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 20:08:13果前
轉載-帶業消業生淨土 ↑
轉載-帶業消業生淨土
一、修淨業和消罪業
諸位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迴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眾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三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中第三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
《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
《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項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
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於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三昧成就,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國者,也可消業往生,便不易為人接受。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諸位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迴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眾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三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中第三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
《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
《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項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
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於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三昧成就,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國者,也可消業往生,便不易為人接受。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下一篇:轉載-佛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