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文/聖嚴大師
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
當義工是以六度、四攝法門修「菩薩萬行」,因此,聖嚴法師稱法鼓山 的義工為「萬行菩薩」。雖然我們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但只要發菩提心,凡事盡心盡力,一時間無法萬行俱全,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 ■ 聖嚴法師 在今(1992年)夏以前,我們對於給法鼓山
發心做工而不計薪酬的人,稱為「義工」,乃是指的義務工作者,這是順隨世俗的用法。中國儒家的孔孟之學,即以「仁義」二字,概括道德行為,所以,凡是不計私利而為公益所行的好事,都可稱為仁行義舉。 可是在佛法的用語中,與「義工」相當的,便是「菩薩行」,而菩薩行的涵義,比義工更為深廣。何謂菩薩行?便是指的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其實此二法門已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這種觀點,在《維摩經》說得更加清楚。 菩薩行,即是眾生成佛的正因,所以《維摩經.佛道品》的末後第三偈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其中的第二句「所行無有涯」,便是說成佛之道,當具萬行的意思。然後《維摩經》又於〈菩薩行品〉中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能夠在淨而淨,處穢而穢,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僅是應彼而動,於「我」無關,所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心無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環境中共同生活,「不住無為」是雖已解脫,但卻不會逃離眾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薩行品〉又說:「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這便是說,菩薩行者,當常以四攝法,廣度眾生,永不厭倦;菩薩行者為了護持正法及種一切善根,不僅永遠不會感到疲倦討厭,甚至可以不惜以身相殉。這都是指的菩薩當修一切行,那就是萬行。 盡心又盡力,菩薩行 我們法鼓山 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在皈依典禮中,已跟我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猶如雞在蛋中時,已有成為雞的因素;我們凡夫只要發菩提心,便是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時間萬行俱全,只要盡力做去,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因此,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便似蛋中的雞,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基於如上的理念,我們法鼓山 的發心菩薩們,都該被稱為「萬行菩薩」。不受薪的,當然是;受薪的,一樣是。我們不把專職受薪的菩薩當雇工,受薪只是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所需;他們也不當以雇工的心態來法鼓山 論工計酬,他們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然也是萬行菩薩了。否則的話,我們法鼓山 的理念與共識,在我們內部都無法推行,還能「建設人間淨土」嗎? |
上一篇:轉載-開放的心境 文/聖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