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4 20:27:12果前

5251-云何為『菩薩之明法』

標題:云何為『菩薩之明法』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明法』?依《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開示:何謂菩薩明法?所謂菩薩能

  1. 依行應不離德本,習求樂賢慕隨聖眾。

  2. 勤心樹信志無勞疲,思僥聞法拔棄陰蓋。

  3. 順習於道得法利養,以施周慧戒與不戒。

  4. 濟接等與在諸恚怒,而常有悅勤樂普智。

  5. 心無懈退信佛不休,未曾亂法悅心聖眾。

  6. 志道難動喜樂正真,而離貢高於眾自卑。

  7. 常有等心諸處無著,終捨身命不造惡行。

  8. 修立質信言行相應,等過於著心無垢穢。

  9. 身口意行順隨聖化,明了諸事得為清淨。

  10. 知足無貪所行應淨,曉入智幻習求慧根。

  11. 依順七財修念誠信,根力以備而行正見。

  12. 所受師友謙恪禮敬,安足易養數詣法會。

  13. 心無退厭有患生死,示無為德勤心精進。

  14. 求昇普智以弘道化,於如來法志樂出家。

  15. 修諸無數梵清淨行,造立慈悲救彼眾生志存反復。

  16. 其有報恩及不報者,等接護之心無適莫。

  17. 不自念利常悅彼恭,忍調之行以悉備足。

  18. 目見無惡不背說人,內性以寂志於閑居。

  19. 心常樂靜專念習法,而無諍訟等己彼過。

  20. 求備戒具集合,定行勤謹於道。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者』,即所謂菩薩之明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明法』者,云何為解?謂能明耳。明何所明,謂一切法,明一切法,有要領,有分別,就眾生妄惑之要領上辨之,名曰辨惑。就一切法之分別上明之,名曰明法。是故若菩薩若能修行如是二十法,斯謂賢者。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514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