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2 22:01:06果前

轉載- 身心靈臨終療護 文/聖嚴大師

身心靈臨終療護

↑TOP

了解死亡,毋須憂懼

避談死亡,多半是因為恐懼,而恐懼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國人談到死亡話題時,總是賦予陰森森的印象,形容活著時是在「陽間」,死了以後就到「陰間」,陰、陽兩界的距離好像很遠。所謂「生離死別」,死了之後再也看不見活著的人,因此不希望談死,這是民間的說法;另外,在儒家的思想中也有「未知生,焉知死」的觀念,看重的是生前而不管死後,正所謂「生死兩茫茫」,這也讓人產生死亡很可怕的印象。

反觀西方,因為宗教信仰的支持,認為人死了以後可以跟隨上帝到天國,在他們的信仰中,只要經常禱告、懺悔就可以得到神的救濟、召喚。所以,西方人對於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看法也比較光明。身為宗教師,我見過許多死亡的場合,我常說:「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實際上,死亡是非常莊嚴的。對佛教徒而言,這也是很坦然、平常的事,因為活著的時候已經知道將會死亡。佛教徒相信人的一生只是短短的一個過程,死亡意謂著結束這一個過程,將進入下一個過程。

照顧最後的平安與尊嚴

臨終關懷不只是心理、醫療層面的問題,許多時候宗教信仰更能協助病人,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也可以。例如在自然死亡的過程中,雖然已經使用麻醉或止痛藥,但病人還是很痛苦,此時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協助他們?佛法就是給臨終者信心,教導他們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受折磨,而是面臨一個新旅程的開始。在這段疼痛的時間中,一定要努力走上一個新的境界,雖然辛苦,走過以後,前面就是光明的景象,這是第一種方法。

另外一種是轉移法,即觀想自身的痛楚是許多眾生的苦,自己正在為他們受苦;自己受了苦以後,其他眾生就不用受同樣的苦,因為是甘願接受這樣的苦,自然不需要掙扎,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逆來順受。其實,身體的疼痛不是最苦的,心裡的掙扎才是最苦的;心情放鬆了,身體的苦也就不那麼強了,這是一種「觀想」的修行方法,對於臨終時神智清楚且身體非常疼痛的人是有用的。

而在關懷臨終的病人時,除了為他念佛,一方面也要講述佛法的觀念,告訴他這一生無論過程如何,他的心都是非常善良的,大家正以願心祝禱、幫助他,未來一定會往好的方向去。請他一定要這樣相信,歡歡喜喜地往生,這也就是所謂的「善終」。善終並不一定就是無痛、無病的往生,有病有痛也可以善終,只要觀念正確、正念分明,臨終可以很莊嚴也很有尊嚴。

一般人以為臨終關懷是請人家來關懷我,其實應該是自己先要有能力關懷自己。生命是隨時都可能結束的,人出生時就已經注定死亡。因此,最健康的生死觀,應該是父母在生下孩子時就對孩子說,他的出生跟死亡連接在一起,生與死只是一線之隔,是同時存在的。所謂臨終的準備工作,應該是出生時就準備好的。在大家都看重宗教力量的同時,宗教當然不會置身其外,這麼好的信念,我們一定會努力宣導,更期待大家攜手合作,共同推廣。

(摘自《不一樣的生死觀點》)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