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8 21:02:40果前

轉載-人生的意義 文/淨空大師

人生的意義

http://www.amtb.tw/magazin/image/e_up_icon.jpg

 

 

  現代人確實是「利令智昏」,鑽到名利裡了,完全沒有智慧,追求財富、權力、地位,錯以為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天天追求這些物質上的、名聞利養的享受,以為這是樂,這個樂是吸毒。你裡面有貪瞋癡三毒,外面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毒菌,內外交感,怎麼會不生病?

  怎樣能夠離苦得樂?外人幫助靠不住,佛菩薩也不能幫助你。佛菩薩教你方法,教你明白道理,你肯斷惡修善、懺除業障,就提升境界。人生的意義是不斷地學習提升,妄盡還源,回到究竟圓滿的自性。佛法最高的境界是跟自性融成一體。佛把海水比喻作自性,我們迷了自性,象海水裡起一個水泡。修行終極的目標是把水泡打破,水泡沒打破還是海水,但是凡夫認為他的水泡跟別的水泡是獨立的,跟大海不相干,這就完全迷失了自性。所以佛對眾生是增上緣,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學生不用功,老師是一點都幫不上忙;學生肯用功,老師所教的他能理解,能依教奉行,那他就真正得利益。

  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就是經教,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這是迷信。而且一般迷信的人都存著僥倖的心理,甚至於還賄賂佛菩薩,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了一萬塊錢,拿一百塊錢來供養你,跟佛菩薩討價還價,變成了賄賂,這才是迷惑顛倒。聖跟凡的差別在哪裡?凡夫自私自利,沒有把我忘記,一切都是為自己;聖人無我,《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菩薩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法身。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共同一法身,所以大慈大悲自然流露,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值得追求的是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生中作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佛經講得真實的利益,並不是財富、權力、地位,而是徹底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因果報應的事實,然後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應化在世間,遊戲神通。

  每一個人都存著競爭的心理,怎麼會不衝突?怎麼會不產生矛盾?社會怎麼能得到和諧?其實你競爭,能夠爭得到嗎?你想盡方法爭到的,都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沒有,你搶不到,也偷不到。財富是過去生中財布施的果報;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你現在得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權力、地位,都是你前生種的因。前生沒有種因,你怎麼可能得到果報。我聽人說,他有一個朋友,總統已經批准了少將升中將,命令還沒有下達,但消息走漏了。他這個朋友很高興,請一些老朋友吃飯、慶賀。在吃飯的時候,大概酒喝多了,死掉了。他命裡只有少將,沒有中將的命,所以那個中將就把他壓死了,沒福!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絲毫都不能夠勉強。你爭來的用的那些手段造罪業,所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是說明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你真正通達,心裡沒有一絲毫的妄求,心永遠是定的、清淨、慈悲的,這是積福、積德。你命中的富貴,會愈來愈增長。

  世界就像一個舞台一樣,我們在這舞台上表演角色,要真正能夠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作帝王的,就像唱戲一樣,在戲臺上扮演皇帝,扮得很逼真、很像,讓觀眾都喝采。另一個人在舞台上扮乞丐很像,維妙維肖,也是成功的演員,也讓大家喝采。他們兩個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都是一流的演員,都是最成功的演出。佛教我們要作一個明白覺悟的人,就在現前的工作、生活中,作佛、作菩薩。你是一個國家的總統,你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模範總統。那一個人是計程車司機,他在生活、工作上,也是全世界計程司機的模範、榜樣,他是司機菩薩,他跟總統菩薩沒有兩樣,完全平等。

  如果你是家庭主婦,做全世界家庭主婦的榜樣,家庭整理得乾乾淨淨、清潔整齊,菩薩家庭!把你的思想、觀念全部改變過來,你的生活、工作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作表率、榜樣,這叫學佛。所以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佛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讀誦」是教你不要忘記佛的教訓,每一天要溫習,要把佛的教訓記住、在生活當中做到;「受持」就是完全做到;「為人演說」,演是表演給人看,做出一個樣子給人看。所以佛教我們作師、作范,人人都作師範,社會多美好、吉祥!那個師範不是教學校老師,那個意思太窄小了;也不是教幾個出家人,整個社會上出家人占的比例太少了。

  出家人要作出家人的師範,在家人要作在家人的師範,從政要作從政人的師範,經商要作經商人的師範,學生要作學生的師範,乃至於乞丐要作乞丐的師範,這才叫大乘佛法。也許要問,乞丐怎麼能作師範?道源老法師家鄉有一個乞丐,乞丐的兒子以後經商發財了,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地位。老子在外頭要飯,所以親戚朋友都罵兒子不孝,你發這麼大的財,怎麼叫你爸爸在外頭討飯。兒子受社會大眾的責備,心裡很難過,就派了很多人把父親找回來,在家裡好好供養,派了一些人伺候。

  他父親在家裡住了一個月,又偷跑出去要飯了。人家就問他,你兒子發大財,在家裡接受供養,為什麼還要作要飯的?他說你不懂,處處人伺候照顧,那個生活太苦了,我過不習慣。我要飯,天天遊山玩水,喜歡到那裡就到那裡,只要肚子吃飽了,晚上隨便找個破廟休息一下,我過的生活多自在!他是以身作榜樣,真正了不起,叫人知道一般人所講的榮華富貴,在他覺得那不是生活、不是幸福。幸福是身心清淨,無有煩惱,無有牽掛。他過那個生活,他覺得有意義,心裡無憂無愁,沒有是非人我、利害得失,跟大自然合而為一。

  快樂跟自在從哪裡來的?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與世出世間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一定要達到菩薩的境界,仁者無敵,光大仁慈博愛,心裡沒有一絲毫怨敵,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沒有絲毫怨恨,不與一切眾生敵對。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