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7 21:30:22果前

3825-云何為『菩薩無蓋之門大會』

 

標題:云何為『菩薩無蓋之門大會』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無蓋之門大會』?依《大哀經》開示菩薩無蓋之門大會者所謂今悉集此皆為菩薩

(一)被大德鎧不可思議。

(二)以大神通聖慧娛樂。

(三)皆有功勳通於十方。

(四)所修清白心離垢穢。

(五)以明解脫多所照燿。

(六)皆為諸佛所見咨嗟宣揚功勳。

(七)於一切法得尊自在。

(八)諸度無極越終始岸。

(九)一切皆從權方便生。

(十)而悉消化魔業欲塵。

(十一)          降伏一切諸外邪道。

(十二)          皆能分別方便講說章句誼理。

(十三)          慧無罣礙智度無極超於彼岸。

(十四)          其意自由勇步無難逮聖總持。

(十五)          建立無蓋辯才無斷。

(十六)          曉了眾生根原所趣。具足缺漏備不備者。

(十七)          察諸眾生從應所解而為說法。

(十八)          所宣經道除眾罪殃而無遺漏。

(十九)          其音隨時柔軟和雅如哀鸞鳴猶龍海吼亦如梵聲。

(二十)          慈愍眾生而示滅度。亦以慈愍令眾得濟。

(二十一) 常懷執無極之慈。

(二十二) 志性抱念無蓋之哀。

(二十三) 所住堅固而不可動言行相應。

(二十四) 修立法幢顯示十方。

(二十五) 其志堅強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如鐵圍山。

(二十六) 盡建所願不失本誓。

(二十七) 暢入深妙分別玄奧十二緣起。

(二十八) 除兩際斷滅常見一切諸見六十二疑所習連著。

(二十九) 亦如大乘群庶法王誘進牽致使入於道。

(三十)          眾庶大導將致無難。

(三十一) 從無央數劫好樂法寶合集智慧。

(三十二) 為大醫王療眾人病除眾生無色塵勞蓄滯之病

(三十三) (第三十三法經本)

(三十四) 此諸菩薩大師子王所撫育子。

(三十五) 切諸行若聽異音聞說如來秘密之誼亦不恐懼。

(三十六) 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三十七) 以大哀具足祠祀。

(三十八) 其心勇猛不懷怯弱。

(三十九) 降伏四魔愛欲境界。

(四十)          善施橋梁開寤眠寐。

(四十一) 如是根力覺意禪思解脫定意正受以善修成所當為業。

(四十二) 以慇懃欲度眾生。

(四十三) 逮得總持攬制切。

(四十四) 若利無利歎譽誹謗有譽失名苦若樂於世八事而無所著。

(四十五) 其心得入歡喜悅豫樂愛經典。

(四十六) 頒宣流道法之寶。

(四十七) 充滿智慧備悉道空。

(四十八) 其行鮮明猶如蓮華。

(四十九) 除一切諸有為法。

(五十)          其光清淨覆蔽日月釋梵暉曜。

(五十一) 悉已逮得海中三昧。

(五十二) 道御一切諸法之寶。

(五十三) 而於三寶由得自在無能斷截。

(五十四) 明識解說一切諸界。

(五十五) 執持諸佛經典之要

(五十六) 積累合集無量功德咨嗟之稱。

(五十七) 造立無限功祚智業。

(五十八) 而得親近具足佛慧。

(五十九) 達了當來無央數劫本末之際。

(六十)          (第六十法本內少)

  由此觀之,如是『六十者』,即所謂菩薩無蓋之門大會,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無蓋』者,廣大之極,更無蓋之者也。與無上等同。又謂無所不蓋也。如同《無量壽經》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同淨影疏》曰:「佛悲殊勝,餘不能加,不能蓋上,名無蓋悲。」《同嘉祥疏》曰:「無蓋悲者,佛慈悲無所不覆蓋耳。」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47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