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20:09:53果前

轉載-如何帶動團體的快樂氣氛?

如何帶動團體的快樂氣氛?

↑TOP

團體如果要成長,就要工作專業、服務圓熟。服務態度要「內方外圓」︰內方就是做事有原則,不會受到外面的影響而變動;外圓就是做人要圓滿,不要傷害人,讓每一個來到公司的人都能留下好印象。

*態度柔軟,和諧相處
在工作鍊心的態度,就是要柔軟。所謂「柔軟」,就是待人恭敬、有禮貌;「敬人者人恆敬之」,是人我之間溝通的不變定理。譬如同樣一件事,你先承認自己的錯誤,通常對方也會跟著讓步;如果互不退讓,就會僵持不下而起衝突。

所以,不管誰吃虧,誰占便宜,我們都要常說「對不起」或「謝謝」,只要承認自己占了便宜、讓對方吃了虧,對方就會覺得受到尊重,而能繼續合作。

除了態度要謙恭外,還要主動溝通,而不是被動等別人來溝通。雖然事情的負責人可能是別人,但是如果他不處理,你也會受影響,所以,我們要感謝別人幫忙。有衝突時,要用誠懇的態度致歉,用感謝的心溝通,不要隨便指責對方,這樣才能良性互動,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

*互動熱忱,士氣高昂
其實人事的順利,還是要建立於平時的互動,彼此有熱忱的互動,才有高昂的士氣。所謂「互動熱忱」不是干擾人、干涉人,而是共識的凝聚。工作部門可以定期聚會,讓彼此有機會互相鼓勵、激發活力。如果主管能尋找適當時間為自己的組員打氣,確實帶動團體氣氛,這樣自己的士氣也會飽滿。萬一主管不打氣,甚至自己也沒氣,那麼部屬會更沒士氣,慢慢就會失去工作熱忱。畢竟部門上下是一體的,會互相影響。

我們要珍惜工作的機會與工作的環境,不要一遇到不順利、不順心,就想換工作,這樣一來,即使你的工作經歷看起來多姿多彩,其實沒有安定感和穩定性,也沒有著力點。所以,在任職以後,希望能做長遠的計畫,盡量地學習,讓你的工作品質提昇,人格品質也藉此提昇。
(選自《帶著禪心去上班》)

如何快樂工作充滿希望?

↑TOP

有人問我:「對現在的臺灣社會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希望?」我說:「只要臺灣社會之中,有一個人覺得臺灣有希望,臺灣就是有希望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問別人,只要問自己。同樣地,自己的人生、工作有沒有希望,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把希望寄託於人,問別人有沒有希望,這是對自己沒信心。如果對自己有信心,就能產生希望,全家人也會跟著有希望。

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可是我的母親從不說一句失望的話,她總是告訴我們「有信心,有希望」。我問母親:「希望從哪裡來?」她說:「希望是自己給的。我有信心,有希望,然後我照著這個方向去做,希望就在那裡;如果我放棄希望,不去努力,當然沒有希望。」

*人人擁抱希望和信心
《天下》雜誌報導了世界上最高、最窮,而人民最感幸福快樂的國家—不丹。雖然這個國家很小、很窮,海拔很高,但是人民的快樂指數將近百分百。他們的物質享受不如臺灣,與我們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可是不丹的人民,不論老老少少都很快樂。問他們苦嗎?他們說不知苦為何物,因為他們每天都生活得很快樂、很幸福。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們生活在希望中,而非生活在欲望中。

只要生活在希望中,人生就成為一件件事情達成的經過、一個個夢想實現的過程,或者是一樁樁心願圓滿的喜悅,所以常感幸福、快樂。但是如果生活在欲望中,因為欲無止境,人生會變得貪婪、不知足,反而多愁苦。欲望有物質的欲望、精神的欲望、身心的欲望、男女的欲望、名位的欲望等各式各樣,當這個欲望滿足了,尚有其他的欲望沒有滿足;當這個欲望追求到了,卻又害怕失去,所以經常是在痛苦之中。

*在努力中抱持希望
自己要快樂地生活在希望中,也要讓同仁和家人感到快樂。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就會照著目標去做,自然有未來。如果內心一點也不抱希望,認為「講希望只是說大話,根本不可能」,有這種想法才真是糟糕。本來有希望的事你卻不抱希望,也把自己的一分努力給否定了,這是很可惜的事。因此,要有希望、要有未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信心、要努力,在努力中抱持希望,自然能夠有未來。

我聽到好多企業都在裁員,有人問我:「再這樣下去,未來臺灣所有的人豈不都失業了?」我說:「不會的,就算失去這份工作,只要願意接受另一個工作,便不是失業。」比如「董事長」是一個職務,這個職務不做了,還可以做其他的事。就像華航老董事長卸下「董事長」的職務以後,還可以當董事,做其他的事。如果老是盯著現在這個職位不放,認為「這個鐵飯碗不能丟、不能破、不能換,換了以後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有了這種念頭,那是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譬如說我這個和尚不做了,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嗎?和尚不是一個職業,它只是個身分,只要不偷、不盜、不搶、不傷害人,什麼工作我都可以做,即使是掃街、洗廁所,我也可以做。「高階主管」乃是一個職位,是一種身分,具有一定的名位、價值,所以大家會覺得除了這份工作以外,其他的工作都不能接受嗎?如果有這種心態,一定會過得不快樂。我這麼說,並不是指大家的高階位置馬上就要動搖,而是希望大家在心理上,能夠隨時隨地準備著接受任何的工作。如果是這樣,也就不會有失業的危機了。
(選自《我願無窮》)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