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 20:46:07果前
轉載-人人都可以成佛嗎?↑TOP
人人都可以成佛嗎?↑TOP
佛教認為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而眾生則是尚未覺悟的佛陀。佛不但說人人都有佛性,甚至說人人本來就是佛。每個人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因為被煩惱蒙蔽而變成眾生。如果沒有佛性,人便不可能成佛、不能悟道。因此,學佛要對佛法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
諸佛菩薩教化的對象主要是人。在各部佛經裡,佛陀說法時,主要的請法與聽法者,是人間身的僧俗弟子,而修行佛法,也以在人間最適合。在六道中,天上的眾生太有福報,不易起精進心修行佛法,在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眾生,因處境痛苦難以修行佛法,唯有人世間是苦樂參半,能讓人懂得要離苦得樂,就要修學佛法。
一般動物只會照顧同類,不會擴及異類,甚而同類相殘互食。只有人類才能分辨善惡,為善者有慈憫心,除了關懷人類之外,還能愛護其他一切有生命之動物,此乃基於佛法所說眾生平等的觀點。雖然人類之中也有剛強難化的人,可是比起其他類別的眾生,又較容易理解佛法和修行佛法了。
自己未度先度人
菩薩行者有兩個條件:利人即利己,人成即佛成。菩薩初發心,未度自己先度人,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我們要努力為人而不為自己。例如我們思考工作的意義,工作不只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能為大眾奉獻一己的服務力量。若能以這種觀念利人,便是利己,也自然而然會水到渠成,得到社會的尊敬。
人成即佛成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要盡自己的責任,盡自己的義務,盡自己的本分。若能對一切眾生盡到平等救濟的責任,就是「人成即佛成」的內涵。
因此,若能先把「人」做好,就能進一步來觀照原本具足的「佛性」,明心見性,解脫成佛。為何還要造佛像?↑TOP
諸佛菩薩教化的對象主要是人。在各部佛經裡,佛陀說法時,主要的請法與聽法者,是人間身的僧俗弟子,而修行佛法,也以在人間最適合。在六道中,天上的眾生太有福報,不易起精進心修行佛法,在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眾生,因處境痛苦難以修行佛法,唯有人世間是苦樂參半,能讓人懂得要離苦得樂,就要修學佛法。
一般動物只會照顧同類,不會擴及異類,甚而同類相殘互食。只有人類才能分辨善惡,為善者有慈憫心,除了關懷人類之外,還能愛護其他一切有生命之動物,此乃基於佛法所說眾生平等的觀點。雖然人類之中也有剛強難化的人,可是比起其他類別的眾生,又較容易理解佛法和修行佛法了。
自己未度先度人
菩薩行者有兩個條件:利人即利己,人成即佛成。菩薩初發心,未度自己先度人,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我們要努力為人而不為自己。例如我們思考工作的意義,工作不只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能為大眾奉獻一己的服務力量。若能以這種觀念利人,便是利己,也自然而然會水到渠成,得到社會的尊敬。
人成即佛成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要盡自己的責任,盡自己的義務,盡自己的本分。若能對一切眾生盡到平等救濟的責任,就是「人成即佛成」的內涵。
因此,若能先把「人」做好,就能進一步來觀照原本具足的「佛性」,明心見性,解脫成佛。為何還要造佛像?↑TOP
佛教最初的佛像,相傳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上生到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長達三個月不在人間,當時僧俗弟子們非常想念佛陀以及佛的種種教化,於是優填王便延請工匠雕刻佛陀聖像,最終完成一尊五尺高的旃檀木佛像,之後優填王每天頂禮佛像,一如佛陀仍在人間遊化示教的景況。
憶念佛的功德
在佛陀涅槃後一百年左右,人們也開始以各種不同的事物做為佛的象徵,例如法輪、菩提樹、佛塔等,並透過這些物件來憶念佛的功德。
多數佛教徒將佛像當作神祇來崇拜,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諸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只要眾生有所求,諸佛菩薩就會有回應,但這僅僅是「仰信」的階段。如果從正信、實踐的角度入手便會發現,佛像其實是佛教徒修行的工具。
禮佛如佛在
禮佛如佛在,不論是木雕、銅作或泥塑,佛像做為一種修行上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憶念起諸佛菩薩的大願及種種教化事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勇猛精進,以佛菩薩為菩提道上的典範,這才是禮拜佛像的真義。
透過拜佛,將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願,從而生起信心、恭敬心、感恩心、慚愧懺悔心,因此修行的根本不在於聖像本身,而是從禮拜中內觀自省,讓身心更為清淨、柔軟、謙和,禮佛的當下也就是在禮拜自性佛。
憶念佛的功德
在佛陀涅槃後一百年左右,人們也開始以各種不同的事物做為佛的象徵,例如法輪、菩提樹、佛塔等,並透過這些物件來憶念佛的功德。
多數佛教徒將佛像當作神祇來崇拜,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諸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只要眾生有所求,諸佛菩薩就會有回應,但這僅僅是「仰信」的階段。如果從正信、實踐的角度入手便會發現,佛像其實是佛教徒修行的工具。
禮佛如佛在
禮佛如佛在,不論是木雕、銅作或泥塑,佛像做為一種修行上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憶念起諸佛菩薩的大願及種種教化事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勇猛精進,以佛菩薩為菩提道上的典範,這才是禮拜佛像的真義。
透過拜佛,將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願,從而生起信心、恭敬心、感恩心、慚愧懺悔心,因此修行的根本不在於聖像本身,而是從禮拜中內觀自省,讓身心更為清淨、柔軟、謙和,禮佛的當下也就是在禮拜自性佛。
下一篇:轉載-永遠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