噗”當成是叫”三阿姨”這三個字
每次叫我都在噗噗噗的~叫別人就不會…

這…………唉!只能將來慢慢教了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愛夢想的女孩 2008-01-17 14:53:21

嗯嗯....謝謝....我又要重新回憶起來.....努力背囉.....

愛夢想的女孩 2008-01-05 18:01:10

唸過心理學....不過快忘了有那些....尤其是兒童部份...尚還記得聽力時期....口腔時期....肛門時期.....後面忘了....

版主回應
資料已補上 2008-01-08 17:03:55
☆糊塗蛋☆ 2008-01-05 17:03:50

呵呵..還好啦!!
喜歡小朋友何必還要在乎多與少勒..

版主回應
嗯嗯嗯…說的也是啦 2008-01-08 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