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19:55:51果前
轉載-堅守漢傳佛教與法鼓山道風 ↑
轉載-堅守漢傳佛教與法鼓山道風
今年是我們在法鼓山上的第二次辭歲,首先要感恩諸位去年(二○○六)一年的努力、學習與奉獻,不僅我們的團體成長,個人也成長了。
去年一年,我們成長得非常快。在體制上,從我兼任創辦人和住持的雙重身分,到去年九月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代表僧團制度逐漸邁向健全化。法鼓山僧團的組織章程,也逐漸臻於完善。
從大原則來講,僧團章程就好比是一部憲法,尤其是一個宗教團體,並非一般民間社團,更要重視組織章程的穩定性。
我們初創一個道場,如果章程隨時可改,也就隨時存有危機。只要有一些抱有野心的人能夠辯才無礙,就會非常危險。為了保障我們的道風,保護我們的傳統,所以我主張:僧團的基本章程絕對不能修改。就像憲法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大法,不得輕易修改,否則對國家社會將產生難以想像的影響。原則就是原則,技術性的部分可以討論,但是原則性的立場、方針,不可動搖。
漢傳佛教的根本不能動搖
現在我們大家在祖堂辭歲,祖堂的意義是什麼?它是代表著佛法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直到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法脈是一代一代相承相續的,從原始的印度佛教,到今日的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是我們的根本,這點不能改變。如果不能堅守漢傳佛教的立場,而轉變成藏傳、南傳的修持,那就喪失了我們道場開創的精神。
五台山的顯通寺和菩薩頂,原來都是漢傳佛教的道場,今日則為藏傳佛教的弘化地;尤其顯通寺,曾是華嚴四祖大弘化的場域,後為禪宗道場,今則改為藏傳佛教的據點。為什麼呢?因為道場的基礎不穩,一旦人才缺乏,立場的屬性隨時可換。
因此,為了堅定漢傳佛教的立場,除了一代一代的負責人必須站穩腳跟,堅持漢傳佛教的傳統;更要透過一代一代地辦教育,培養漢傳佛教的薪傳人才,如此才能固守漢傳佛教的根本立場。今天我們在祖堂辭歲,這一份光榮、這一份恩德得來不易,我們要感恩歷代祖師的恩澤,包括把法脈從中國大陸傳至臺灣的我的兩位師父:東初老和尚及靈源老和尚。
現在我們的僧團有兩百多人,每年人數仍在成長,道場也在增加中,力量勢必愈大,然而諸位一定要謹記:永遠不能拋開創辦人的理念、目標和方向。在我們僧團,生活是漢傳佛教傳統的生活型態,思想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思想,方法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方法,這就叫「傳統」。我們可以接收、運用和參考南傳和藏傳的優點,使漢傳佛教更豐富、更有彈性,但如果放棄自己的立場,專用他系的方法,這是有問題的。
過去我到藏傳、南傳的道場參訪,有的根本不允許我們穿漢傳佛教的僧服,甚至要求我們要重新受他們的戒,在他們那裡學習。法鼓山的要求並沒有這麼嚴格,但是到我們山上來,就要遵守我們的方式,接受我們的環境,配合我們的生活型態,否則山上就會變成五花八門,一片散漫,失去莊嚴的整體性。
我們辦的教育,包括法鼓山僧伽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以及未來的法鼓大學,都是基於同一個目標、方向、理念與要求,這是我的期許。
去年一年,我們成長得非常快。在體制上,從我兼任創辦人和住持的雙重身分,到去年九月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代表僧團制度逐漸邁向健全化。法鼓山僧團的組織章程,也逐漸臻於完善。
從大原則來講,僧團章程就好比是一部憲法,尤其是一個宗教團體,並非一般民間社團,更要重視組織章程的穩定性。
我們初創一個道場,如果章程隨時可改,也就隨時存有危機。只要有一些抱有野心的人能夠辯才無礙,就會非常危險。為了保障我們的道風,保護我們的傳統,所以我主張:僧團的基本章程絕對不能修改。就像憲法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大法,不得輕易修改,否則對國家社會將產生難以想像的影響。原則就是原則,技術性的部分可以討論,但是原則性的立場、方針,不可動搖。
漢傳佛教的根本不能動搖
現在我們大家在祖堂辭歲,祖堂的意義是什麼?它是代表著佛法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直到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法脈是一代一代相承相續的,從原始的印度佛教,到今日的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是我們的根本,這點不能改變。如果不能堅守漢傳佛教的立場,而轉變成藏傳、南傳的修持,那就喪失了我們道場開創的精神。
五台山的顯通寺和菩薩頂,原來都是漢傳佛教的道場,今日則為藏傳佛教的弘化地;尤其顯通寺,曾是華嚴四祖大弘化的場域,後為禪宗道場,今則改為藏傳佛教的據點。為什麼呢?因為道場的基礎不穩,一旦人才缺乏,立場的屬性隨時可換。
因此,為了堅定漢傳佛教的立場,除了一代一代的負責人必須站穩腳跟,堅持漢傳佛教的傳統;更要透過一代一代地辦教育,培養漢傳佛教的薪傳人才,如此才能固守漢傳佛教的根本立場。今天我們在祖堂辭歲,這一份光榮、這一份恩德得來不易,我們要感恩歷代祖師的恩澤,包括把法脈從中國大陸傳至臺灣的我的兩位師父:東初老和尚及靈源老和尚。
現在我們的僧團有兩百多人,每年人數仍在成長,道場也在增加中,力量勢必愈大,然而諸位一定要謹記:永遠不能拋開創辦人的理念、目標和方向。在我們僧團,生活是漢傳佛教傳統的生活型態,思想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思想,方法是漢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方法,這就叫「傳統」。我們可以接收、運用和參考南傳和藏傳的優點,使漢傳佛教更豐富、更有彈性,但如果放棄自己的立場,專用他系的方法,這是有問題的。
過去我到藏傳、南傳的道場參訪,有的根本不允許我們穿漢傳佛教的僧服,甚至要求我們要重新受他們的戒,在他們那裡學習。法鼓山的要求並沒有這麼嚴格,但是到我們山上來,就要遵守我們的方式,接受我們的環境,配合我們的生活型態,否則山上就會變成五花八門,一片散漫,失去莊嚴的整體性。
我們辦的教育,包括法鼓山僧伽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以及未來的法鼓大學,都是基於同一個目標、方向、理念與要求,這是我的期許。
上一篇:轉載-提昇人品從自我做起 ↑TO
下一篇:轉載-大悲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