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20:25:36果前

轉載-口和無諍

口和無諍

尊重他人的用語,讓人聽起來舒服、很受敬重,溝通自然也愉快。

「口和無諍」為「六和敬」之一,在生活與職場中,如能掌握此觀念,當能避免出言不遜造成的紛擾。要做到「口和」,首要是注意使用詞句、用語的態度和講話的聲調,聖嚴法師以自己在日本的親身經歷說明,日本人講話多用尊敬語、謙虛語,佛教徒更應心存敬意,多說敬語、愛語、勉勵語、同情語,將能「口和無諍」。

■ 文╱聖嚴法師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無諍」觀念,是可以避免的。

不論是僧團或是其他團體,想要做到口和,說話用語就要謹慎小心,要經常使用敬語、愛語、勉勵語或同情語,如果能夠時常如此用語,你尊敬對方,對方也會尊敬你。

多說敬語,尊重對方

但要完全做到「口和」並不容易,就算是我們自己的牙齒,有時候也會咬到舌頭、咬到嘴唇,人與人之間有口角雖是難免,但是在吵過架後,如果能先向對方道歉:「對不起,剛才是我誤會,話講得太重了。」「對不起,我剛才的詞句用錯了,是我不小心,口無遮攔,說了不該說的話。」這樣至少還能維持彼此之間和諧的關係。

不過,我們中國人有一種熟不拘禮的習性,和熟人相處時,往往忘了要尊重對方,所以容易發生口角。不管是夫妻、朋友,或者是工作夥伴,即使已經相當熟識,還是要使用尊敬、勉勵、同情或是謙虛的話語,這種話語沒有惡意,也不是逢迎,而是尊重他人的用語,會讓別人聽起來覺得很舒服、很受敬重,溝通自然也愉快。

我在日本留學時,發現日本人比較少在街頭吵架,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使用尊敬語、謙虛語。而在家庭裡,父母很早就注意小孩子的教養,倘若有人使用粗語,也會遭到他人恥笑。

日本人對不同的輩分有不同的尊稱,即使是晚輩也是一樣,例如對我的教授來說,我是他的學生、晚輩,但是他對我的說話態度還是很尊敬,不會說:「喔!你這個小鬼。」或是「你這個學生」、「你這個人」,他一定會尊稱「某某桑」(さん)。「桑」是中文的發音,寫成日文就是「様」,這個「様」就是尊稱。父母即使對小孩說話,也是很客氣的,稱呼小孩都叫「某某將」(ちゃん),這是一種暱稱,也是一種尊稱。平常說話時如果能用敬語,彼此之間就比較不會有口舌之爭,人和人之間,即使再熟悉也不會出言不遜。

不提高聲調,注意用語態度

通常出言不遜是因為口不擇言,口不擇言是由於彼此之間沒有敬意。由此可知,要達到「口和」,最主要的是要注意所用的詞句、用語的態度和講話的聲調。日本語非常重視語調,這是要經過練習的,同樣一句謙虛語,如果聲調不對勁,聽起來就好像是在諷刺對方一樣,在日本,最先提高聲音的那個人絕對是輸家。所以「口和」要從敬意、心態,以及語言上表達出來。

當然,也有很多人說日本人是「有禮無體」,指的是當你需要幫忙時,語言上雖然非常客氣,但是實際上不會給你多少幫助,其實,維持表面的敬意就已經很好了,至少彼此相處時不會發生摩擦。心存敬意,多說敬語、愛語、勉勵語、同情語,一定能夠「口和無諍」。

摘自:《和樂無諍》第一單元〈氣和人和事事和〉,原文收錄於《工作好修行

聖嚴法師法語

善言就是慈悲語、智慧語;
而弘揚佛法、代佛說法、覆誦佛法,
來幫助他人,也都是善言。
善言必須是用言語助人,
並讓被幫助的人不再用言語害人害己。
這樣衍生出去,
一人幫助二人,十人幫助百人,
都是用慈悲語、智慧語
來利益自己和眾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